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次北伐回顾以及曹魏的防守反击策略

1.第一次北伐

蜀汉建兴六年(228 年)春,诸葛亮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发起对魏国的北伐行动。在北伐路径的选择中,诸葛亮否决了魏延针对镇守长安的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怯而无谋”,主张由带一万人从子午谷北上,五千是精兵,另外五千负责运粮,十天可以奇袭长安;由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从斜谷北上,这样咸阳以西都可以平定。

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可以平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诸葛亮号称从斜谷出兵直取长安,却只设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出斜谷,成功的在在箕谷吸引了魏国关中的曹真主力部队,使得魏国在陇西的防御薄弱,诸葛亮则率领大军从祁山北伐,进攻魏国的陇西一带。

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声势浩大,并且因为做足了西和诸戎的战略准备,加上魏蜀之间数年无战事,在陇西羌胡汉杂居一带影响很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诸葛亮也顺势向陇西各郡进军,意图吞并陇西五郡。至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执行过程非常顺利,用少量疑兵牵制住了魏国的主力部队,自己的主力部队则准备响应魏国的叛军,并攻下仍在坚守的陇西、广魏二郡,从而达到吞并凉州的战略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诸葛亮派遣马谡率军驻扎军事要地街亭,抵御魏国增援陇西的部队,为自己的主力部队夺取陇西一地争取时间。然而马谡在街亭被魏军张郃击败,诸葛亮军在西面有魏国抵抗部队,东面又面临被魏军截断后路的危险,因此只好选择驱略数千家人口退回汉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终无功而返。

2.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在蜀汉建兴六年(228 年)的十二月,这次的北伐并没有从祁山出,而是从散关直接进攻陈仓,这次进攻仅仅持续了二十多日,诸葛亮在魏国援军赶到后就撤回汉中。相比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规模和战略目的都有所不同,这次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魏国曹休在东线与孙吴的战争中遭遇大败,关中的张郃部队被调往东部支援,关中的防守相对薄弱。二是与第一次北伐的兴师动众不同,诸葛亮这次进攻陈仓并未带领太多军队,就连粮食也只带了二十多日,战略目的是以配合东吴的东线作战为主,如果能迅速攻下陈仓更好,若攻不下就安然回师。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并未取得很大的战果。

3.第三次北伐

蜀汉建兴七年(229 年)春,诸葛亮发起第三次北伐,这次诸葛亮的进攻目标是魏蜀边境的武都、阴平二郡,二郡突入蜀汉境内,且武都郡是蜀汉军队进攻陇西一带的重要军事通道,因此拿下这二郡对于蜀汉北伐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蜀汉的这次北伐中,诸葛亮并未出动主力部队,而只是派将军陈式进攻。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救援,诸葛亮率军北上建威支援陈式,郭淮见诸葛亮主力尽出,只能撤军,陈式顺势夺取武都、阴平。

4.第四次北伐

蜀汉建兴九年(231 年)春,诸葛亮发起了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仍将战略重心放在陇西,围困祁山,并招鲜卑轲比能等到故北地石城响应自己,诸葛亮在围困祁山之后,积极寻找魏国增援的司马懿主力部队求战,并击败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逼迫司马懿只能龟缩防守,而此时蜀汉后方出现了问题,“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诸葛亮最终只能粮尽退兵。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的战略目标仍在陇西一带,但是不同于第一次北伐攻城掠地的战略目的,这次北伐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是围点打援,意图引诱魏国主力部队出来决战,也成功击败了魏国军队,只是因为后方粮食供给出现了问题,只能退回汉中。

5.第五次北伐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发起第五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决定从斜谷直接进入关中,占据武功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于渭南。五丈原与北原之间只隔渭水,诸葛亮占据了五丈原,并意图占据北原,从而占据军事要地,逼迫魏军主力出来决战。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诸葛亮这一举动的战略意图,他认为:“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在洞悉诸葛亮的作战动机之后,司马懿令郭淮屯驻北原,郭淮到北原壁垒还未修好,蜀军就前来进攻了。诸葛亮在吸取了上次北伐粮食供给出问题的经验教训之后,在这次北伐中用木牛流马运粮,并且在五丈原分兵屯田,做好了与魏军做长久作战的准备。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相持期间想要逼迫司马懿出营决战,而司马懿坚持固守战略,并不出来作战,相持百余日后,当年八月诸葛亮因病去世,蜀军被迫退回汉中,至此诸葛亮的北伐全部结束。

北伐的是非功过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其战略在不断变化,虽然从大战略上来看,都是在“隆中对“战略的指导下出秦川攻关中,但是到了具体的战略目标上面,诸葛亮是有所改变的。诸葛亮在精心策划的第一次北伐中,并未将自己的战略目标放在魏国政治中心之一的长安,而是意图夺取陇西各郡,从而吞并凉州。

诸葛亮的首次北伐,是机会最好的一次,首先曹魏的关中军队大部分被诸葛亮的疑兵牵制在东边的斜谷,其次陇西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响应,最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并未受到太大阻碍,只可惜马谡街亭失陷,魏国援军的迅速赶到使诸葛亮北伐部队全线败退。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对诸葛亮的战略执行打击很大,诸葛亮不但上表自罚,后来还发出:“至于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的感叹,与《出师表》中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的坚定信念反差很大。

在此后诸葛亮的第二、三、四、五次北伐中,都很难再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么大的规模和影响,第二次北伐主要是响应东吴,草草收场;第三次北伐则攻下魏国不重视的二郡,交锋都未曾进行;第四次北伐虽然有“甲首三千”的胜利,但却因为粮草的供给问题轻易撤兵;第五次北伐则是在司马懿的坚守不出之下,耗尽了诸葛亮最后的精力。

从战略角度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战略目标由第一次北伐的意图夺取凉州变为后来的想要和魏军主力决战,战略执行上由大规模攻城夺地变为与魏军相持对垒的阵地战,作战方式由攻城变为消耗,这既是因为一伐失败导致的战略变化,也是因为魏蜀国力变化的影响,更与诸葛亮的作战风格息息相关,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对魏蜀两国之后的作战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魏国似乎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然而从魏国采取的战略角度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魏国采取的是防守反击战略。先是稳固防守,避其锋芒,然后再寻求机会反击是魏国的战略构想。

6.曹魏针对诸葛亮前三次北伐的战略

曹魏太和元年(227 年),诸葛亮率诸军屯于汉中,魏明帝想要发大军进攻诸葛亮,被散骑常侍孙资从战略角度上劝止:

“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

孙资认为如果贸然主动进攻诸葛亮,兵力军粮耗费很大,而且防守方的优势很大,不如稳固防守,分兵命令大将守住紧要关隘,不主动开战,而是积蓄力量,数年之后中原地区生产恢复,吴蜀两国的国力自然无法抗衡。孙资这一策略是非常明智而又符合魏国当时实际情况的,因此魏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不再发兵。

曹魏太和二年(228 年)春正月,都督荆、豫二州的司马懿在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击败了暗中与诸葛亮联合的新城太守孟达,从而使长安免受诸葛亮、孟达两面攻击的危险,增加了魏国成功防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可能性。

同年春,诸葛亮发起北伐,虽然影响很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响应,但是魏国在稳固防守上面做了充足准备,魏明帝就认为诸葛亮放弃山川防守之利,且又过于深入,若截断他的后路,诸葛亮必败,所谓“(亮)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因此派曹真、张郃一同进兵,最终张郃击败马谡,逼迫诸葛亮撤兵,三郡平定。

同年十二月,因魏国曹休在对东吴作战中遭遇惨败,诸葛亮趁机进攻陈仓,但是这也在魏国的意料之中,曹真认为诸葛亮从祁山北伐失败后,下次进攻必然从陈仓发起,“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果然稳固了陈仓的防守,而张郃又料到诸葛亮粮食供给不足,“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诸葛亮果然粮尽退兵。

曹魏太和三年(229 年)诸葛亮进攻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这两个地方对蜀汉北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对稳固防守的曹魏来说,并不重要,因此魏国郭淮知道诸葛亮主力部队出兵之后,并未强行增援,而是让出了二郡,从而保存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以稳守长安为第一要务。

7.曹魏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战略

在成功防御住诸葛亮的三次北伐之后,魏国也准备着对蜀国的反击战,曹魏太和四年(230 年)四月,曹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为由,认为攻蜀时机已到,并在八月发兵从子午道南下,却遇到大霖雨三十余日,无功而返。

曹魏太和五年(231 年)三月,诸葛亮发起第四次北伐,且联络鲜卑的轲比能一同夹攻魏国,此时魏国的防守反击战略更为成熟,先是派大将军司马懿抵御诸葛亮,又安抚轲比能,使得其主动内附,进贡名马,从而解除了双面御敌的危险。而对于西线的魏蜀战场,虽然司马懿伊始被诸葛亮击败,但魏明帝数次增兵支援,并下令司马懿保护上邽麦子不让诸葛亮所得,最终逼迫诸葛亮粮尽撤兵。司马懿在追击中大败诸葛亮。

8.曹魏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战略

曹魏青龙二年(234 年),诸葛亮率领十余万军队从斜谷出,屯于郿县的渭水南原,这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且经历了前几次北伐失利的教训之后,诸葛亮这次做了充足的准备,分兵屯田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在三年的准备之后,兵力充足,屯兵五丈原准备与魏军决战,从而进攻长安。魏国主将司马懿充分采取了魏国的防守反击战略,一方面屯兵不出,与诸葛亮形成对峙之势,另一方面又派郭淮占据军事要地渭水北原,阻碍了诸葛亮渡渭水的计划。诸葛亮屡次求战不得,又身心劳累,最终病死军中,蜀军只能撤回汉中,而司马懿抓住蜀军撤兵时杨仪、魏延争权内乱的机会,想要追击蜀军,却被诏书阻止。

至此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魏国的一次反击作战中,魏国虽有不少失利,如阴平、武都二郡的丢失,诸葛亮一伐中的人口掠夺,四伐中的“甲首三千”,曹真进攻蜀国的无功而返。但是从整个魏蜀战局上来看,魏国无疑是真正胜利的一方,魏国不但成功的防守住了蜀国倾全国之力的进攻,并且在相持的消耗战中,使得蜀国主将诸葛亮因身体的损耗而病死,从而使得蜀国失去了战略的最高决策者和执行者,在短期内基本消除了蜀国的军事威胁,在诸葛亮北伐中魏国最后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备注:艺术作品里称诸葛亮北伐为“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对魏发动的进攻战是五次,出兵祁山战场也只有两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魏国   蜀汉   陇西   关中   祁山   蜀国   长安   主力   部队   策略   战略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