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俄罗斯-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州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主体,它包括29个行政区划。该州有29座城市,38个城镇,3167个村庄。大城市有季赫温、维堡、加特契纳、沃尔霍夫、金吉谢普、基里希、索斯诺维博尔。

公元5世纪有芬兰-乌戈尔人部落定居,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猎活动。

公元8世纪,斯拉夫人在这里定居,并于753年建立了拉多加城(从18世纪起称作老拉多加),这是俄罗斯西北部最古老的居民定居点。

9世纪至10世纪,拉多加成为古罗斯国家中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10世纪末,诺夫哥罗德取代了它的地位。

17世纪初,俄罗斯被驱离波罗的海,瑞典人占领了俄罗斯西北部,俄罗斯居民纷纷离去,瑞典人将芬兰农民迁移过来。1656年-1658年,俄罗斯试图用武力夺回,没能成功。1700年,彼得大帝为俄罗斯能够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再次开战,1700年-1712年这片土地成为北方战争的战场。1702年10月,俄罗斯军队占领了涅瓦河源头的诺捷堡要塞。1703年春,谢列梅捷夫元帅的军队打败瑞典,占领伊若拉地区。

为了巩固俄罗斯北部边陲,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建立了新的要塞--圣彼得堡。1710年这里被称为圣彼得堡省。1712年战争结束后,皇宫、参政院和外国使领馆纷纷搬到圣彼得堡。这座港口城市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变成了俄国首都。

18世纪到20世纪初,这一地区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帝国的商港和海军基地。这里还出现了大的建材生产企业,18世纪初,在伊若拉河、托斯诺河、涅瓦河河畔,在斯特列里纳和彼得格夫建起一批砖瓦厂,在普季洛夫村附近建立了采石厂。在圣彼得堡省还有许多木材加工厂。

18世纪至19世纪,与建设波罗的海舰队和生产武器有关的企业在俄国西北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特殊了作用。1830年之前,在洛杰伊诺耶波列有奥洛涅茨造船厂。1732年建立了伊若拉工厂,后来它成为最大的重型机器制造企业,最老的工厂还有谢斯特洛列茨基武器厂。

要在国家的边陲建立首都,就需要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便与国家的重要地区连接起来。18-19世纪,俄国建立了上沃洛乔克、季赫温、马林斯基河运系统,19世纪下半期又修通了新拉多加运河、新夏新运河、新斯维里运河,并改建了马林斯基水系。19世纪末,圣彼得堡60%的货物是靠河船运输的,19世纪下半期在这一地区修建了芬兰铁路、波罗的海铁路、莫斯科—温达瓦—雷宾斯克铁路、华沙铁路、北部铁路(彼得堡—沃洛格达—维亚特卡)等数条铁路线。铁路客货运输量逐年增加。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新苏维埃国家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回莫斯科,1924年这个省改名为列宁格勒省(彼得格勒市改名为列宁格勒市),1927年又改名为列宁格勒州。

20世纪20-30年代,这里逐渐成为为列宁格勒提供所需能源的强大基地,这一时期建立了沃尔霍夫水电站(1926年)、下斯维里水电站(1931年)和许多火力发电站。开始广泛开发泥炭矿藏,开采页岩矿,大量采伐林木,建立了新的木材加工厂和造纸厂。1932年建起苏联第一个铝厂——沃尔霍夫铝厂。列宁格勒州造纸产量占苏联造纸总产量的23%。

在1941-194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年代,在列宁格勒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苏联军队英勇抵抗,致使德国法西斯对列宁格勒的进攻推后了三个星期。1941年11月开辟了长达308公里的“生命线”,其中30公里是在拉多加湖的冰面上,列宁格勒居民之所以能够在被法西斯军队围困的900天中坚持下来,这条“生命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1943年1月,包围圈被打破,1944年1月,围困彻底解除。

在战争期间,列宁格勒州90%的工厂和2000多个村庄遭到了破坏。战后开始了工业基础设施和农工综合体的积极重建,建设了新的企业,包括上斯维里水电站。1967年,季赫温市的“中央板材”特种钢厂开工,该厂安装了世界上第一条模压流水线。木材加工业迅猛发展,夏新纸浆造纸厂建成开工。

70年代初投产的有列宁格勒核电站、БЕЛКОЗИН工厂、基里希石油加工厂和基里希生物化学厂等许多企业。工农业生产不断增长,为该州和俄罗斯整个西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加格勒是伏尔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南俄大草原上的伏尔加河畔,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天然的水陆交通枢纽,这也注定了它将担当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对历史上的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前苏联,还是对如今的俄罗斯联邦而言,这座城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伏尔加格勒1589年建城,最初起名为察里津,建于察里津河、伏尔加河交汇处的一个冲积岛上。起初把它作为堡垒设计,以保护俄罗斯东南边界和大伏尔加征程免受游牧民族的侵袭。17世纪初毁于大火,1615年在伏尔加河右岸重建,18世纪起为军事要塞,19世纪后期建成铁路,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俄罗斯南疆重要的工业与商业贸易中心。

苏俄内战时期,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重大意义。

1925年为纪念斯大林改称斯大林格勒(格勒,俄语:град,意为城市,常用为后缀)

自斯大林执政至卫国战争前,城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成了苏联重要的重工业中心,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和铁道、伏尔加河运集散中心。北高加索的粮食、巴库的石油、中亚的棉花,都通过这一工业铁路枢纽和伏尔加河的港口提供给苏联的中心地区。

1942年7月德国法西斯先后动用150多万兵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军民浴血奋战200多个日夜,将德军全部歼灭,最后迫使德国法西斯停止了战略进攻并且开始走向崩溃。

1943年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那时法西斯主义的颓势已经很明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二次大战的战局,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础。智利诗人聂鲁达对卫国战争如是评价:“勇气规则奖赏给了这片土地”。

战争结束后,城市不得不几乎全部重建。整个国家在战争期间都支持斯大林格勒,整个国家都帮助它医治战争的创伤,并帮助它复苏。对这座被毁的城市的重建、伏尔加河-顿河运河船舶信道的建设(1952年凿通)以及伏尔加格勒水电站的建设(1962年竣工),无不体现全苏联人民对斯大林格勒发展建设的关注和付出的努力。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以后该城被赫鲁晓夫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1703年5月27日,于兔子岛上举行了隆重的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后扩建为城;至此,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

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

1918年3月,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

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

圣彼得堡市区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苏联军民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

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1992年1月,为了给城市重新命名,圣彼得堡市又举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结果,大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老名。这样做,一是为了纪念彼得大帝,同时,也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 [1]

2022年5月消息,圣彼得堡与马里乌波尔将结为友好城市。 [31]

2023年2月,圣彼得堡成为世界旅游联盟会员,成为继莫斯科之后第二个被纳入世界旅游联盟的俄罗斯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列宁格勒   斯大林   伏尔加河   俄罗斯   伏尔加   波罗的海   莫斯科   苏联   世纪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