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养心殿为何常年阴冷潮湿?专家撬开地砖后,发现了其中奥秘

600年紫禁城,无论统治者如何变幻,无论朝代怎么更迭,它是不变的中心,它见过太多浩荡的历史,看过太多深宫里的凄凉。

它从历史的见证者,变成历史本身,紫禁城的每一处草木砖石,雕梁画栋,都有自己的声音。

如今的我们,研究它,想要在它身上,找到前人的影子。

今天我们要去探索的,是其中一间宫殿,清朝先后有8位皇帝曾居住在这里。

养心莫善于寡欲”,它就是养心殿,养心殿的秘密,不止在它的历史。

故宫古昔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的,紫禁城历两朝三世600年,至今仍巍峨壮观,无限风光!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他的第四子朱棣晋封燕王,封地恰好就是北京城。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以武力攻取了南京,成为新的皇帝,改年号为“永乐”。

朱棣登基之后,因为南京的气候,让他住的很不习惯,再加上有人频频刺杀他,于是他便有了迁都北京的想法。

在别人的建议下,他有了建造宫殿的想法,于是他让当时的工匠,绘制出了图纸,然后开始着手准备建造宫殿。

遗憾的是,故宫留下的资料中,并没有关于紫禁城设计师的资料。

朱棣多次派出官员,奔赴各地区购买所需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到北京城。

如此浩大的工程,准备工作也不会太短,从朱棣下旨督办,再到这些材料运往北京,足足花费了11年的时间

紫禁城采用的都是名贵的木料,为了凑齐这些木料,人们往往需要深入深山砍伐,还要开采石料,然后费时费力的运往北京城。

永乐十五年,朱棣在全国各地召唤了一批能工巧匠,开始了紫禁城的建造。

故宫的建造是非常讲究的,每一个宫殿的布局,以及位置,都有着很大的学问。

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纵向的中轴线,将北京城一分为二,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神,中轴对称,前宫后苑,是故宫的布局特点

永乐十八年,紫禁城落成,朱棣搬进了这座巍峨的皇宫,此后明朝所有的故事,就都在这方天地里展开。

故宫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木质建筑群,它是历史瑰宝,是前人留给现代社会的礼物。

封建王朝时期,故宫是天子的行宫,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场所,普通老百姓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里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故宫已经向人们敞开,它的真实面貌,也在人们面前展现。

故宫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其中大大小小的宫殿,共有70多座,房间也有9000多间,每一个房间,都有它独特之处。

明朝的皇帝,没有什么固定的办公地点,有的在乾清宫,有的在豹房,有的在西苑,有的则不务正业,一心玩乐,不理朝政。

到了清朝之后,皇帝延续了明朝皇帝的习惯,在乾清宫上班,这里是皇帝的寝殿和办公室。

雍正皇帝在位时,搬到了养心殿居住,乾清宫也就不再这么重要,养心殿就成了皇帝办公休息,最重要的场所。

在紫禁城70多座宫殿中,养心殿是特殊的,这个宫殿处于乾清宫西侧,面积达5000平方米。

在一段时间里,养心殿和其他宫殿有些不同,它常年阴冷潮湿,即便是在最炎热的三伏天里,也是这样的感觉。

但养心殿并不是一直如此的,刚开始建造完成时,并不是这样的感觉,和这阴冷潮湿的环境相反,养心殿冬暖夏凉,是个居家办公的好去处

赤墙彩檐,雕栏玉砌,紫禁城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吸引人。

我们说起紫禁城,总会想到午门廷杖后的浩然正气,想到深宫后院的凄凉婉转,想到白雪皑皑,与红墙相得益彰的景象。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景点,但对于曾经的他们而言,是全部的人生。

烟火六百年

养心殿的面积和其他宫殿相比,算是非常小的,但在清朝,它却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场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养心殿就是这样的存在。

从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才成了皇帝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所。相传,当年雍正皇帝是为了给康熙皇帝守孝,才搬到了养心殿。

养心殿起初并不是什么正经的寝殿,康熙年间,这里一度遍布着专门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统称为“养心殿造办处”。

作为乾清宫旁边的一个偏殿,雍正最初选择它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从永乐年间开始,皇帝都是以乾清宫为主殿的,搬进养心殿,一开始,是为了守孝,得住在“苫次”的地方。

而环境相对来说很一般的养心殿,就成了雍正皇帝的首选,但是守孝期满了之后,雍正却决定长久地住下来。

他登基之后,命人将养心殿收拾出来,搬到了此处办公,养心殿不仅是皇帝处理国事的地方,还是他休息就寝的地方。

皇帝每天在后殿睡醒之后,会去前殿和王公大臣们议政,结束工作之后,再去前殿西侧单独召见官员,平时的奏折也会在这里批阅。

养心殿虽然没有乾清宫那么的豪华,但雍正搬到此处之后,发现在养心殿办公非常的便利,旁边就是军机处和乾清宫,想要商议重大的事情,传唤官员也十分方便。

乾清宫用来处理政务,召见大臣,平时有什么重要的活动,也是在乾清宫开展的。

军机处是内部最重要的部门,养心殿的位置,也最方便皇帝的统治。

紫禁城不仅豪华,而且非常大,以往的皇帝办公和就寝的地方相隔甚远,每天在路上都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但在养心殿办公,不仅可以极大的缩短时间,而且工作上也很便利,这也是为什么皇帝都喜欢在养心殿办公的原因。

从雍正皇帝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出宫,这期间200多年的时间,后期的皇帝都选择在养心殿办公。

我们经常能在清宫剧中看到,养心殿的戏份很多,如果养心殿的环境阴冷潮湿,那么这些皇帝怎么会在这,居住长达200多年呢?

其实养心殿的环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潮湿阴冷的,现实完全相反,养心殿温度宜人,又非常便利,所以皇帝才喜欢在这里办公。

养心殿环境极好,尤其是采光,进去之后,大厅十分亮堂,而且养心殿的窗户上都是从西域进口运过来的玻璃。

进门之后,就是正殿,殿上挂着一幅雍正亲手写的牌匾《中正仁和》,这里就是中正仁和殿,中正仁和殿的东边是东暖阁,西边是勤政亲贤殿。

东暖阁相对而言,名声更响一点,这里就是当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长达46年的地方,也是最具政治色彩的地方。

勤政亲贤殿没什么特殊的,一般就是用于大臣们等候或者谈事的地方,它的旁边是三希堂,这里存放着乾隆的藏品。

和三希堂相连的,是皇帝的御用小书房,这里藏书极多,皇帝平时也会到这里来消磨时光,还有旁边的小佛堂、梅坞,是皇帝平时礼佛或者休闲的地方。

养心殿的最后面,就是皇帝和妃子们的寝殿了,这些寝殿共有5间,分别居住着皇帝以及皇后以及其他的妃子。

从这里来看,养心殿已经具备了所有的功能,从衣食住行,再到国家大事,在养心殿里全都能解决了,也难怪皇帝会把这里当做权力的中心。

一梦繁华

但自清朝覆灭之后,养心殿就仿佛中了诅咒一般,突然变得阴冷,在2015年之前,养心殿这样的状况,至少维持了几十年

很多人在踏入养心殿之后,都会有一种温度骤变的感觉,如今的社会,可能很多游客不会注意到,以为是安装了空调,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这个。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有专家组前来勘察故宫的情况,想要进行修缮,在进入养心殿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养心殿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起初很多人认为,养心殿闹鬼,是因为有不干净的东西,才导致整个宫殿都是阴冷的。

之所以这么猜测,是因为清朝的顺治皇帝、乾隆皇帝、同治皇帝都是在养心殿驾崩的,养心殿又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人们难免会浮想翩翩。

但这个说法也只是外行人臆测,专家们并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但在对养心殿进行全面的检测之后,仍旧没有找到答案。

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很多人也有不少人不断的去研究这个问题,之后有人认为,养心殿潮湿的原因,是因为有人定期给他补湿

补湿是近年来,故宫一直在保持的一个岁修项目,因为现在的故宫安装了很多的空调,但长期开空调会使屋里的空气变得干燥,久而久之,会对建筑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会定期进行补湿,补湿的原理类似于现在的加湿器,但养心殿的情况不同,如果补湿会导致养心殿更加的潮湿阴冷,所以这项工作在养心殿不适用。

而且养心殿潮湿的情况是一直有的,并不是因为补湿的原因,这样的情况,让专家再一次感到匪夷所思。

直到2015年,工作人员在对养心殿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把养心殿的地板给掀开了,这个困扰了专家几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答案。

原来在养心殿的地板下,纵横着很多的管道,这些管道的排列方式很规律,专家研究后发现,这些管道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升温的,一种是用来降温的

在皇宫大内中,地下有这样的管道并不奇怪,毕竟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会享受。为了应对严寒酷暑,古人也会研究怎么让室内降温或者升温,于是便有了这些管道。

关于皇宫中的生活,史书中也会有大量的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得知,古人的“空调”和“暖气”比现代人的还要高明。

养心殿中,升温的管道,就是现代社会的地暖,明清时期的冬天处于地球寒冷期,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30℃,所以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必须得供暖。

和现在的水地暖或者电地暖不同,那时候采用的就是烧火供暖,集中烧火的地方,有点像以前的土炕。

因为紫禁城是不允许有明火的,所以宫内不允许用柴火和煤,只能用烟雾较小的炭宫人们通过地下操作口来生火,将炭倒进底下室的地下炉腔。

宫廷人员把炭扔进炉腔内,炭火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火道扩散,管道的热量能够加热地面,利用地砖自身的蓄热功能向上辐射热量,从而达到供暖的效果。

在管道的尽头,还有专门的排烟口,炭火燃烧产生的烟,都会由地下的出烟口排出,每个环节都会有专门的宫人看守,确保不会发生火灾。

而降温的管道,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夏天时,只需要在管道口倒入凉水,这些凉水能够流向管道里,在管道里能够迅速吸收热量,让养心殿的温度降下来。

养心殿之所以能够冬暖夏凉,最大的功臣就是这两种管道,而养心殿多年来之所以这么阴冷潮湿,是因为当年城破之时,管道里的水没有及时处理掉

这么多年来,管道里的水一直吸收着养心殿的热量,而到了冬天,也没有供暖系统,长此以往,便导致养心殿成了如今阴冷潮湿的样子。

之后专家找人修缮了管道,将管道中的积水排出,地下管道在被修缮之后,养心殿的温度也恢复了正常,不再像以前那样阴冷潮湿。

地下的这些管道虽然不再启用,但却给专家提供了很多的灵感。

古人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有智慧,甚至很多的精巧机关,现代人都无法破解,养心殿地下的这些管道,就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紫禁城   阴冷   雍正   北京城   潮湿   故宫   清宫   地砖   宫殿   奥秘   管道   皇帝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