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发出警告:若想中国没后患,必要先灭其国

一百年前的《马关条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长河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那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老人依旧在承受着人们的谩骂。

李鸿章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中流砥柱,他的名字每个中国人都耳熟其闻。当时李鸿章曾告诫过后人一句话:若想中国没后患,必先灭其国。

他为何要说这句话?在李鸿章的时代,这个世界又在发生着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究竟有多么恐怖?

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堪称近代日本发展的“三江之源”。这一百多年来的日本,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在根本上受明治维新的影响。如果说明近代日本的发展历史是一条射线,那明治维新就是这个射线的起点。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备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打压,1863年发生于萨摩藩与英国之间的“萨英战争”,和1864年在下关被英、美、 法、荷兰四国舰队炮轰的“下关战争”,是日本幕末政治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在西方各种先进武器的热战冲击下,日本的一些先行者开始从旧社会中醒悟过来,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和发展的不足,开始建立了新的政权,采取各种手段去打击德川幕府和新政权的反抗者。

对明治新政府而言,面对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独立”和“文明”。不“独立”就没有国际地位,没办法在国际中立足;自己的“文明”得不到发展和传播,社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下去,国家的文化也会慢慢消融。

日本新政府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从整合日本可利用的传统资源和吸收西方的近代化资源两面着手,并且顺利的完成了蜕变。

从社会体制方面来划分,废除了传统的“士、农、工、商”四种等级身份,改成“华族”、“士族”、“平民”三种士族制度。

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改变以往的学习中国汉文化,提倡民众开始学习新式的西方社会文化以及西式的习惯,并且翻译学习西方的著作。

在历制方面,日本开始停用从中国学习而来的太阴历(太阴历:以月亮的圆缺来计算的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开始使用西方的太阳历计算时日,年号没有改变,依然沿用旧制。

工作发展方面,引进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发展本国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发展现状。

土地制度方面,废除旧有土地政策,应允民众的土地进行买卖,颁布新的土地税收政策。

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新政府开始使用由新设立的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发行的货币;新政府为了最大程度的将权力集中起来并且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撤消了旧社会时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

教育方面,选拔优质学生去欧美国家留学,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给那时的日本学生灌输一系列的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

在军事方面,改革原有的军队编制,仿照德国的陆军来训练日本的陆军(二战初期的日本军事可以看出)和英国的海军编制以及装备(日军偷袭珍珠港时的海军);并在1872年发布了新的征兵令(强制性服兵役),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埋下了伏笔。

在外交方面,新政府不再闭关锁国,在经济和军事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对周边岛屿持续开发,还涉及了今天的琉球岛,并且开始与韩国展开合作。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日本不仅摆脱了民族危机,更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成为亚洲唯一的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都源于此时国力大幅膨胀的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仅仅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耗费了两百年历程才完成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不仅强于一时,并对亚洲及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只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那我们对比一下当时的中国,便知道这其中差距究竟有多大。

19世纪60年代的清王朝,对外刚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大量财富外流;与此同时内乱不断,各地起义和民间暴乱层出不穷,使得政府式弱,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鸿章等人依然为挽救晚清的危局,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幸的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那时的中国在军事力量上已经是不敌日本,频频受到重挫的晚清政府,便在日本的逐渐强大中逐日式微。甲午中日战争束后,随着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人的野心也开始毫无隐藏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李鸿章正是看出了此中危机。

日寇之狼子野心路人皆知

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就曾与日本新政府交锋,但是由于清政府羸弱,李鸿章并没有交涉的主动权。

一开始,清政府是怕日本在朝鲜寻衅滋事,便派遣李鸿章与日本新政府谈判,并且向日本提出了两方同时撤兵,但是在此过程中日本只是一味的推三阻四、敷衍了事,并未有实际行动。

日本以朝鲜内政改革为借口,搪塞李鸿章的撤兵要求,不仅没有撤兵,而且在交涉中不断向朝鲜增兵,并想取代中国对于朝鲜的地位,建立自己的军事优势。

果不其然,日本很快大举进兵挑起战争。等到李鸿章反映过来向朝廷报备准备战争的时候为时晚矣,清政府已经丧失了优势,甲午中日战争也由此开展而来。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李鸿章不得不背上千古的骂名,在签订完《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已经认识到列强之所以频频威胁清政府,其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国力日渐式微,现如今连自己曾经的藩属国都不敌。

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有机会发展,才可能在国际地位中有一席之地可言;反之,如果再不发展,只能备受列强的压迫和欺凌。可是那时的李鸿章已是过河的卒子,只能只身向前,空有一番能力,却也是只能屈服于无奈的现实。

经历过脱胎换骨后的日本,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安于现状,他们尝到了变强后的甜处,便想着能够变得更加强大甚至称霸一方。

但是由于日本地域面积小,又是岛国,平原面积有限,又处于太平洋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界处,多自然灾害,不适于民生的发展。

这时日寇便把目光放在了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日本作为中国上千年的藩属国,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地域。从20世纪的入侵东三省,发动侵华战争便可以看出日寇的狼子野心绝不是一朝一夕。

李鸿章曾经出使过日本,那个曾经的番邦小国已今非昔比,他知道日本的发展现状,也知道日本在发展中的需求。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和学生,他更是能够洞悉世事,那时的他已经看出了日本对中国依然是虎视眈眈。

再者,无论是那时的清政府还是百姓都丧失了斗志。尤其是鸦片对于中国人的迫害,更是荼毒了几代人,那时的国人包括清政府都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大臣,他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在李鸿章出使美国和欧洲国家时不敢说话,他怕失语给本就是强弩之末的清政府带来更多的灾难。

他知道清政府在国际地位中的风雨飘摇和岌岌可危,所以才会说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是无法喂饱的,和中国必有一战。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其国!”

这句话更是为了警惕世人,希望国人能够恢复斗志救救这个濒临危机的清政府,并同时做好战时准备。

李鸿章作为当时晚清政府的直隶总督大臣,想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只是遗憾李鸿章还未来得及去做这件事,便在签订了《马关条约》后不久便身亡了。(据传言,是因为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气死的,真实与否,不得而知)。

小结

时光交错,这漫长的一百多年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的去看这段历史,也能够更加客观的去看历史中的人物。

李鸿章对于“和戎”和“变法”之间的主从关系认识得相当清楚,表述得也非常明白,他在行动上也理应遵循这一原则,照例是不会引起人们的偏颇之见的。

问题在于,李鸿章在“变法”方面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因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一直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富国强兵之目的。

而在“和戎”方面,李鸿章是被动的,勉强的。随着晚清国势的日渐颓弱,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变法”因成果寥寥而黯然无光,“和戎”因后果严重而锥心刺目,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李鸿章的“变法”活动及思想精髓很容易地被人忽略,其“和戎”活动却随着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程而“永载史册”,’从而导致了“一生功过在和 戎”的定论。

林文提出的标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综合考察历史人物的全部活动,看其对当时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起的推动作用还是阻碍和破坏作用,分别情况予以恰如其分的判断。”

同时强调:“既要把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放在当时当地予以检验,又要结合其实践活动对后世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明治维新   中国   马关条约   朝鲜   后患   甲午   晚清   日本   新政府   清政府   战争   李鸿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