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请假6天,朱元璋:准!谁知第7天上朝时,朱元璋: 拖出去斩了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前言

古代读书人的最终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考过科举,获得进入朝堂做官的资格。

然而入朝为官并不风光,他们要面对的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帝王,大多帝王是喜怒无常的。

官员们每天都要小心的揣摩帝王的心意,这样才能让自己活的更长久,但一个不注意,就有杀头的危险。

明朝时期就有一位大臣,在朱元璋的批准下回乡探亲,第七天上朝时却惨遭朱元璋杀害。

朱元璋究竟为什么非要斩杀这位大臣?朱元璋残暴性格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谏臣

谏臣、奸臣,虽然两者同音,但代表的意思却是天差地别,奸臣祸乱朝纲,上迷惑帝王谋取自己的利益,下欺压百姓,弄的百姓民不聊生。

然而谏臣,却和奸臣相反,这个职位设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人在帝王做错事情时,对帝王起到监督、约束、劝阻的作用,让帝王能够及时醒悟。

孔子针对于谏臣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个君王的身侧,没有谏臣能经常提醒君王的言行,慢慢的帝王就会走向歧路,而国家也会走向衰败。

孔子影视剧中形象

如果细数我国古代历史会发现,敢于直谏帝王的谏臣并不少,比如家喻户晓的谏臣魏征,多次直言劝谏,甚至让李世民都有些惧怕这位谏臣。

据说有次魏征请假回去上坟,这可把李世民高兴坏了,因为魏征在朝堂的时候,总是不停地劝谏李世民,把李世民烦的够够的,但是魏征说的有道理,李世民也不是昏君,所以也不至于杀掉魏征。

魏征一请假,李世民心里大舒一口气,心想自己总算可以清静一会了,想着想着李世民突然来了兴致,打算出宫游历一番,一来可以散心,二来可以实地的看看百姓的生活。

魏征影视剧中形象

就在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魏征却早早上完坟回来了,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害怕魏征说自己不务正业,到时候又会成天在自己耳朵边说个不听,就急忙打消了出行的计划。

能把李世民逼到这个程度,魏征也的确算的上是一个能人,他不止在政治上的才干很高,还敢于去做实事,敢于直接批评李世民做的不对的地方。

当然,李世民对于各位臣子的逆耳忠言能够虚心接受,他的宽阔胸怀也的确值得其他的帝王学习,李世民与魏正的关系就像是千里马遇到伯乐一样。

李世民影视剧中形象

有这样的臣子,又有这样的帝王,唐朝又怎么能够不兴盛呢?唐朝算得上是我国古代史的一个巅峰,当时万国来朝的景象,尽显大国风范。

后来魏征身死的时候,李世民还痛哭流涕,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再也没有人能够直接指出他的不足,可见魏征对他有多重要。

但不是所有的谏臣都这么幸运,能遇到一位大度的帝王,历史中因为直言进谏最后被下狱、杀头的谏臣,可以说是大有人在,比如说明朝就有一位。

魏征影视剧中形象

六天假期

朱元璋坐稳了天下之后,就开始想着怎么守天下,首先是重视文化的发展,朱元璋以及跟他打天下的那些部下,大多大字不识一个,朱元璋受够了没文化的苦,所以很看重有文化的人才。

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启用了科举的制度,让天下的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获得入朝为官的机会,可以说一步登天。

周衡就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他成功从科举中杀出来,朱元璋对他很欣赏,让他做了右正言,这是明朝时期谏官的一个职位,周衡为官多年一直做得不错。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直到有一天,周衡算了算日期,已经到了要回家祭扫的时间,就想着找朱元璋请几天假,回乡探亲、祭祖等,是人之常情,所以因此请假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周衡也没想很多。

朱元璋收到周衡的请求后,也没有过多地为难他,只是询问周衡这一来一回需要多少天,周衡计算了一下路程,以及到家后需要耽搁的时间,跟朱元璋说大概需要七天的时间。

谁知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并没有答应周衡,而是先询问周衡的老家在哪里,周衡如实跟朱元璋禀报,朱元璋想了想说,此地距离京城并不远,根本不需要七天的时间,只准周衡六天的假期。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周衡重新算了算脚程,感觉如果路上快一点的话,六天的时间也足够了,谢过朱元璋准假后就退下了,之后收拾行李,启程赶回老家,到家后又是一番忙碌。

眼看着假期就要结束了,周衡早早地就往回赶,但到半路的时候,却因为突发事件给耽误了,这就导致周衡晚了一天回来,第七天才上朝销假。

这毕竟是突发事件,而且最多算是因故缺勤,按理说并不会受到过重的责罚,但等周衡回来上朝时,朱元璋却不管所有人的劝阻,执意将周衡斩首,连周衡迟到的理由都不听。

这可把众位大臣吓坏了,但大臣们转念一想,很快就找到了朱元璋大怒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周衡的一次劝谏,让朱元璋怀恨在心,这才一找到机会就将周衡斩首,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呢?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耿直的周衡

一提到朱元璋的形象,仿佛一直和暴君纠缠在一起,朱元璋清算大臣时,眼睛都没眨一下,但这么残暴的帝王,在当时百姓眼里却很和善。

朱元璋是正儿八经穷苦出身,他经历了元朝最黑暗的年代,高额的赋税、官员的暴虐、连年的战火,都让百姓生活的像是在炼狱中,每天只能艰苦度日。

也正是看到了这些,所以朱元璋登上王位后,即使对那些大臣暴虐,但始终秉持着爱民如子的政策,特别注重百姓的利益,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为此,朱元璋陆陆续续减免了许多地区的税赋,让这些地区的百姓能够慢慢恢复元气,就连一向比较富饶的江南地区,也跟着减免了两成的税赋。

这条政令一颁布,百姓们全都开始称赞朱元璋,说朱元璋真是一个明君,朱元璋知道了百姓对他的夸赞也很高兴,但很快,朱元璋心里就开始后悔了。

因为当初将元朝残余势力打跑之后,朱元璋就没有放松过警惕,果不其然,这些元朝的余孽,蛰伏起来积蓄力量,竟又重新拉起了一支数万的大军,正在攻打明朝边境。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朱元璋立马命令自己的大将徐达等人,出兵迎战这股势力,军队很快整顿好,但有一点却很麻烦,那就是粮草不够,打仗的时候,粮草可是头等的大事,粮草都不够怎么打仗?

士兵们前往前线打仗,本来就是将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事情,现在还要饿着肚子,先不说士兵还有没有力气,光是部队中的怨声载道,就能将这支军队的士气全部耗干。

但当时正值寒冬,想要等到粮食再次成熟,那还有好几个月呢,根本就不现实,思来想去朱元璋做出一个决定,将之前减免的赋税再重新收上来,这样大军就有粮草了。

徐达影视剧中形象

朝堂上的大臣都觉得这样不好,但又没有人敢站出来吭声,都在互相观望着,就在这时周衡跳了出来,大声劝阻朱元璋,说朱元璋这样的举动不妥。

还没等朱元璋反应过来,周衡已经开始喋喋不休,先是说朱元璋前一阵子给百姓免除赋税,百姓非常的感恩戴德,民间都在称颂他,还编写了好多民歌夸朱元璋。

结果还没几天呢,朱元璋就出尔反尔,让百姓补交之前的税收,百姓心里会怎么想?自己将自己的政策推翻,以后朱元璋再颁布什么政令的时候,谁还会相信?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听到这些,朱元璋脸上有些挂不住,但也知道周衡说的没错,所以也就取消了这个想法,但没想到周衡并没有停下来,反而越说越上瘾,开始引经据典。

周衡列举了以往帝王失信于民的案例,说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一旦出现裂痕,是很难修补的,慢慢的百姓就不再拥戴朝廷,顷刻间朝廷就会被百姓所推翻。

朱元璋被这样一通数落,心中早就已经怒不可遏,朝廷上的臣子有人发现朱元璋发怒,急忙给周衡打眼色,周衡这才急忙停止了说教。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最终朱元璋当然是没再提补交赋税的事,也没有对周衡进行什么责罚,事情仿佛就这么不了了之,但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在朱元璋心里,对周衡已经是极度的不满了。

自从周衡进谏之后,朱元璋就在等待杀掉他的机会,周衡这次回家探亲正好给了朱元璋理由,朱元璋甚至解释都不想让周衡解释,直接将周衡处死。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疑心重重的朱元璋

为什么同样是铁骨铮铮的谏臣,同样是没有私心,只是想指出帝王不足的地方,周衡和魏征的下场会有这么大的不同,相比于魏征,周衡死的有点太冤了。

其一是因为在对待帝王时的智慧不同,魏征虽然勇于直谏,但他知道该什么时候劝告李世民,而且也知道该怎么样劝告李世民,所以魏征才能一直安然无恙。

但周衡在这方面无疑太耿直了,他在朝堂上正面顶撞朱元璋,完全没有给朱元璋台阶下,身为帝王却轻易被一名臣子拿捏,这让朱元璋怎么保持天威难测,身为人主的尊严又在哪里?

魏征影视剧中形象

再说其二,是他们面对的帝王不同,朱元璋的残暴在历任帝王中也赫赫有名,这源自于他对周遭一切的不信任,朱元璋的疑心要远超以往的君王。

曾只是有位官员写的诗中有光字,被朱元璋给知道了,他就认为光是在讽刺自己,嘲笑自己以前当过光头和尚,就将那位官员直接杀害了。

可见朱元璋的疑心病,已经严重到觉得周遭的所有人,都有暗害他的心思,这跟朱元璋一路成长来的经历有关,要想弄清楚朱元璋的疑心病,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其一和朱元璋出生时的环境有关,当时还是元朝当政,但是已经到了末期,和以往处在末期的朝代相似,这个时期的官员只知道搜刮百姓,百姓的生活过的生不如死。

在这些贪官污吏的压榨下,朱元璋一家被饿死了大半,可以说是家破人亡,所以对朝廷官员的痛恨,是刻在朱元璋骨子里的,即使是朱元璋当政了以后,他对官吏的恶感也并没有减轻。

所以朱元璋对待百姓特别的仁慈,经常会减轻百姓的赋税,但是对官员特别的苛刻,特别是那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在朱元璋看起来都是不可饶恕的,会直接斩杀。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其二是和朱元璋后来的成长经历有关,都说朱元璋是一名乞丐皇帝,年少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能有一口饭吃,给人放过牛,也沿街乞过讨,甚至还出过家。

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朱元璋在面对其他人时,总有一种极度的自卑,再加上朱元璋没有机会读书,完全是文盲一个,更是加重了这种自卑感。

等到朱元璋成为帝王时,好像对年少的经历格外洒脱,也经常大方的承认自己曾经的经历,但这只是表面,这是为了掩盖朱元璋自己内心的自卑。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如果朱元璋真的洒脱面对一切的话,就不会听到别人说要饭、和尚之类的词汇就特别的敏感,也不会发生前文所说的,只是怀疑别人嘲笑他当过和尚,就将人斩杀。

有这样的自卑感在,朱元璋总是怀疑别人再说他的坏话,慢慢的朱元璋越来越疑神疑鬼,甚至背地里发展了许多势力用来监督这些大臣。

其三还得提到亲人的背叛对朱元璋的影响,朱元璋的大哥家有一名小子叫朱文正,喊朱元璋叔叔,朱元璋参与起义之后,朱文正前来投奔朱元璋。

朱文正影视剧中形象

年少时因为饥荒,朱元璋家里活下来的人并不多,他的那位大哥也死于饥荒,所以朱元璋格外的珍惜这位侄子,打仗时将自己的一身本事,全部教给了朱文正。

有朱元璋的指点,再加上朱文正本来就挺灵性,所以很快朱文正就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得力干将,立下了不少的军功,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觉得很欣慰。

洪都守卫战中,朱文正以4万人守城,在陈友谅十五倍兵力的压迫下,奇迹般的坚守了将近三个月,立下了滔天功劳,按理说这样的功劳应该重重有赏,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

陈友谅影视剧中形象

但朱文正却突然扭捏起来,说自己是朱家人,不着急受赏,可以先赏赐别人,朱元璋听后想着不亏是朱家人,就没赏赐朱正文,准备回头一起给他赏个大的。

这样一来朱文正傻眼了,他心想自己只是客气客气,没想到朱元璋还真的就不管自己了,于是在心里开始怨恨朱元璋,还密谋张士诚要反咬朱元璋一口。

张士诚影视剧中形象

面对自己亲侄子的背叛,朱元璋有点难以置信,如果连自己看做亲儿子的朱文正都会背叛自己,那么世上还有谁不会背叛自己呢?这件事给朱元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些经历,才导致朱元璋疑心重重,甚至连自己的亲儿子都处处防范,到最后愈演愈烈,朱元璋也就变得越来越暴虐。

朱文正影视剧中形象

尾声

古代服侍君王并不是一件轻松地事,每天都要和君王斗智斗勇,每天晚上睡觉都会感慨,又活下来了一天。

就像周衡一样,因为一次劝谏就被朱元璋记恨在心,更是被朱元璋找到机会,以未按规定假期反朝为由,直接处死。

当然也怨不得这些帝王这么的敏感,常年处在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中,久而久之难免这些帝王疑心病越来越重。

有人专门统计过,古代三百余名帝王中,多达二百余名是非正常死亡,可见这份象征最高权力的职业,还是个高危职业。

朱元璋影视剧中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大臣   明朝   劝谏   赋税   剧中   帝王   官员   天上   形象   百姓   影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