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常州城内坊厢,有何主要职能?坊厢空间形态形成的原因是啥?

对于常州城市内部空间职能记载多为明清两代,并且有直观的城区地图可供分析,永乐年间《常州府志》收录的《郡城图》、万历三十三年(1605)的《武进县志》以及之后的清代道光、光绪、宣统三朝地方志书皆可供按图索骥。

一、城市空间职能

宋常州城内可分为5个坊厢:子城一厢、子城二厢、河南厢、左厢及右厢;至明时,右厢划分成东右、中右、西右3厢,因此城内共计有7个坊厢;清代常州城基本延续明代的坊厢划分,加上城外各厢,有“十八坊厢”之称。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1.子城厢一一传统行政空间

子城一厢与子城二厢的范围合并等同于五代时期第一次扩筑的“外子城”城垣范围,子城一厢为后河以北包括“内子城”在内的西半部分。“内子城”是常州建制以来最早的城址,虽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但按照之前历代城垣分析可推测出李唐之前的封建政府官署用地皆设于此地,是常州可考的筑城史中发展最早的地块,是现代常州城发展的源地。

子城一厢主要空间职能在宋至明清三朝一直沿袭旧制,为常州府治、府学及察院等重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是常州城自古以来的行政空间区域。子城二厢位于“外子城”东半部分,亦为较早开发的地块之一,因为临近行政区域子城一厢,也成为政府官衙所青睐的用地。

“太平仓”“养济院”等重要民生库房以及福利慈善机构皆设于此厢。随着城市发展,明清在增设县制时,将武进县治也划归子城二厢。此外,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子城二厢的记载中出现了“龙城书院”字样。龙城书院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为当时常州知府所建,性质介于官学私学之间,因万历初张居正下令“尽毁天下书院”被废。

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书院以“先贤祠”名义重扩建意在恢复讲学,之后因在位者政见不同,龙城书院几经废止。面对废止地方士绅皆慷慨解囊意欲复学,清乾隆时期的一次复建仅用时两个月。《常郡艺文志》中记载,龙城书院最为兴盛时期,闽浙赣等地求学之士,都不远千里,到龙城书院听讲学。这些从侧面反映明清时期常州社会生活中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其在江南文化圈内的重要地位。

2.左厢——以文教为中心

左厢位于后河以北、西邻主要行政区域子城厢,东与自然景观优美的东右厢和东直厢(城外)相接。清雍正四年析武进分制武进、阳湖中的阳湖县治以及两县县学均设于此厢,其中县学西端,顾塘河与白云溪交夹的三角地带“白云尖”是左厢中最为重要的子区域,苏东坡故老之地藤花旧馆就在此地。

清康不断的背景下,慕名而来此地择居的士绅络绎不绝,地理因素及名人士绅云集的良性发展造就了左厢“白云尖”作为常州城内最重要的文化核心地区的地位。行政机关及文化职能的作用力下,左厢内有大量的官绅士子,并吸引了大量商户,其街道数量在清时居全城坊厢之首。

3.河南厢 商业新兴之地

河南厢位于后河、南大街、东西下塘一线与西南、东南段城墙之间,厢内辖古运河的西段南北两岸以及古运河中东段南岸地区。自宋代开始,常州手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子城厢以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商业地区,古运河西段沿岸设有毗陵驿、如归亭、白云亭等驿站码头,其中毗陵驿为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

由于水运交通便利以及来往旅客流量大等原因,古运河两岸集结了大批手工业作坊及商铺,其中沿河的东西向西瀛里以及依托其正交生长的早科坊巷等最为繁华。明清时期由于市场体制的成熟,行业匠户呈现组团趋势,因此出现了以行业命名的街巷,河南厢中篦箕巷,铁市巷为其中代表巷名沿用至今。

明永乐年间政府甚至在河南厢特设了南察院及兵备道以便管理。清宣统三年常州各厢调查数据中显示河南厢的人口占全城人口的13.8%,位居十八坊厢之首;根据光绪年间《浚河录》中对缴纳房捐的常州商铺的记载,河南厢的商铺字号数位居全城第一,晚清民间亦有“十八坊厢,河南最盛”的说法。

4.右厢——商业、住宅、文化综合用地

右厢,以呈“Y”型交叉的学巷和雪洞巷分成西右、中右、东右三厢。西右厢西南与河南厢交界,也是明清时期常州商业繁华地段。清宣统元年(1909)的《常州府坊厢字号全图》中,西右厢与河南厢交界的南大街沿街用地密度极高,为常州城内最为繁华的大街。这种格局影响延续至今,南大街依然是常州中心商业街道之一。

西右厢包含了东下塘西段北岸地区,使星亭、西行衙等接待旅客的机构也常设此厢。中右厢与子城厢、左厢交界,作为子城南较早开发的地区,光绪年间商铺数量占到全城的11.9%。同时,中右厢与左厢白云尖相邻,受到白云尖辐射作用,这里人文气质浓厚。

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地图上,中右厢出现了“延陵书院”字样,其具体建立时间说法不一,但是据记载延陵书院与上文所提的龙城书院、城外的道南书院为常州城最主要的三大书院。东右厢也是常州城最为重要的城厢之一,位于东下塘东段北岸,与左厢、河南厢交界,税司课、平准行用库、比较务等各级衙署金融及专卖机构皆设于此厢。

由于紧邻运河航道,四方来往客商众多,除金融机构外东右厢服务行业也较为兴盛,阳湖城隍庙位于此厢,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地图中更是标注出、花月楼、如春楼之名。

另外,东右厢青果巷亦是除白云尖以外常州士绅高密度聚居的街区,明唐荆川、清恽鸿仪、汤贻汾、刘国钧、瞿秋白、周有光、赵元任等人都曾居于此地,与白云尖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紧邻河畔、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皆有闹中取静之优势。清人赵怀玉在《亦有生斋乐府集》中曾叹“勾人最是城东地”,正是对东右厢繁华社会生活的概括。

5.小结

总结明清时期常州城内七个坊厢的主要职能:子城一、二厢延续前制为明清常州城的主要政府行政用地;左厢除却是次级行政用地以外,凭借自身区位优势发展成为常州城文化中心;河南厢在明中期时已经成为重要的商业地带,清时更是成为各方厢中人口数最多,商铺数量最多,商铺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

西右厢与河南厢临近,是次级商业区域;中右厢夹在东西右厢以及子城厢与左厢之间更多反映出过渡地带的属性,商业,文化属性皆有之;东右厢发展至明清两代成为常州社会文化娱乐生活最为丰富的区域。

二、坊厢空间形态

1.制度因素

常州在五代之前受“里坊制”的严格约束,整个城市轮廓方正规整,城墙四周环水,城内的大小街巷与城垣线平行照应,多呈横平竖直的井字形正交形态。五代至两宋,宽松的城市政策使扩筑的城垣线相对自由,新划入城区的地块中新增的街巷不再生硬的遵循礼制,开始更为有机的生长。宋代是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高潮时期,尤是南宋时期,靠近政经中心临安的地理区位以及络绎南迁的人口都迫使常州城内空间高速丰富起来。

另外宋《毗陵志》正文部分中出现的多条城内街道名称、职能及周边描述都与明清时期的地图大致吻合。前者为一处建筑群实体,后者则是放眼整个城区街巷,两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证明虽然经历了元初的屠城,但明清时期的常州城市空间重建与发展依然大部分延用了宋代的格局。

在时间轴上,伴随着五代以后制度的逐渐放松,新生街道更多考虑自然条件,或随已有街巷脉络,或随河道走势,不再受传统定式约束。而在空间上,若以地方行政中心一一常州府治为坐标,向东南方向同心圆辐射状观察,到坐标点的半径越长的地区,街巷的空间形态越是自由。

2.职能因素

(1) 子城一厢、二厢一一行政职能

常州城内各个坊厢的空间形态与其职能属性亦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主要政府行政用地的子城一、二厢中,大多政府机构用房都沿革遵循正南正北的传统构造,因此与其虚实相生的街道空间也大多横平竖直,厢内局前街、十字街、化龙巷等主要街道皆呈正交形态,其中府横街与府直街从名称及正南北、正东西的走向上都是常州传统城市街巷规划的最具代表性实例。

(2) 河南厢、西右厢一一经济职能

河南厢与西右厢中是常州明清两代商业最繁华的地区,厢内每条街道上的建筑开间较为匀质,且整体比例细长,不规则的多进大院落较为少见。按户观察则发现其建筑朝向皆与街道垂直,街道走向若为南北,几乎所有房屋都抛弃了传统坐北朝南而扭转了方向,而一户类矩形外观的建筑在临街地区有分双叉、三叉以及一叉占两户的情况。

以上现象反映到街道上,则出现了两厢交界处的大街和河南厢的早科坊地区的鱼骨状街道系统。究其原因,第一、明清时期常州地区商业发展快速,同行业店铺聚集成街,出现铁市巷、织机坊巷、打索巷等同类商品集中在同一条商业街巷上的情况,由于同类商品对铺面的要求相对一致,因此开间尺寸及数量相对一致,体量上也显得匀质。

第二、传统商业建筑中,前店后坊、前商后居的情况较多,因此一般都有前后两进,加上不多的开间数,因此更显细长。

第三、商业闹市地区,环境嘈杂,除商户本身其它府邸宅院则很少择址其中。第四、商铺店面必须面向街道,因此朝向皆与街道正交,另外传统民用建筑中一个开间的具体尺寸来去不大,开间数量也已单数居多,但是商业用房对开间数则没有严格限制,一栋三开间的民居甚至可以同时分租给三家商铺,因此出现并形成了临街分叉的建筑模式。

(3)左厢、中右厢、东右厢 宗教文化居住职能

除了行政及商业用地,公共活动及居住区占据了全城大部分面积,其中寺院、道馆、城隍、祠堂及书院等建筑体量相对较大,大都不少于三进三开间格局,其中崇法寺、忠义祠、护国寺、龙城书院以及两县城隍庙都是常州城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院落。这些大型宗教文化职能类建筑群多分布在左厢、中右厢及东右厢三个偏文化职能的坊厢中,而其中宗教类建筑多靠近河道,可见其除了服务本地居民更是面向运河来往水客,亦反映当时常州漕运之发达。

左厢白云尖地区和东右厢的青果巷地区则是大户与超大户型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白云尖地区三面环水,东面紧邻文庙,可以说是常府历代文人儒士集中渴慕的地方,宋元以后更是以走出过数十位高中科举三鼎甲而闻名于天下。

由于明清时期科举功名与家庭经济之间的等号关系,居于此地的多半皆为家底殷实且儒风蔚然的名宅富户,因此建筑体量规整大气,大多为含备弄且贯穿前后驳岸的多路多进式住宅。而青果巷则是在五代后开拓的新城之内,发展略迟于白云尖。其地处运河中段,与供进、出城之用喧闹的东西水关保持了一定距离,可以说是新城里闹中取静之地。

另外,自宋代开始,常州的进士高录取率吸引了很多文人士子前来定居,在旧城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他们其中大多数都选择在新城的运河与旧城南墙之间的地区即为右三厢择地卜居。

此间西邻河南厢较为繁华的新兴地区,东接白云尖文化中心地带,属于商业和文化中心的过渡地区,可以满足文化生活的双便利,逐渐成为常州士绅聚居的新地区,其中部分坊巷的名称也是由居住的文人而来,例如双桂坊之名是来自坊内宋维、宋绛,丁宝臣、丁宗臣两对兄弟同时等第之喜。

然而明清以降,常州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西城河南厢的商业地带逐步扩张侵占到中、西右厢,于是聚居之地慢慢东移到东右厢。而横贯东、西右厢的青果巷便兼具新老聚居地优势,成为白云尖后明清常州地区又一重要的文人士绅聚居地。

与白云尖理由相似,其建筑体量也较大,尤以唐氏八宅为最,然而由于巷南地区紧邻运河,于是出现巷北、巷南建筑的差异。巷北建筑类似白云尖地区,相对进数多,呈南北较长的纵向矩形轮廓,而巷南地区则受河道影响,多在三进以内,呈正方形轮廓占多,另外沿河一面还出现江南临水民居的挑廊等明显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常州   城内   明清   城厢   职能   子城   河南   书院   形态   原因   地区   商业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