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救国了?

#历史开讲#

提起北宋灭亡的标志,大家普遍认为是“靖康之变”,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被金人掳走,随之而去的还有宗室大臣、后妃等三千多人,被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州府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宝物等不计其数。

然而很多人都有疑虑,当年和辽国斗得如火如荼的杨家将,怎么等到辽国被金国取代后,为什么反而不见其保家卫国?

其实“靖康之变”只能说是北宋灭亡的导火索,北宋真正回天乏术的根本原因,出在自己的制度上。

北宋建国

自古以来,欺负皇家孤儿寡母登上皇位的大臣不少,

便是其中之一,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同样担心手下的武将会不会也像自己一样,受人拥护、披上黄袍终结掉自己刚刚建立的大宋。

好在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总归是富贵之人,这点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等人差不多,自信、果敢,并没有对功臣们有什么逼迫的举动,反而通过“杯酒释兵权”给了大家一个好的归宿,反观刘邦、朱元璋这些出身草根的帝王,会对身边人极为忌惮。

大气确实是大气,可问题依然摆在那里,如今自己身强力壮,万一后代出现柴家皇室那般孤儿寡母的情况,又如何能防止武将篡位呢?

于是,中国历史上大臣职能中最大的一次反转来了——重文轻武!

中华民族向来尚武,就算是儒家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思想核心,本质上却同样敢骂敢打。

否则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又怎会有卫青、霍去病这种战神出现?怎么会有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怎么会有傅介子“汉军将至,勿动,动则灭国”的强硬?以及“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霸气?

当时的文武百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武将东征西讨,文臣打理后勤,大家团结一致,就拿三国时期举例,关羽拥有着荆州军事的绝对指挥权,文官都需要辅佐关羽;孙权拜吕蒙为都督,同样在前线拥有绝对的权力。

然而到了宋朝,基于赵匡胤武将得国的原因,赵宋皇室对于武将掌权十分忌惮,于是从政治和兵制上,无限打压武将,使得武将完全被文臣碾压,甚至连作战时的指挥权都要被文臣制约。

这么做确实有效地预防了武将造反的可能,却也无限放大了宋军与他国交战地劣势,本来自从北方掌控在少数民族手中后,宋军就缺少战马培养专业的骑兵部队,如此一来,使得有能力的将领即便能够靠着指挥勉力一战,都要被文臣加以干涉。

我们经常说不要让不专业的人指挥专业的人,北宋就是这个样子,故而武将再怎么想打、再怎么有能力,都无法维持住现状。

而文官不用拼命,自然想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保护自己利益最快的方式就是议和,臣子天天叫嚷着要议和,皇帝哪还有心思打仗?自然而然与文臣们沆瀣一气,都想着通过赔款的方式偏安。

当年赤壁大战前,鲁肃就曾劝说过孙权:“文臣主和,那就算曹操打过来了,他们依旧可以当臣子,可主公还能南面称孤吗?”很显然,孙权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赵宋皇室却是个浆糊脑袋。

历史上的杨家将

如今很多影视文学作品都在描写杨家将的忠义爱国,顺带连杨家女将都歌颂了一番,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如此雄壮且可歌可泣的杨家将门,其中很多重要角色都是后人杜撰的。

杨业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杨延昭也是真实存在的,所谓的“七郎八虎”并没有,甚至杨宗保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

所谓的杨家将也确实分为三代,第一代正是杨业,第二代是杨延昭,第三代是杨文广,只有这祖孙三代,没有其他人物的出场,也就是说,杨家并非像汉末三国时期西凉的马家,世代镇守边关家大业大,全家上下都是武将。

他们家没有这样的基础,那肯定影响力完全不够,赵宋朝廷也不可能十分重视,再加上杨业原本属于北汉阵营,北汉灭亡后才归顺赵宋,在赵宋观念下,他终究是个武将,注定地位不高。

可就算是个武将,要是有足够的能力,也不该没有发言权,毕竟这宋家天下就是赵氏二兄弟打下来的,莫非是因为杨业的实际水平不高?

还真不是杨业业务水平有问题,雁门关之战,杨业率领数千旗兵绕后偷袭,一举击溃辽国十万大军,打得契丹人看到杨业的旗号就跑,雍熙三年,更是力下数城,护送三州百姓回到北宋实际控制区。

可惜每个朝代刚开始时名将层出不穷,要论打仗,开国皇帝赵匡胤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所以杨业的功劳看起来便没那般光彩夺目,要是他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定然能成为北宋的军神。

可就算是这样,还有不少人嫉妒杨业,就连契丹人也想通过手段从内部扳倒杨业。

这种雕虫小技,汉族自打春秋战国时期就玩烂了,跟着哥哥打了一辈子仗的赵光义如何不晓得?只是他也知道文臣制约武将是开国时定下的规矩,面对文臣的弹劾也不能多说什么。

赵光义虽不能在朝堂上公开坏了规矩,却能搞点动作,一有人弹劾杨业,宋太宗就敢把弹劾的文章直接交给杨业,表示绝对的信任,杨业一生戎马,于陈家谷口为赵宋殒身殉国,其长子杨延朗、也就是杨延昭继续活动在抗辽第一线。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差距,杨延昭根本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孩子,反而是长子,杨业也有其他孩子,不过真正出名的,在军事上有一定贡献的只有杨延昭。

可赵光义驾崩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的雄心壮志就没人继承了,后继者越来越想偏安,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皇帝不想打,下面的人跟着也不想打,能赔钱商量,干嘛非得拼个你死我活不是?

只能说赵宋皇室想的太简单,就别说封建社会冷兵器时代了,即便到了现在,那也是“真理只存在于大炮射程之中”,没有足够的国防基础,外交根本就是个笑话,所以辽国反反复复,不论怎样都能从赵宋讨到好处。

好不容易宰相寇准把宋真宗骗上了战场,士卒见到皇帝士气大振,一扫往日颓靡,竟将辽军击败,但凡宋真宗有点骨气,趁着这大好局面,都能继续往前推进,可人家战后第一句话,居然是怎么还没有议和!

公元1044年,辽宋议和成功,此时杨家第三代杨文广也已经四十多岁,先不论文臣都主和,就连统领百官的宰相寇准主战,那又怎么样呢?前线百万军民的艰苦拼搏、颠沛流离,最后换来的仍旧是一份求和书。

这次议和维系了几十年,表面上给了赵宋休养生息的机会,实际上只要赵宋的体制没有改变,整个制度依然是“防内不防外”,于是,等到公元1074年,辽国撕毁协议,再度挑起战事时,宋军的战力根本没有改观。

面对几十年的和平,本就地位不及文臣的武将们更加没有了发挥的空间,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文广的军事才能被宰相范仲淹欣赏,可他只落得个给皇帝修筑城墙的工作。

已经75岁的杨文广愤懑之情难于言表,身为将门之后的杨文广仍旧想要为大宋百姓发光发热,只是还没等到宋仁宗的答复,壮志难酬的老将军便与世长辞,杨文广去世后,杨家再没能挂帅出征的将才。

所以,北宋靖康之变时,杨家早就没有了能够领军的人物,而且就算是有,依照宋徽宗、宋钦宗的性格,想必也不会委以重任。

其实遍观两宋历史,不论是士族还是百姓,都涌现出不少将才,甚至还有辛弃疾这种打起仗来不要命的文臣,但凡赵光义之后的赵宋皇室有一点血性,都能韬光养晦,最后克复中原。

想当年刘邦建立大汉时,那可是经历了百年动荡才稳固下来的江山,内部仍有各国贵族遗老,外部还有匈奴虎视眈眈,甚至刘邦自己有白登之围,险些命丧匈奴手中。

可他的血性传了下来,历经汉文帝、汉景帝的忍辱负重、隐晦韬光,汉武帝厚积薄发,一举荡平匈奴势力,彻底控制住西域。

只能说,一方面赵宋皇室太过忽略对皇家子弟的培养,就连后主刘禅那么不争气的一个人,都能有北地王刘谌那般言辞激烈、杀妻殉国的儿子,赵宋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老天爷降下一个岳飞都不能挽救赵宋的颓势。

另一方面,赵宋的政治体制太过“偏科”,天天提防武将造反,可真到了需要御敌卫国的时候,武将们束手束脚还要被不懂打仗的文臣指挥,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所以整个宋朝都没有出现一个谥号有“武”的皇帝,能够延续三百余年的社稷,也是一段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真宗   靖康   北宋   契丹   刘邦   武将   匈奴   宋朝   皇室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