商人不要掺和官场


清朝年间有个买办阶层,靠着为洋人跑腿拿佣金着实赚了一笔钱。对于这些逐步积累起来的资本如何投资,当时有几条路可走:一是自己办企业,二是投资到外国去,三是挂靠到自己的洋东家拿红利,四是投股到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企业。

在这几项投资中,前三项基本是增值保值的,唯独第四项是血本无归。这个问题一直引起我的疑虑,为什么有官方背书的商企反而不行呢?近读汪熙先生《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一文,忽然开朗了,现将先生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抄录如下:

【七十年代洋务派办起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官督商办企业,为买办的投资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时,急于创办新式企业的李鸿章看见“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人名下”,早已眼红心急,千方百计地要搞一个既能使这些资金“并归商局”,又可以罗致那些“熟精洋学”(李鸿章对唐枢柜的评语)的买办人材的渠道,于是产生了官督商办企业。在封建体制的重重压力下,买办和买办商人若是果真能依靠“官权”的保护发展资本主义,那肯定是会比“詭寄洋行”要带来更多利润。基于这种期望(或幻想),名噪一时的大买办如唐廷枢、徐润、郑官应等相继连人带钱投进了规模庞大的官督商办企业。他们都成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中国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大股东。通过他们的影响又吸收了大批买办资金。但是在官督商办企业中,“官权”大为肆虐,对吸收的商股极尽摧残之能事。唐廷枢、郑官应可以说把半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贡献给官督商办企业。唐廷枢去世时,郑官应说他:“一生精力尽消磨于商务、洋务中,数十年备尝艰苦”,但结局是“外强中干,有名无实,身后谅可想见”,实际上是“身后萧条,子嗣靡依”。而郑官应自己晚年虽然挂上招商局会办的头衔,实际上,“清贫如故,常为时流讥笑”。至于徐润在招商局与代表官方的督办盛宣怀多次交锋后,除大骂盛宣怀“心险手辣,公理无存焉”外,也不得不败下阵来,推出招商局。后来徐润又想攀附袁世凯东山再起,但被袁世凯折腾了一阵子,糊里糊涂地把招商局代理总办一职也开革了。官督商办企业本来可以使买办资本转化为“商本”,但它竟完全没有做到使投资者“祛其畏官之隐衷”,反而变成了商人资本的一个大陷阱”。作为投资者,买办的财富和希望变成了泡影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身后萧条   开平   电报局   隐衷   洋务派   买办   招商局   洋人   官场   资本主义   投资者   商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