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董仲舒与汉武帝,儒政关系中的君臣离合

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的和平门附近,有一座虾蟆陵,原本唤作下马陵,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安葬的地方。

传说有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地下马步行,下马陵因此得名。

董仲舒,我们多少在史料上了解过他,被提及最多的事迹就是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一下子确立了在封建王朝的正统地位,一直影响了后来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

我们暂且不论儒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利弊(这件事一直到现在也争论不清),单凭他这份功劳,似乎在儒家应该算得上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了。

这几个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语文课本上没少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之下,董老似乎就显得有些籍籍无名了,

这其中原因颇多。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猛人太多了,武有卫青、霍去病、诸将开疆拓土,成就了强汉的威名;

文有太史公,司马相如之辈高谈阔论,为史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个原因,董仲舒此人在中央确实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职位,倒是在民间倒是威望甚高,得意门生颇多。

我们来看看他的履历,幼年好学,学有所成,而立之年开始授学讲书。

景帝时任博士,然后又到处教书,有点像孔夫子。

武帝即位后,他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与其进行了三次对话,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

所以也被称为“天人三策”,就是在这三次谈话中,武帝最终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重大方针。

然后第二年,就被外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担任相国,然后在胶西王刘端那里又当过四年相国。最后辞职回家。

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刘彻总会派使者去询问他的意见,不过始终再没有被启用,也就少有功绩。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皇帝对他没有兴趣,对儒学也没有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加强他的权力,巩固他的统治。

刘彻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他的野心和抱负,所以才能实行推恩令,才能痛击匈奴。

但是他刚上位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力。

汉朝我们都知道,刘邦一个小混混从亭长干到了皇帝,手下之人也都是些市井屠狗之辈,没什么礼数,以至于开国之后在朝堂上喝醉吵闹,更有甚者大打出手,一度把刘邦搞得很是头疼。

直到有个叫叔孙通的人为他制定了朝堂的礼仪,他才能感慨一句“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皇帝之贵就在于他手中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不过后来几位君主多推崇黄老无为思想,再加上汉朝初期分封诸侯国开历史倒车,导致皇帝的权力和威严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

这时候董仲舒来了,带着他的天人思想,大一统思想。

天人思想主要就是讲了人做事,天在看。

做得好了老天就奖励你,做了坏事老天就会惩罚你,暴秦无道,所以上天降下惩罚覆灭了。

大汉伐无道,诛暴秦,所以坐拥天下。

这其中当然很难说有必然联系,关键是这位年轻的君主看懂了其中的玄机。

他知道这种东西谁来解释就有谁的道理,而他,刘彻,大汉的皇帝,恰好就有一切事物的最终解释权。

你不是说谁有德行上天就会褒奖他吗?

那我能当上皇帝那肯定就是有德之人啊,我做上皇帝是名正言顺,是上天的授意,这就加证了皇帝意志的正确性。

但你要说汉武帝真的信这一套,我觉得未必,否则他也不会在巫蛊之祸中杀死那么多人了。

大一统就更符合皇帝的心思了,董仲舒告诉皇帝,只要是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那一套,都不允许其发展下去。

只有这样,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子孙。

只有统一了思想,才能统一法度,百姓才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维护和巩固皇帝的统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说白了,他这套就是用儒家的礼义仁德来为民众的思想加上枷锁,不同于法家对人肉体上的戕害,它使得民众自愿去服从于皇帝的权威,从而达到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专政的目的。

这么说似乎有点阴谋论了?

我们翻开儒家的典籍,貌似写的都是怎样让政治昌明,人民安居乐业。

不管是夫子,还是董老,相信他们本来的意愿都是如此,但是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才是佐证一切理论学说最好的材料。

如果我们用后世的眼光去看,无论儒家、法家还是道家,他们的思想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特别是儒家和法家,在维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不尽的弊病。

但是一种学说,它能在一众观点中脱颖而出,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那么它一定是解决了当时社会的某种需求,而且是最为重要的需求。

这种需求不止体现在皇帝个人意志的偶然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我们拿法家来举例,商鞅带来的学说不仅体现了秦孝公强秦富国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乱世争霸的法则,顺应了统一天下的需要。

所以才能在百家思想中脱颖而出,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呼风唤雨。

而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也是如此,汉初分封诸国,各自为政,法度不调,甚至闹出了七国之乱这样的祸事。还有北方的匈奴,常年南下骚扰汉庭,百姓苦不堪言。

但是要统一法度,要抗击匈奴,那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

这样才能保证下面的诸国不会造反,而国家也能拥有强大的调度能力去反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才能够名垂青史,成为人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如果没有武帝的雄才大略,为这一切都打好坚实的政治基础,那么我们也许看不到七退匈奴的天才将领卫青,也看不到燕然刻石,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霍去病。

于是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要权力,很大很大的权力,大到能让他完成历代先帝驱逐匈奴的夙愿;

能够在泰山封禅,向上天昭告自己的功绩;

能够名垂青史,让后世所有人都能看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但是董仲舒,武帝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能够从他的那套学说中找到加强统治的方法,也从中看到了限制自己权力的锁匙。

就比如天人思想,它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用上天的惩罚来警示皇帝。

武帝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套学说,而不是董仲舒,他知道这个人的解释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会影响他决策的执行。

于是第二年,他就把董仲舒外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担任相国。

自己的这个哥哥很不听话,董仲舒的学说正好能规劝自己的哥哥服从他这个皇帝。

更重要的是,武帝要开始做大事了,他不希望有人来掣肘自己。

但是董仲舒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皇帝认同了他的学说,他就更要尽心竭力,帮助皇上排忧解难,用儒家学说匡扶社稷,开创太平。

汉武帝建元6年,皇帝祭祖的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

董仲舒认为这是他用天人感应规劝皇帝的好机会,于是带病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

结果奏章被在家里做客的主父偃看到了,出于嫉妒,他把这份奏章交给了汉武帝。

武帝看完后大怒,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传说他曾一气之下想杀了董仲舒,但最后还是下诏赦免了。

难道汉武帝真的是怜惜他的才能或者畏惧他在民间的声望而不敢杀他吗?

我觉得这对于汉武帝来说只不过是在罪己诏上多划两笔,无伤大雅。

关键原因在于他用了董仲舒的学说,如果杀了董仲舒,那么这套学说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那么自己的统治就会受到质疑,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不要他死,相反他要让他活得好好的,给他至高无上的荣耀,让他和他这套学说的威望达到顶峰,要让自己的统治得到全天下的信服,只是不会再让他有解释这套学说的机会了,这就叫敬而远之。

公元前125年,董仲舒又成了国相,四年以后辞官回家,皇帝给了他最高的礼遇,派人去他家中咨询国家大事,充分显示了朝廷对他的敬重,显示了儒家学说的正确性。

甚至在他死后,皇帝还亲自在他的墓葬前下马以示尊崇。

也许这时候武帝心里会想,自己终于陪着这个腐儒演完了这场戏,从此以后儒学就会成为也只能作为大汉天子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为自己玩弄政治的砝码。

这当然是武帝的一朝所想,但也由此确立了两千多年来的学术走向,多少仁人志士钻进了科举八股的牢笼里,皓首穷经,蹉跎岁月。

我们也许能够窥见历史的长河边,一个老人轻轻地拨弄了一下河水,在夕阳的余晖下,涟漪缓缓向远方溯去,就这样飘了千年之久……

参考内容: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董仲舒   汉武帝   儒家   罢黜百家   奏章   儒术   法家   儒学   匈奴   天人   学说   离合   皇帝   权力   原因   思想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