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田峪长城旅游志-明代的慕田峪长城2

明代是我国继秦、汉之后长城修建的又一个高峰,长城工程技术和建筑结构难度远远超过以前历代。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破元都之后,为防御退走蒙古草原的残元势力掠扰,在北齐长城的遗址上修筑京北居庸关等通往漠北的山口要塞,开有明一代修筑长城之始。《迁安县志》有相关记载:“明初,徐中山(徐达)筑边墙,自山海关西抵慕田峪,一千七百余里,边防可云密关”。

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慕田峪关,关城在今慕田峪村内东侧,已毁,关城石匾“慕田关”犹存,现保存在长城文化展示中心。长城隘口“正关台”是“慕田关”的前哨,由三座敌楼并立,两侧楼体较小,中间楼室宽大,三座敌楼之上有三座望亭,关口不在城台正中开设,而在东侧设门,沿陡坡筑成台阶进出,独特的关门建筑为他处长城所罕见。发掘于渤海所村内旧城总兵衙门院内的“纪功题名”碑上落款“大明隆庆陆年岁次壬申秋旦立”。此碑证明慕田峪长城是明代长城。“纪功题名”碑现立于在旅游区燕京书画社前。

宋桂东作品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为了控制北部及中原地带,护卫京师和皇陵的安全,在历代长城版筑土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修筑长城的规模。经过近二十年的经营,在山西、河北、辽东、北平、辽西一带的关口要冲之地,设卫所,建烽喉,筑城堡,形成自辽东以西与山西、大同数千里烽烟相连的军事设施。

宋桂东作品

此后,明朝历代统治者都将修边筑墙视为巩固北方边陲的基本国策。洪武之后,永乐、正统、成化、弘治等朝都修筑过长城。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作用,明朝又将长城沿线划分九个防御区,分重兵驻守,素有“九边九镇”之称。嘉靖时又将九镇边墙联成一体,完成了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慕田峪长城就是明万里长城中的一处重要关口。

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谭伦调到蓟州,统辖蓟镇军事防务。此时,大规模整修了辖区内的长城。隆庆五年秋建成,遗存至今。

宋桂东作品

《明史》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以下悉受节制。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督抚上其议,许之。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

慕田峪长城是这次整修工程中施工精细、修筑独特的一段。墙体高为8米,底宽6米,上宽4米,内外两面均筑有长约5尺、宽1尺、高2尺多的垛口,垛口之下设箭孔,险要处有炮台。在主墙体之外建有“支城”,即在内外两侧的险要地段再修出长几米或几十米的支城,当地人称为“刀把楼”。慕田峪长城的敌楼不论规模大小,都建成上下两层,中间留有品字形或回字形通道,通道四面建有箭窗,楼顶上环以垛口。

慕田峪长城有准确纪年的建造时间见于《四镇三关志》中,为“慕田峪关,永乐二年(1404年)建”。“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山形平漫,外临大川,极冲”。又据《光绪昌平州志》记载:“慕田峪关,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

慕田峪长城的隶属关系在明代也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与明代北京地位的上升以及北方军事形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从长城防御指挥体系上看,慕田峪长城段,明代前期,归蓟镇管辖。明代中期之后,增设昌镇,以加强对京畿长城的管理和指挥,并把慕田峪段长城划归昌镇管辖。又从南方将著名将领戚继光调来统辖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戚继光建立了一整套指挥和管理体系,强化和完善了长城的防御功能。在慕田峪长城地段,设立了渤海守御千户所、慕田峪城和慕田峪堡(关)。守御千户所属长城指挥管理系统的第三等级,关城则属第四等级。


下期预告:明代的慕田峪长城3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资料来源: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长城   明代   辽东   万里长城   敌楼   渤海   垛口   明朝   保定   总兵   村内   险要   嘉靖   关口   历代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