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流放宁古塔的人有多惨:气温低至零下40度,一天只吃俩馒头

引言

在诗词中描绘宁古塔的诗句数不胜数。

吴兆骞的:“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电击咫尺皆迷。”

顾贞观的:“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季子平安否?”

这些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才子们,用诗句将宁古塔恶劣的环境,以及在此地生活的艰苦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诗句也为世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古塔旧址

但实际上,宁古塔并不是名称上的意义,只是一个塔,宁古塔是一个城名,一个地名。而它的出现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罪大恶极的犯人,宁古塔是这些犯人流放的主要场地。

而流放宁古塔的制度的特定背景是指清朝时期,它通过将这些犯人流放到荒凉偏远荒无人烟的宁古塔从而以达到惩戒犯人的目的。

所谓“伴君如伴虎”,在清朝时期,流放宁古塔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朝为官的官员,或者是文人、名人占大多数。

当时的一些重要的案件的最后处罚,大多数都是以发配至宁古塔作为最后拍板的。

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在秦汉时期首次出现了类似像流刑的刑罚,但不可用在大多数人身上,且此类刑法的定义非常狭窄,仅仅只适合用在有特定称呼的人,无法进行广泛的使用。

而“徒善不足以为政

将这种刑法首次推广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再后来,流刑成功的被隋朝录为刑法中的五刑之一。

在清代,朝堂上的案件中最终使用被流刑的次数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而后,由于朝代的不断更迭,所以流刑制度也在不断的修缮。

从宋朝的《宋刑统·名例律》与金代的《大金国志》就可以看出,宋代和金代对于流刑的制度内容侧重点完全不一样。

宋朝的《宋刑统·名例律》记载道:“加役流决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决脊杖二十配役一年,流二千五百里决脊杖十八配役一年,流二千里决脊杖十七配役一年”。

主要是想减轻流刑的处罚力度,从而减轻对人的伤害,宋代时期的流刑制度里将犯人所流放的时间对应的折合为相应数量的脊杖或臀杖。

而金代的流刑制度比宋代的流刑制度严格不少,在金代的《大金国志》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将徒刑至五年,但流刑时长在五年以上的便会被处死。

由此可见,流刑的制度每个朝代都不一样,而且也正在不断的被完善和修正。

而到了清朝,流刑制度已经变得十分成熟。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流放时长都以10年为期。

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犯了不同程度的罪,在行刑的过程中,罪犯的流放地也与他们所犯的罪息息相关。

流放宁古塔地区给披甲人为奴,发配至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的大部分罪犯都是犯了伤害良家妇女等罪,并且还造成了相关人员的死亡,且这些罪犯都是此案件中的操作者。

但是这类罪犯所受的处罚只能本人承担,其家中的家属亲眷并不会为他犯的事情受到任何牵连。

流放新疆等地区给官兵为奴,在古时候新疆并没有统一,并且十分动荡不安。所以犯了抢劫、谋杀等罪名的犯人往往就会被朝廷流放,至新疆给当地的官兵为奴。

路途漫长,饥寒交迫

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记载,古时候宁古塔的位置如今位于我国的黑龙江地区,距离京城十分遥远。

从京城到宁古塔的路程将近有约4000里,当今社会的科技水平十分发达,人们坐飞机火车大概几天甚至快的话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但是在古代,科技水平十分的落后,人要去往一个地方基本上都只能依靠马车或者是步行。

而犯了罪的人朝廷是不可能让他们坐马车的,所以被流放的犯人想要前往偏远的宁古塔,只能是依靠自己的两只脚,按最少的时长,大概也得需要四五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而宁古塔十分的偏远和荒芜,与世隔绝。宁古塔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极北部地区,脚下的土地一年从早到晚都会被一层层十分厚重的雪所覆盖。

从白天来看,宁古塔的温度竟然会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

夜晚的宁古塔更是温度已经达到惊人的零下40摄氏度,水面上更是会结起最少10厘米深的冰,用石头用力砸都砸不破。

宁古塔地区的太阳每日逗留的时间也十分短暂。

在宁古塔,这些情况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所以当地气候非常严寒,也没有人会来此地居住。

其宁古塔杂诗中也有写道:天寒曳护腊,地冻著麻衣

发配至宁古塔的这些人其中大部分都已家道中落,也没有银子上下打点各路官兵,所以往往衣着单薄,身上只穿着薄薄一层布料,衣服还到处都是补丁。

并且清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犯人,这其中可能有绝大部分人,都是曾经在朝堂上为朝廷效命的官员,要么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他们原本的生活就十分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也从来没干过什么重活。但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生活与他们原本的生活十分不同。

在流放的途中,他们不但要身上要扛着几十斤重的的枷锁,食物也得不到满足,每日的粮食也最多只有一两个馒头并且无法准时提供,所以许多被流放的犯人还没走到宁古塔便被冻死饿死,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也描绘了宁古塔的极寒天气,曾经网上最火的“撒水成冰”的视频就是在黑龙江等地区拍摄的,这也足可以见那里的天气有多么寒冷了。

背井离乡,毫无尊严

要知道,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观念中,背井离乡是大部分人都不想面对的,有句话老话说的好,落叶归根,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从李白的《鹦鹉洲》中的“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也可以体会道流者背井离乡的万般痛苦。

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中国人是绝对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的,而背井离乡的原因是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才会走的一条道路。

回到故乡的土地大概是所有被发配到宁古塔的流放者最大的心愿,但大部分流放者却未能如愿,其中大部分都是死在宁古塔。

而在路上没有被饿死冻死的流犯你以为他们就逃过一劫了吗?他们会被全部送往宁古塔,不幸的是,这里才是真正的地狱。

在这里,他们就会丧失人拥有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他们的存在甚至没有这里的牲口重要,可能是死是活也没有人管也没有人会在乎这个问题。并且他们还都需要给披甲人做牛做马。

为了能够使犯人们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清朝的法律又这些犯人的后代做了种种规定。

其中最为残忍的一条就是,被发往宁古塔的犯人们自己无法脱罪赎身也就算了,就连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被扣上罪犯的名声,同时也要给披甲人做牛做马。基本上一出生就要给人为奴,令人不堪耳闻。

披甲人在当时的地位也是非常低,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和欺负,这也是十分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的地位比披甲人的地位还要低,甚至低出不少。

所以披甲人经常使用一些惨不忍睹的手段,去折磨这些流放而来的囚犯,并可以随便的将这些奴隶打死,因为当时的法律根本就不会对披甲人追究相关的责任。

其中被流放至宁古塔的女性所占人数比例也是十分大。

但奇妙的是,在当时这些女性并没有犯罪,而是这些女性大部分都是犯了错的官员的家中女眷,她们和家中官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因为家中官员犯了错,她们便也被处罚,要一起和罪犯前往宁古塔受罚。

她们除了变成披甲人的奴隶之外,甚至有些过分的披甲人还会玷污她们的身体,正常情况下,一般的女子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清白,封建时期的古代就更是了。

而这些女子大部分是名门望族中的大家闺秀,在去往宁古塔后受尽折磨也就罢了,还被披甲人随意玷污,可想而知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多大的伤害。

所以有些被发往宁古塔的女性,在去往宁古塔的途中大部分的女性都会选择自尽,毕竟可能活着去往宁古塔遭受的折磨甚至比死了还多,还不如清清白白的死去。

《孟子·离娄上》中也写出了贞洁的重要性:“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结语

流放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于罪犯的流放原因、地区,刑期,等各方面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大大的提高了当时管理水平,使得当时的法律更加规范严谨,也更能令人信服。

宁古塔在当时的清朝人眼里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地方,不但这里的衣食住行的条件十分恶劣,而且还要给披甲人为奴为婢,毫无尊严。

在这种情况下,被流放至此地的犯人在如此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也会更容易反思、自悔反省,这也利于改造;并且这些事一传十十传百也能警醒世人知法犯法的下场十分惨烈。

而黑龙江虽然离北京十分遥远,但此地的黑土地面积却十分富足,大约有1.56亿亩,被称为“黄土中的金子”,是一个耕种的极佳位置,但只因天气出奇的寒冷并且地理位置偏僻,所以无人愿意前往。

普通老百姓自然是不愿去到这里,而让犯人们流放这里,既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利于犯人改造,可谓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宋刑统·名例律》

《大金国志》

《研堂见闻杂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背井离乡   黑龙江   新疆   宋代   犯人   零下   偏远   罪犯   朝廷   官兵   清朝   馒头   气温   官员   时期   古代   制度   地区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