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40万被坑杀赵军为何没反抗?考古发现白起使诈真相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从最初的韩国再到最后的齐国,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才最终成功。

但在多年前,秦国与赵国的一场战争却被记录在册,也成为了后世经久讨论的对象。“长平之战”是当年秦、赵两国拉锯三年后的最终决战,也是在这一战中,被誉为战神的白起坑杀活埋了40万赵军。

(白起形象)

令人震惊的数字无不标榜着白起的杀伐,但也有人提出疑问,40万军士被活埋没有反抗吗,还是说根本没有这么多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长平古战场遗址的发现替我们解答了秘密,公布了真相。

一、白起挂帅,长平之战始末

《过秦论》中提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也意味着从嬴政前五代就致力于大一统。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韩国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

随后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上党的郡守却不愿意割让,于是转头找了赵国。随即赵国接手了上党,也由此引发了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赵国派大将廉颇镇守长平。

公元260年,两国战争爆发。

(战国时期地图)

秦军出兵奇速,迅速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随即矛头转向赵国。赵国建立起的三道防线,都被勇猛的秦军击破了。战争持续了几年,双方互相拉锯。

但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均在赵国之上,时间一久,赵国压根支撑不住长久的战争。《战国策》中记载:“赵无以食”,战争受苦的永远是百姓。几年的战火中他们吃不饱饭,赵国的经济也被拖垮,他们不得不想快速结束这场战争。

然而这时赵国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阵前换帅”,此乃带兵打仗的大禁忌。而廉颇作为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却被一个毫无经验的将领,赵括替代了。

(廉颇)

赵括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原型,可想而知由他带领队伍的后果。不过此时赵王认为廉颇作战多年,屡屡战败,所以直接换掉了他。

而这一切也都是秦军的离间计而已,挑拨廉颇和君王的信任,阵前换将对一个的队伍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而这头的秦国自然也没有闲着。赵国换成了赵括,秦国自然秘密派了白起去往前线。

当时的白起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在观察局势之后,决定来一场分割围歼的作战。先是派兵在长平战场牵制住赵军,佯装战败的样子诱敌深入。随后他自己亲自带兵从两侧出发,绕到了赵军的后方,随后发动了攻击。

这也导致长平的赵军彻底脱节,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内。赵括率领赵军试图突破封锁,但一切都是徒劳。这是赵军噩梦的开端,也由此创下了先秦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歼灭战。

(战争照片 图文无关)

二、长平之战40万大军被活埋,真相究竟是什么?

赵军陷入包围,而秦国这边,秦昭王亲自前往河内,在当地征兵。赵军形势危急,秦军犹如一张大网笼罩着整个地区,让他们无所遁形。

根据史记记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阳杀食。

这说明赵军的队伍已经断粮的几十天,援军进不来他们出不去,孤立无援。为了活下去,内部开始出现杀人、吃人的景象。赵军已经陷入了绝境,这时只有尽力突破才有可能博得一线生机。

赵括自然也是这样想的,他决定利用四支队伍轮番突围,但这一切都是徒劳。围困了多天的赵军又怎么和精壮强干的秦军比呢,赵括率兵出战,最后却被秦军射杀。

(军队照片 图文无关)

主将的死亡也成为了赵军分崩瓦解的源头,在战神白起的带领之下,很快所有的赵军都被迫俘虏。据记载:“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指的就是白起,有足足四十万的赵军投降。

但如何处置这些俘虏成为了难题,白起这时候却回到,之前秦国收复上党,当地的百姓都不愿意跟随秦国,反而是投奔了赵国。赵国的士兵们都心生反心,恐怕容易造成更大的乱子。

于是白起遂下令,尽杀之。只放走了二百四十年纪较小之人,其余接近四十万赵军,被通通活埋。史记记载,“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长平之战)

一次活埋了四十万人,造成了当时几国大轰动,尤其是赵国,原本就被此战拖垮了的国家,更是失去了许多家庭的主心骨。也由此造成整个赵国元气大伤,也为后来的被一统埋下了伏笔。

关于长平之战,白起真的活埋了足足四十万士兵吗,这个答案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

一个是当年的赵国人口也就在两三百万人左右,这一战就俘虏了四十万人,这是否有些太夸张了。

史记上说“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前后意味着这张战争的开始到结尾。三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损失了四十五万的青年将士。但从道理上来说这不应该,如果仅仅是长平之战损失了四十万,那么先前的三年,赵国只有五万人的死亡吗?

(战争照片 图文无关)

这样的猜测也让人生了疑心,白起自己所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秦军在此战中也损失了二十万的将士。但面对比自己数量少了一半的秦军,赵军竟然没有反抗吗?

连一个逃出的倒也不存在吗?抱着这样的疑问,诸多学者都有着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史记上的记载有误,实际上没有四十万。也有人认为古代全民皆兵,是可以达到这么多的人数的。

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个秘密在两千多年后的当代,被悄然破解了。1995年,在山西高平市的一个村庄内,一户人家在他们的梨园里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随后各路考古工作者到齐,随后进行发掘。

(长平战场遗址)

很快他们发现,这里极有可能是“长平之战”的尸骨埋葬地。但是当年只发现了一百多具尸体。这些尸体并非自然死亡,他们的身上都存在这多种伤口,并且还有武器的伴生。

根据史料推测,这里的尸骨都是赵军的亡骨。

史书中记载,白起是活埋了这些人,但是从遗骸中看来似乎并非如此。这些尸体大多尸首分离,而这绝不是活埋可以做到的。至少在被埋之前他们就已经死亡。从遗址也可以看出,这些活埋的地方并不是专门挖的坑。

地势平坦明显只是一处洼地,可以说稍微深挖都能发现尸骨。也不知他为何平静的躺在了这里两千多年,后来在当地多次发现了尸骨坑,他们大多深度很浅,并且也都几乎是死后被埋葬的。

(高平发现多地尸骨坑)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白起活埋的事实是假的。当时秦、赵两国矛盾重重,但这样的情况下,白起依然放走了年纪小的士兵。而其他的军人,我更倾向于是在经历奋斗搏杀之后死亡,随后才被埋至此。

当地关于这样的尸骨不少,随着近年来的发现,逐渐这几处一连形成了一个包围圈。而从这里也能窥探到当初白起对赵军的围歼。而这里也就不得提到,白起曾经所说,“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这说明白起当年使用了欺骗手段,随后才赵军分散击破,最终赢得了胜利。

(遗址照片)

三、真相揭开,赵国失利后秦国渐强

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受到打击不小。损失惨重,百姓民不聊生。长久的战争下让拖累了整个国家,粮食不足,军事不足。赵国一下子损耗严重,而秦国却进一步的强大了。

有人认为白起行事太过,不应该杀害这么多士兵。但是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忠于的君王和国家,不过是在自己的角度做该做的事情罢了。

而赵国失败的原因其一,便是换掉了老将廉颇。当初廉颇建立起的三道防线,极大程度的控制了秦军进兵的速度。然而秦国的一招离间计,却成功的换下了廉颇,赵国竟然派了一个从没有打过仗的赵括领兵。

(赵括形象)

其实最初的问题就出在赵国要与秦国争上党这个地方,综合来看,赵王比起秦王实在是差的太远了。其实整个战争如果早点结束,都走不到最后一步,赵国举国之力托起了这场战争。

却不曾想,这场拉锯战对秦国来说,根本伤不到根本,最终反而是拿下上党,一举摧毁了赵国。赵国的几次计谋都是得不偿失,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是必然发生的。

否则也不会就后来的嬴政一统中国,用现在的话来说,秦王六世个个都有“事业心”,都为了秦国强大而奋斗。试想哪一个国家能在当年做到如此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秦国   秦王   史记   作战   尸骨   韩国   遗址   真相   当年   战争   自然   赵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