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萧何:慎言慎行、忠心耿耿

萧何位列汉初三杰第二,但在在汉初三杰中,唯有萧何长期处于权力中心,从汉元年任丞相到惠帝二年去世,为相十四年而始终不倒;而且西汉朝廷给与了萧何其他任何人都未有的荣宠,萧何与刘邦是老乡,出身于秦朝基层官吏,秦朝时曾任沛县主吏掾和泗水郡卒史。长期的基层官吏生涯,使萧何经受了宦途历练,获得了处理行政事务的经验,熟谙于官场进退之道,善于处理上下级和同事关系。萧何与任亭长的刘邦素相友善,交情深厚,这种宦途生涯和早年积累的人脉关系使以后萧何能够得到刘邦信任担任汉丞相,并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巨大的功励,也使萧何能够以成熟的为臣处世之道妥善地处理君臣关系,躲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1.为臣之道:敢于做事,忠心耿耿

秦朝御史想要推荐萧何进入秦朝朝廷任职,萧何坚决推辞,坚持留在沛县为吏,其原因并非是安于其位,不求进取,而是萧何看出天下即将大乱,前往秦廷任职没有前途。后来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萧何积极参与组织沛县起义就是明证,这是萧何第一次显示他非凡的眼光。在天下将乱的重要时刻,在政治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非常重要。萧何协助刘邦发动丰沛起义,成为建立西汉王朝的丰沛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为他辉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萧何为人处世十分谨慎,有很强的能力。萧何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萧何能为文书而无疵病,同时作为基层官吏,能协调好与上下级以及与民众的关系,行政能力出众。后来丰沛起义中萧何的举动,说明他早有反秦起义,成就一番功业的理想。萧何有行政才能和经验,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又有与刘邦深厚的关系,还有远见卓识和识人之明,这样他后来能够成为西汉相国,为西汉王朝建立立下卓越功励,并被列为功臣第一也就不奇怪了。

萧何有知人之明。他发现的两个最重要的人才就是刘邦和韩信,对这两个人才的发现和重视是萧何建功立业,在西汉王朝开国过程中建立重大功勋的关键。萧何在刘邦微末时就交好刘邦,与刘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丰沛起义后萧何成为刘邦臣属,从此追随刘邦,无怨无悔。萧何相信刘邦的才能,坚信刘邦能够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因此他把自己全家的前途命运、身家性命全部压在刘邦身上。从此以后,他一心一意效命于刘邦,惟刘邦之命是从。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刘邦在关东与项羽作战,但多次战败,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萧何不仅没有任何异心,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君主的为臣态度,显然更能获得刘邦的信任。相比张良早期一心兴复韩国,复国无望后才最终投奔刘邦为臣属,以及韩信始事项氏,后来转投刘邦,加之萧何与刘邦早期的深厚关系,显然萧何更能得到刘邦的信任重用。

萧何以刘邦的利益为行为准则,唯刘邦之命是从,所作所为皆以是否有利于刘邦,是否符合刘邦的心意为依归。萧何有识人之明,他发现韩信是军事天才,重用韩信将会对刘邦的大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于是亲自追回逃亡的韩信,并多次向刘邦大力举荐韩信,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受到刘邦重用,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盖世功励。后来天下平定,对知邦来说,韩信不仅失去了作用,反而成为刘氏家天下的巨大威胁。这种情况下,同样还是当初大力举荐韩信的萧何,又积极出谋划策,帮助刘邦诛杀韩信。

与此类似,曹参与萧何同为丰沛集团核心成员,二人素来不和,但是萧何临终时却推荐曹参代己为相。由此可见,萧何以大局为重,不计私怨,不因私废公,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西汉政权作为行事的标准。

萧何的忠心耿耿和巨大贡献获了刘邦的肯定和回报,汉六年大封功臣,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鄭侯,所食邑多”,确定功臣位次时,又“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2.小心谨慎,明哲保身

萧何处事一贯小心谨慎,为相后更是谨小慎微,步步谨慎,深自艇抑,成功的保全了自己,担任相国直到去世。

萧何的自全之道,基于两点,一是要认识到消除君主疑心,和君主搞好关系的重要性;二是要在嫌疑未产生之前即加以防范。

每次刘邦领兵在外,萧何独自留守关中的时候,刘邦都会不可避免地对萧何产生疑心。每次萧何都是在谋臣的提示下,察觉到君主的疑忌,并且在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前加以防范,才消除了刘邦的疑心。这不只是一种自知,更是一种隐忍。

在楚汉战争和随后诛杀异姓王的过程中,萧何作为丞相屡立功励,声望日隆,权柄一时无两。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很大,位高权重,相权不可避免的会和君权发生冲突。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领兵在关东和项羽相持,无暇顾及关中,令萧何留守,便宜从事,大封功臣时萧何又成为功臣第一,受封鄭侯,同时父子兄弟十余人都受封食邑,诛除韩信后萧何又由丞相进位为相国。虽然萧何是丰沛集团的核心成员,一贯忠于刘邦,从无异心,但是作为相国,萧何权势的增强,必然引起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萧何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刘邦的猜忌。萧何作为丞相,勇于任事,一心为西汉政权的建立、发展和巩固而努力,未能像张良那样未雨绸缪,早早图谋自全之道,也未能及时察觉刘邦的猜忌之心,但他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采取了各种措施,巧妙地应对了刘邦一次次的猜忌,将祸患消弹于无形之中。

萧何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与刘邦共进退,对刘邦忠贞不威的决心,使刘邦安心。楚汉战争中,刘邦出于实际需要让萧何在关中后方便宜从事,但是却数次派人回去慰问萧何。这表明了刘邦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萧何是他的左膀右臂,后方必须有萧何坐镇才能保持稳定,并且不断为前方军队提供兵员和粮食物资。另一方面他又担心一旦总制关中的萧何有异心,则将对他拘成严重威胁。连萧何身边的参将也看透了刘邦的心思,萧何也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把自己家族的青壮子弟全都送到刘邦军中为人质,以此表明自己坚定地忠诚于刘邦,将自己家族的前途命运、身家性命全都与刘邦捆绑在一起,绝无任何背叛的可能,这样才终于消除了刘邦的戒心。

萧何做出不贪慕名利权位的姿态,使刘邦放心。汉十一年,刘邦领兵在河北平定陈豨叛乱时,吕后和萧何共谋诛杀韩信。萧何在诛杀韩信的过程中设谋立功,因功被晋封为相国,还益封五千户,表面看起来是件好事,很多人都向萧何祝贺。萧何虽然在诛杀韩信时积极参与,明确站队,但是当初韩信是萧何竭力举荐,导致后来韩信的势力、威望发展到对西汉政权构成严重威胁的地步。现在萧何虽然极力洗脱嫌疑,但是由于刘邦领兵在外,萧何居守,韩信被杀而他的知己之人萧何却位居丞相,深得民心,因此刘邦对萧何仍然不能放心,表面上对萧何封官加爵以酬其功,以安其心,实际上正在观察萧何的表现。萧何刚刚经历了同为汉初三杰的韩信被杀事件,也正要向刘邦表示忠心,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消除君主对自己的信任危机。

汉十二年,刘邦领兵去平定南方叛乱,几次派人回来问萧何在做什么。基于上两次的经验,萧何知道皇帝一到外边领兵打仗,又疑心在关中独掌大权的自己了。这次萧何遇到的情况和上次不同,上次刘邦去平定陈豨,自信能掌控全局,只是因为韩信刚刚被杀,担心与韩信素有渊源,而又势力庞大的萧何心不自安。这次刘邦是去平定踪布叛乱,这是刘邦一生面临的最后一次重大危机。

黥布是汉初仅次于韩信、彭越的名将,作战能力较强,并不像陈豨那样好对付。刘邦对阵黥布非常吃力,在战场上还挨了一箭,最后因此而死。在这样类似于楚汉战争的危机关头,刘邦在前方自顾不暇,自然会担心在关中后方位居功臣第一,而又深得民心的萧何。萧何强行贱买大量的民众田宅,引起民怨沸腾,纷纷向刘邦控告,使自己的声望大大降低,一时声名狼藉。见到这种情况,刘邦才算是彻底放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沛县   关中   王朝   相国   丰沛   忠心耿耿   丞相   刘邦   西汉   功臣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