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何要自断臂膀,贬死义子王忠嗣?忤逆圣意引发君臣猜忌

王忠嗣不是唐朝最有名的将领,但却是最有流量的将领之一,巅峰时期,他独领四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帝国47万边军中的27万。

王忠嗣将契丹、奚族、突厥、室韦、回纥、吐蕃挨个打了一遍,一人撑起大唐万里边疆,立下赫赫战功。

作为唐玄宗的干儿子,王忠嗣曾经被众星捧月,可几乎一之夜间就失宠,差点身首异处,最后在郁郁寡欢中英年早逝。

王忠嗣的身后留下无数的叹息声,有人说,唐玄宗昏庸,他自断臂膀,如果王忠嗣在就不会发生“安史之乱”。

王忠嗣是谁?唐玄宗为何要收他为义子?他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又为何结局凄凉呢?让我们走进王忠嗣波澜壮阔而又充满悲情的一生吧。

☞烈士遗孤,少年情怀志在边疆

开元二年(714年)的一天,一个9岁的少年趴在唐玄宗脚下嚎啕大哭,那悲切的声音让周围的人全都红了眼圈。

少年名叫王训,是太子右卫率王海滨的儿子。

不久前王海滨随薛讷西征吐蕃,参加了著名的“武街之战”。此战王海滨一马当先,立下赫赫战功,不幸的是,由于同伴拒绝救援,导致他牺牲在了长城堡收官之战中。

唐玄宗心生怜悯,他拉起王训:“你是霍去病遗孤,朕会将你养大,会将你培养成一代名将。忠臣子嗣,从今儿开始,你就叫王忠嗣吧。”

从此,王忠嗣被唐玄宗收为养子,抚养在宫中,与诸皇子享受同等待遇。

据《王忠嗣神道碑》记载,青少年时期的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最亲密,二人同吃同住,李亨称王忠嗣为“兄”,王忠嗣则“惟事惟直,不倾不堕,未尝迕目,孰云有过”

成年后的王忠嗣沉默寡言,刚猛勇烈,专注于武略。唐玄宗经常跟他谈论兵法,王忠嗣总能对答如流,那时候唐玄宗就断言他一定会成为一代名将。

不过,唐玄宗给王忠嗣的第一份工作却不是军职,而是代州别驾。别驾就是州刺史的助理,代州地处北境。

这个安排很可能是唐玄宗有意而为之,给他一个熟悉边境的机会。但王忠嗣似乎有点迫不及待,在任期间他只做两件事,一是打击豪强,二是率领轻骑出塞巡边。

李亨得到地方官员的反馈,立刻找到唐玄宗:“他这么做太危险,不是被代州豪强干掉,就是被突厥人杀了,赶紧将他调回长安吧。”

才燃起的壮志情怀就被一盆冷水浇灭了,王忠嗣心有不甘,他一直梦想着早日驰骋疆场,好为父复仇,所以回到长安的他常常掩门而泣:

“以仇耻未雪,激愤愈深,每对案忘餐,或独居掩涕”

虽然没能获得上战场的机会,但王忠嗣还是凭借独特的身世,以及个人的才智,引起了众多官员们的关注,果然,机会说来就来。

☞初露锋芒,两战吐蕃新星升起

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入寇瓜州,肆虐河西,信安王李祎出镇陇右,兵部侍郎萧嵩出任河西节度使,二人同时举荐王忠嗣随军出征。

唐玄宗答应了,但开出了一个条件:这小子太猛,复仇的心思太重,你们不可以对他委以重任。

就这样,25岁的王忠嗣第一次穿上了军装。但萧嵩苦于唐玄宗的嘱托,一直不敢用王忠嗣。一转眼三年过去了,王忠嗣居然毫无作为。

▍郁标川之战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萧嵩准备还朝,王忠嗣很失望,随军三年寸功未立,免费旅游来啦?他向萧嵩提出:我要立一件大功以报天子。

原来这些年王忠嗣一直在暗中注视着吐蕃人的一举一动,眼下他已经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奔袭郁标川。

郁标川在今天的青海尖扎县一带,是吐蕃入侵陇右地区的基地之一。王忠嗣侦查得知,此时吐蕃赞普正在那里阅兵。

郁标川北邻鄯州,但这里正是吐蕃人防守最严密的地方,几乎无懈可击。王忠嗣的方案是“大迂回”战术,从张掖南下,越过祁连山,再向东急行,从西边偷袭郁标川。

计划行程超过一千里,沿途翻山越岭,相当艰辛,还无法大部队行动,必须以寡敌众,危险系数相当高,因此他的计划遭到了一致反对。

萧嵩思来想去,决定给王忠嗣一次机会,毕竟是皇帝的干儿子嘛,但只给了他700名弓弩手。

于是王忠嗣率领这只轻骑,一路跋涉抵达郁标川。然而,到达目的地后将士们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双方兵力差距太大了。

这个情况一点也不意外,人家吐蕃亲自阅兵,除了驻扎在郁标川的军队外,肯定还有随行的亲兵。

对方“戈铤山立,介马云屯”,唐军却兵微将寡,更要命的是那几天雨水多、雾气大,弓弦受潮了,根本拉不开。

此时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有人提出赶紧撤退。王忠嗣坚定地说:我们的腿跑不过对方的箭,逃跑就是死路一条,唯有死战才是唯一的机会。

关键问题是,弓箭都用不上了,这仗怎么打?难道肉搏?

没错,就是肉搏!王忠嗣下令全军舍弃弓箭,抽出刀剑,趁敌人还没准备好的时候,率先冲进对方大营肉搏。

开战即肉搏,这注定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吐蕃人可能完全没想到唐军会搞偷袭,更没想到他们会从西边来,也搞不清楚唐军究竟来了多少人。因此,处于人数绝对优势的吐蕃人反而慌了、乱了。

冷兵器时代抓的就是瞬即万变的机会,王忠嗣身先士卒,挺刀突阵,斩杀了赞普手下一位牙将。

这下吐蕃人更加慌乱了,他们决定向高地撤退,企图依仗地形优势减缓唐军的攻势。

这个决策很要命,假如他们在顶一会儿,唐军必然力竭,但撤退令让吐蕃大军挤作一团,变成了溃败。唐军在身后追,吐蕃人踩马踏,堕下山谷的不计其数。

郁标川之战就这么胜了,唐军“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

唐玄宗接到萧嵩的战报高兴疯了,他立刻下旨王忠嗣回京献俘,并在勤政楼亲自检阅。

一战成名,王忠嗣一跃被提拔为左武卫将军、代北都督,并受封清源县男。

▍新城之战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打新城(今青海门源),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将领。有人向他建议:向朝廷请求征调王忠嗣,此人“材足以辑事”,你要想拿下新城,非他莫属。

果然,王忠嗣手到擒拿,顺利攻克新城,并因功被提升为左威卫郎将。

你可能很奇怪,王忠嗣早就是将军了,这会儿变成郎将,这不是降职吗?原来,郁标川之战后不久,王忠嗣因为与皇甫惟明发生矛盾,被告了一个黑状,降为东阳府果毅了。

所以王忠嗣现在处于重新爬坡期。

唐军刚刚占领新城,吐蕃的反攻就来了。这一次他们偷师王忠嗣,也来了偷袭,时间是在一个大伙儿睡意正浓的凌晨。

唐军准备不足,人数又处于劣势,瞬间就被吐蕃人冲得稀里哗啦,形势危在旦夕。

还记得郁标川吐蕃人是怎么败的吗?退却,只要稍一退却立马就是兵败如山倒。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营帐中突然冲出一匹战马,王忠嗣单枪匹马冲进敌阵,他手中的武器上下翻飞,左劈右砍,所到之处人仰马翻,不一会儿功夫,百十号人倒在他的马蹄之下。

士兵们被王忠嗣的勇猛所感染,他们缪力同心,奋勇杀敌,用生命捍卫着唐军的尊严。

吐蕃人的偷袭变成了拉锯战,优势逐渐丧失,变得慌乱起来。就这此时,杜希望的援军从两翼冲杀过来,敌军顿时土崩瓦解,全线败逃。

新城之战的胜利,最开心的当属唐玄宗,他旋即下旨:加封王忠嗣为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个新的任命书到来,王忠嗣调任河东节度使,时年他35岁。

☞耀武河朔,桑幹河三捷塞外晏然

35岁就出任一方节度使,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奇迹,但这对王忠嗣来说其实才刚刚起步。开元二十九年,他又兼任了朔方节度使。

如果说在河西的两次战争中,王忠嗣体现了一名将领的才华,那么,任职河朔(河东、朔方)两镇节度使,则帮他完成了从将才到帅才的蜕变。

唐朝边防十镇,河朔最重要,朔方是重中之重,桑幹河就在朔方。

朔方这个地方非常复杂,它既要面对后突厥势力的威胁,还要面临新崛起的契丹、奚族、室韦、回鹘、葛逻禄等部落的挑战。

天宝元年,赵承先征讨奚人怒皆部失败,丢失了所有的粮草辎重(只轮不反)。王忠嗣亲率大军渡过桑幹河,直捣奚人老营,夺回了唐军丢失的辎重,“耀武漠北,高会而还”

为了彻底征服草原几大部落,王忠嗣一改以往“勇猛”的形象,也玩起了“谋略”。他在突厥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之间穿梭外交,不停地煽风点火,以反间计成功击败乌苏米施可汗,并夺其右厢、降服一千余帐而归。

天宝二年,王忠嗣再次击败怒皆部。天宝三年,突厥九姓部落归唐,并联合杀掉乌苏米施可汗,献首于长安。

战后,王忠嗣“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并受降、振武为一城”,从那以后,北方草原很长一段时间胡人不敢再寇边(自是虏不敢盗塞)。

建边城、受降城、塞军,构建完整的、长期的防卫体系,王忠嗣的工作体现了很强的大局观和超前意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想着上马厮杀的赳赳武夫了。

☞节度四镇,控弦万里数败吐蕃

天宝五年,河陇节度使皇甫惟明兵败,唐玄宗下旨由王忠嗣接替皇甫惟明,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

王忠嗣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一人兼任四镇节度使,掌握了大唐帝国57%的兵力,万里边疆安全系于一身,大唐帝国唯其一人。

那么,王忠嗣真的有这个能力吗?还是沾了皇帝干儿子的光?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这段时期王忠嗣都有哪些变化。

第一个例子,王忠嗣的军事行动从攻伐逐渐转变为“持重安边”,他在边塞大量修建了长城、堡垒、烽燧,斥敌于百里之外。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复仇”变成了:“国家升平之际,将军应以安抚边民为主,我不想空耗国力来换取个人的功名。”

为了强化这个立场,他特地做了一个布袋子,将他那张一百五十斤重的强弓装进去,以表示没有用了。

问题是,你王忠嗣的地位已经到顶了,将士们需要军功呐,因此他这么做无疑会引起部下的不满,怎么办?

第二个例子,王忠嗣作战模式的大改变,从激烈的、大规模的对攻,变为基于情报信息的奇袭。

王忠嗣派出大批间谍,四处搜集敌方情报,因此每战之前他都是四两拨千斤,胜得都很轻松。

战争的烈度虽然大幅降低了,但王忠嗣的训练要求、战场纪律却丝毫没降低。每次出征时,他都会交给士兵们一柄写上各自名字的武器,战斗结束后清点武器,如果谁丢了就要受到处罚。

第三个例子,王忠嗣开始向军事战略家转变,期间他撰写了一册《平戎十八策》。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十八策的具体内容了,但从标题就能看出,它肯定不仅限于军事,而是包含了经济、政治和外交层面,是一个对民族关系的全面论述。

我们将这三个例子串起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王忠嗣的军事思想升华了,他变得慎战,尽量避战,渴望以非战争的模式实现民族和平、融合。

因此我认为,此时的王忠嗣已经是一位具有相当高度的政治家了。

☞凄凉落幕,忤逆圣意谗言伤身

天宝五年,王忠嗣自请罢除河东、朔方节度使,得到了唐玄宗的批准。史书的解释是,王忠嗣不熟悉河陇地区的民情风俗,又因为功名富贵产生了骄傲之心,有点管不住那么大的盘子了。

这个解释恐怕有点问题,前面我们分析过,王忠嗣此时有躲避功名的意思,怎么会因功名自傲呢?

假如是由于不熟悉河陇风情,那么王忠嗣为何不辞掉河陇节度使,却辞掉了河朔节度使呢?

我个人认为,大概还是跟王忠嗣慎战、避战的思想有关。河陇地区的节度使历来就有一个共性,为了建功立业四处挑战。王忠嗣这么做,无疑是堵死了将士们建立功业的机会,受到抵制恐怕在所难免。

对王忠嗣的这个变化,最不能容忍的人还不是部下,而是他的顶头上司皇帝干爹唐玄宗。

天宝六年,唐玄宗给王忠嗣下达了一个难以接受的命令——攻打石堡城。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信安王李祎从吐蕃手上夺回石堡城的故事。但后来,由于河西节度使盖嘉运的失职,这地方又丢了。

石堡城地处战略要地,像根钉子似的刺进了唐军的漫长防线中,很讨厌。可是它虽然不大,但修在半山腰,只有一条路可以抵达,非常难以攻克。

王忠嗣反对的理由是:石堡城的地理条件注定这是一块硬骨头,而且吐蕃人会拼命防守,想要拿下它代价太大。他的建议是,不要急,要静等时机。

至于时机什么时候来,王忠嗣也不知道。

但唐玄宗不愿意等,我大唐帝国怎么能被一个小小城堡挡住?你王忠嗣不愿意行动,我就派别人。

于是一个叫董延光的主战派上场了,结果跟王忠嗣预料的一模一样,唐军不光没攻克石堡城,还被增援的吐蕃军打得狼狈不堪。

负责接应董延光的王忠嗣有点消极怠工,他行动很迟缓,同时也没有给将士们打赏,因此大伙儿都提不起兴致。

兵马使李光弼吓坏了:这不是找皇帝的不自在吗?他赶紧劝王忠嗣犒赏军士,火速合兵攻打石堡城。王忠嗣却说:

“平生始望,岂及贵乎?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归朝宿卫乎!其次,岂失一黔中上佐乎?此所甘心也。”

王忠嗣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石堡城战略意义没那么大,不值得用数万将士的生命去换;其二,我不在乎富贵,更不能用战友们的血去换我的功名富贵;其三,假如因此得罪皇帝,我大不了回朝当个宿卫的士兵,或者被贬到贵州当个小吏。

对这三点我想做如下评说。

▍第一点,这个话题有点残酷,但战争的本质就是用生命换取国家安全。石堡城值多少条生命呢?

我想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唐玄宗的上限比较高,王忠嗣的底限比较低,二人没能找到一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这件事唐玄宗犯了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毛病。而王忠嗣则任性使气,居然以消极怠工的方式处理。

▍第二点,王忠嗣爱惜士兵生命的出发点可嘉,但将它与军事行动等同未免狭隘。

相对于前几任节度使为了追求战功,不惜制造事端,王忠嗣的慎战、避战都值得夸奖。但是,作为节度使,他不能认为战争就是给边将提供战功。

假如他能换一种说法,眼界放高一点,比如着眼于河西老百姓的负担,战争的创伤等,请唐玄宗适当放宽时间,这样是不是就避免了“私念”的成分?

有时候,过度表达个人的美好愿望,展现个人的品行,反而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你王忠嗣不想用士兵的血换富贵,难不成我李隆基就是这种人?

▍第三点,王忠嗣高估了自己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王忠嗣认为,虽然我忤逆了皇帝,但出点还是好的,皇帝大不了打我一顿屁股而已。可是他忘记了,他与唐玄宗并非亲父子,即便是亲生父子,在君臣关系面前,那也是不值一提。

《新唐书》评价王忠嗣说他“拙于谋身”,太到位了。

他甚至忘记了,朝廷并不是只有一个皇帝,皇帝身边还有很多盯着他王忠嗣短处的阴险小人,比如李林甫。

李林甫是个“掐尖魔”,只要朝廷里谁在皇帝面前露尖,就一定逃不过他的魔掌,哪怕皇帝的干儿子。

于是在李林甫的指使下,有人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疏:“当年王忠嗣曾经放话说‘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忠王就是太子李亨,这话意思是:我王忠嗣从小就跟太子一起长大,想早点将他捧上龙椅。

哪个皇帝能容忍得下这句话?何况唐玄宗,他当年就是让老爸提前退休的黑手,所以一直以来就怕太子有样学样。

这道奏疏直接将王忠嗣送进了牢房,如果不是哥舒翰大义相救,王忠嗣差点就被处死了。

开元六年十一月,王忠嗣被汉阳郡太守,第二年,又改任汉东郡太守。也就在当年,饱受打击的王忠嗣暴病身亡,享年44岁。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了,正直大好年华之际,太可惜了。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个情节:当年王忠嗣任朔方节度使时,曾经提醒唐玄宗说,安禄山必反。

我个人认为这个情节不大可靠,因为那时候的安禄山刚刚得宠,他完全没有反的理由,更不具备反的条件。应该是司马光为了表达对王忠嗣之死的惋惜,编造的一个故事吧。

不过客观上讲,王忠嗣的死确实肥了安禄山,他的河东节度使之职就被安禄山继承了,同时大唐也缺少了一位足以抗衡安禄山的定海神针。

要知道,王忠嗣比安禄山还小了两岁。要知道,李光弼、哥舒翰等人都是王忠嗣一手培养起来的名将。

唐玄宗自断臂膀,可惜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吐蕃   天宝   开元   河东   河西   朔方   大唐   义子   节度使   突厥   断臂   皇帝   王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