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朝、八姓、十一帝,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

我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当新皇登基势必要起用自己的班底,朝中老臣就只能挪挪屁股腾出位置,因此能做到两朝元老的人就不多了,更别提三朝、四朝元老。但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官员,他历经了五个朝代,侍奉了八个家族,在十一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堪称是“官场不倒翁”,他是谁呢?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

冯道出生于唐中和二年(882年),一生历仕后唐、后晋、辽、后汉、后周五朝,侍奉后唐李存勖(本姓朱邪)、李嗣源(本姓不详)、李从珂(本姓王)、后晋石氏、辽国耶律氏、后汉刘氏、后周郭威及其养子柴荣共八个家族,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辽太宗、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一位皇帝。

冯道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但因为跳槽过多,不能死节,所以大部分人对他十分不齿。《资治通鉴》评价其“乃奸臣之尤”。但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见风使舵”的行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情有可原,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于过。那么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是有道还是无道呢?这需要看看他这一生做了哪些事。

冯道出生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平日里除了赡养父母就是看书。唐昭宗天祐年间冯道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后因劝阻刘守光征讨定州而获罪下狱。获救后逃往太原投奔了晋王李存勖。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开国称帝,冯道被授为省郎,任翰林学士。李存勖灭后梁后擢升冯道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在邺都被叛军拥立为帝,并率军反攻京师洛阳,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早就听闻冯道之名,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次年就拜冯道为宰相,任命其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驾崩,其子李从厚继位,没多久潞王李从珂起兵造反,李从厚吓得逃往卫州。贵为宰辅的冯道没有随皇帝逃跑,反而率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为帝。结果李从珂不买他的账,于清泰元年(934年)五月罢免了冯道的宰相之职,让他出镇同州,授任匡国军节度使,次年才被召回京城拜为司空。

天福元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卖国求荣,最终成功灭亡后唐,建立后晋。虽然改朝换代了,但是冯道依旧担任宰相,授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冯道被派往契丹进行友好交流。

两年后冯道自契丹镀金回国,加授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石敬瑭更是将政务全部委托给了他。冯道的这份恩宠满朝无人能及。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病重,托孤冯道,希望他能辅佐自己的幼子石重睿继位。谁料石敬瑭刚死冯道就与大臣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年长的石重贵为帝。冯道也凭着拥立之功得以加授太尉,进封燕国公。

开运元年(944年)朝中有大臣向石重贵打小报告,说冯道只能做和平时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过艰难时期。石重贵随即授冯道为匡国军节度使,让他出镇同州,后又让他移镇南阳,改任威胜军节度使,加授中书令。

三年后契丹大军攻入后晋都城汴梁,后晋灭亡。见风使舵的冯道立刻去朝见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并拍马屁的说如今天下的百姓只有耶律德光能救。

没多久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耶律德光见状也不在中原过多停留,率军北归,并命冯道等后晋降臣随行。不料行到半途耶律德光就去世了,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马后急于回契丹争夺皇位,冯道等拖油瓶就都被留在了镇州。八月,后汉收复镇州,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

冯道在后汉依旧混得开,被授为太师,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后来还为郭威出谋划策,平定了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的联兵叛乱。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在邺都起兵,攻入汴梁,后汉隐帝遇害。扫清障碍的郭威认为后汉群臣肯定会拥立自己为帝,谁料在他向冯道下拜时冯道竟安然受礼,毫无拥戴之意。郭威无奈,只能扬言要立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还好手下士卒看出了郭威的心思,在刘赟到京之前就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份,拥立郭威为帝。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开国登基,建立后周,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他对冯道十分敬重,从不直呼其名。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北汉刘崇趁后周朝局动荡,攻打上党,柴荣便想御驾亲征,却遭到冯道极力进谏。柴荣也不惯着冯道,说“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谁料冯道竟言“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柴荣此时还能耐着性子再次解释“汉军乃是乌合之众,若遇我军,如泰山压卵。”执意找死的冯道仍说:“陛下不是泰山。”这可彻底激怒了柴荣,后来亲征时也不让冯道随行。同年四月,冯道病逝,终年73岁。柴荣也给足了其面子,为冯道辍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冯道虽然没有气节,但也是做了些实事。他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的刻板印刷九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开始印行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即使改朝换代,只要冯道不倒,印书的进程就没有耽误。至于功过只留后人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汴梁   契丹   后晋   后唐   后周   后汉   节度使   不倒翁   侍郎   宰相   元年   官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