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庄王朱见沛:一生热衷于讨要恩赏,宗室贪婪的典型代表

朱见沛,明英宗第九子,生母是魏德妃,兄长是赫赫有名的朱见深。

身为历史诸多郡王的其中之一,朱见沛毫无建树,毫无功绩,可谓是普通到了尘埃。

可是仅凭他是朱家人这一身份,就足以支撑起所有的羡慕。

毕竟老朱定下的规矩,国家养藩王,只要朱见沛不胡作非为,他毫无疑问将会富贵一生。更何况朱见沛还是英宗的幼子,是朱见深的小弟,两任帝王宠他几乎都宠的没边。朱见沛,也是把自己的身份用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向皇帝讨要了不少的恩典。

英宗遗子,郭妃幼儿

朱见沛生于天顺六年也就是1462年的二月初二,这时候距离英宗驾崩还有一年半,而距离他的生母魏德妃离世也仅剩不到七年的时光。

朱见沛孩童时期,父母就先后离世,他的抚养全靠大哥朱见深。

朱见深生于1447年,年长朱见沛十五岁,长兄如父,朱见深对待自己的这名同父异母弟可谓是好的超乎寻常,甚至不像是能出现在帝王家的兄友弟恭

但是实际上这种兄友弟恭是有条件的。

第一,英宗驾崩的时候,朱见沛还只是一名婴儿,对朱见深的帝位完全构不成竞争威胁;第二,朱见深的长子于成化二年正月十九日,也就是1466年的2月4日出生,仅仅比朱见沛年轻四岁。

虽然不久后便夭折,但是不久后悼恭太子朱祐极于1469年出生,就算是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朱佑樘也在1470年出生,也就是说朱见深的子嗣并不存在续不上的情况,而年龄皆与朱见沛相仿。

在这样的前提下,朱见沛相当于是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会和朱见深或者他的儿子争夺帝位,因此顺理成章的,朱见深也愿意在史书上留下个兄友弟恭的名声。

当然,朱见沛也算的上是从小被朱见深亲手养大,兄弟两人之间长久相处,情分必然不浅,不过也只能说,朱见深待朱见沛好仍有着后者无法与前者竞争帝位的前提,毕竟生在帝王之家,注定了要成为孤家寡人。

不过朱见沛还算运气不错,他刚好的年纪足以让朱见深对他放下九成九的疑心,因此,朱见沛就是咬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而且他的情况,还与其他的王子不一样。

皇帝关怀,屡次恩典

老朱还在的时候就要求“朱家子弟共分天下”,要让朱家子弟共得富贵,核心思想就是要朱家后人兄友弟恭,九王塞边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到了朱见深的时候,怎么给弟弟朱见沛划封地就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了。

江南虽然富庶,但是毕竟离北京太远,朱见沛去了那边之后兄弟二人想见面就难得多了。

河北之地虽然靠近京畿,但是燕赵自古就是苦寒之地,除了北京,其他地方未尝能让小弟朱见沛生活得安逸。

至于西南或者北疆就更不可能了,西南和北疆的塞王肩负着卫国戍边的重责,危险程度之难,堪称四海之首。

两淮则是发家之地,将朱见沛封过去也不合适。

最终朱见深还是决定了一个好去处,河南!

于是在成化二年,也就是1466年,朱见深封朱见沛为徽王,成化十七年三月初四,朱见沛就藩于钧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禹州市。

另一位著名的被封在河南的藩王是谁呢?那就是朱元璋除了朱标之外最宠爱的儿子,周王朱橚。

朱见深对他的幼弟朱见沛的喜爱,可见一斑。

而这种喜爱一直到了他的儿子朱佑樘上位都还依然存在。

朱见沛仗着这种宠爱向朱见深和朱佑樘父子两位皇帝请求过不少的恩典,有几个在朝廷来看极不合理的要求,朱见沛都向皇帝求来了这么一份恩典。

就好如当朱见沛即将离开北京准备就藩钧州的时候,他在京城外还拥有了偌大的田产,这是朝廷给予王子的私产。

说是私产,其实仍然归属于朝廷,在朱见沛离开北京去就藩的时候,他需要将这朝廷给的田产庄园归还给朝廷。

但是在临走时,朱见沛却上书给朱见深,请求将北京城外的田产和庄园全部转赐给他的姐姐宜兴长公主。

这在朝廷看来当然是完全不合制的行为,因为这些田产庄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朱见沛的私产,而是朝廷在朱见沛还在北京的时候暂时赐给他的,因此朱见沛此举其实是在侵袭朝廷的田产,在侵占公家的财产。

但是朱见深却体谅了幼弟的心思,在他看来,朱见沛无非是想在临走时为自己的亲大姐谋一点福利,对朱见深来说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于是这位成化皇帝大手一挥,同意了朱见沛的请求,给了他这一份恩典。

诸如这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朱见沛凭借自己王子的身份,向两代帝王要了不少的好处。

贪得无厌,明朝缩影

朱见沛在后来就藩之后并没有停止向皇帝伸手要恩典,离谱的是,朱见沛后来私设官员被河南布政使徐恪发现并革除,朱见沛在不占理的情况下竟然还敢一怒之下将徐恪告到皇帝那里去,要求皇帝惩罚、撤换徐恪。

终明一朝这也是极为罕见的例子,因为除了他,每任王子到了藩地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免得惹得北京城的皇帝不乐,随便找个理由便将自己削藩革爵。

也好在朱见深不是什么昏君,并没有因为徐恪忤逆了自己的幼弟,就惩处徐恪。但饶是如此,朱见深面对朱见沛的告状,也是又气又无赖,最后只能下旨训斥朱见沛,并为徐恪的行为正声,也算是当了一盘和稀泥

朱见深是什么角色?他可是主导成化犁庭的狠角色,能让他心甘情愿地当和事老和稀泥,而不是处理朱见沛,朱见沛在他心中的地位就可见一斑了,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朱见沛就藩在外,为了打消兄长怀疑,安心做个藩王的自污之举

但是不论怎么讲,朱见沛都能算是整个大明王朝各种朱家王各种宗室侵占国家资产的缩影了。

按照老朱定下的国策,除了当皇帝的儿子之外,其他儿子一律封为亲王,亲王的世子世袭王位,其他儿子则封为郡王,以此类推,朱家子孙尽享大明天下,由国家对朱家子孙进行供养。这也就是所谓的“宗禄”

在“宗禄”的供养下,朱家子孙不事生产,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管朝中央朝朝廷甚至是朝皇帝要这要那,朝百姓要这要那,成为大明朝社会的蛀虫

到了明朝中后期,指数爆炸模型成立,朱家子孙越来越多,甚至于一些小乡小村里面都集聚着吃“宗禄”吃皇粮的朱家子孙,人数到了一个无法估计的地步。贪婪的朱家子孙极大地危害了明朝的财政健康。

从洪武年开始,朝廷就在想方设法地削减宗禄,到后来甚至敦促宗室“自请辞禄”,但是可惜的是直到明朝灭亡都收效甚微,其中原因倒是很简单,就是因为人数太多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定洪武元年的时候,宗室一共有一百人,每人年俸一百斛,加一起一共一万斛;到了建文元年,宗室一共一千人,每人年俸五十斛,一共五万斛;到了弘治元年,宗室一共一万人,每人年俸二十斛,一共二十万斛。

宗室的人数增长太快,远远超过了朝廷削减的宗禄数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朝廷的削俸政策收效甚微,甚至说毫无作用。

建文帝在位时期的削藩政策固然是担心兵精粮足的塞王凭借军队造反,但是当他的屠刀伸向内地的亲王时,其中暴露的目的就是因为“宗禄”政策已经暴露出了极大的弊端,甚至说极有可能早在建文帝的时候,大明朝的财政就已经受到了该政策的影响,成百上千的宗室蛀虫已经展现出了他们对国家的惊人破坏力和不可饶恕的贪婪。

总而言之,朱见沛算是明朝宗室向中央,向百姓伸手的一个缩影,他的贪婪在他就藩之初就已经暴露无遗。朱见深也不能可能没有看出宗禄政策对大明朝的影响,只是他没有动手而已。

至于朱见深为什么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或许是顾及着朱见沛还有其他弟弟姊妹和他情谊,又或许当永乐帝举兵进行靖难之役的那一刻起,大明就再也无法进行大刀阔斧的削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宗室   年俸   田产   明朝   成化   恩典   朝廷   子孙   北京   贪婪   皇帝   典型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