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

1920年2月中旬。这天黄昏,一条杭州来的客货混装船,沿着浦阳江溯流而上,缓缓靠上黄宅码头。一个身手敏捷的年轻人,身子一纵,从船上跳下。年轻人身着长衫,留着三七分头,眉间开阔,眼眶凹陷,鼻梁坚挺,嘴唇棱角分明,手拎一只旧皮箱。

皮箱有些分量,年轻人换了一只手,撩起长衫前摆,掖在腰间,迈开步伐,朝山谷快步行走。夕阳下,两侧群山一阴一阳,阴面深黛,阳面金黄。山这边,是浦江县。山那边,是义乌市。他的家乡分水塘,就在半山腰的垭口。

这位年轻人,便是陈望道。

庚申春节过后,陈望道惦记着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事。

陈望道留日归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半年。因“一师风潮”,年前愤然离开杭州,去了上海。邵力子把他介绍给戴季陶,戴季陶又引他见了陈独秀。俩人郑重托付他翻译此书。戴季陶说:“别看这么薄薄一本,要准确翻译,难度不小。你试译一下,译成后,我就在《星期评论》上连载。”

要翻译,得找个僻静地方。哪里合适呢?陈望道转悠到柴房,眼睛一亮,腾出一块空地,摆上两条长凳,搁块木板当桌子。

吃过晚饭,陈望道来到柴房,点上一盏煤油灯。漆黑的小屋,霎时光亮起来。他把英日版本《共产党宣言》和参考资料摆在案板上。

煤油灯光昏黄摇曳,陈望道摊开两个译本。虽然他中文功底深厚,兼修英文和日文,留日期间大量接触社会主义,但细细研读后,仍感到十分棘手。这时,他才理解,为什么戴季陶说请他“试译”。

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让陈望道颇费踌躇。他在纸上写了划,划了写,绞尽脑汁,反复修改,最后敲定为:“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油灯下的陈望道,并没有意识到,他郑重写下的这句话,在民众心里回荡了数十年!直到22年后,在延安窑洞的另一盏油灯下,共产党的理论家博古反复推敲,才将“怪物”改为“幽灵”,把“徘徊”改作“游荡”。

“十大纲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常被人段落翻译。陈望道发现,日英译本完全相同。他译完之后,隐隐约约,总觉得不对劲。

哪里不对劲呢?他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苦思冥想。这种感觉,若隐若现,稍纵即逝,就像空气中有道光,他一伸手,明明抓住了,又倏然“我就不信,今晚非要找到你!”陈望道发起狠来,笔一撂,起身又转起轱辘。油灯下的身影,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一会儿圆,一会儿扁。

渐渐地,窗户开始发白,天破晓了。油灯慢慢暗淡,灯芯昏昏欲睡。陈望道忽然觉得,自己就像这根灯芯,也快熬干了。他俯下身子,“噗”一声,吹熄灯芯。

灯芯熄灭的一刹那,陈望道心里,忽然冒出一束亮光:“十大纲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可以在实践中照方抓药,但在两个译本中,都是采取“名词化”的叙事性翻译,感染力和号召力都打了折扣。

“我们为什么要翻译《共产党宣言》?难道仅仅是为理论研究,仅仅是宣扬政治主张?不!是为了指导行动、付诸实践,尽快改变旧中国的面貌,改变中国人的命运!”陈望道的思绪如电闪雷鸣,似暴风骤雨,“对!应该采取‘动词化’的施事性翻译,把‘十大纲领’变成可复制、可实施的措施,增强其理论的行动推力,激活它的革命实践性!”

此时,天已大亮。晨风中,飘来一阵炊烟味,肚子受不住诱惑,“咕咕”叫起来。他贪婪地吸了几口,端坐下来,添水研墨,轻蘸墨汁,静心屏息,笔下行云流水。

“吱呀。”门开了,母亲拎着篮子进来,取出粽子、红糖,摆在桌案上。

陈望道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只,张嘴往里塞。张翠婠心疼地说:“慢点,蘸着糖吃,别噎着。”

过了一会儿,她在门外轻声问:“红糖够不?”

屋里回答:“够了,够了!”

又过一会儿,母亲探头进来,小心问:“甜不?”

“甜,甜!”

母亲近前一看,红糖好好的,感到奇怪:“咦,咋没蘸红糖?”

陈望道抬起头来。儿子这一抬头,把母亲吓得不轻,连退两步:“你嘴上黑乎乎的,这是啥东西?”

“没啥呀。”陈望道抹了一把嘴,“咦,怎么尽是墨汁?”低头一看,不由得哈哈大笑。原来,自己稀里糊涂,竟然蘸着墨汁吃粽子!

“你呀你,着魔了!”母亲又好气,又好笑。

转眼到4月底。这天上午,当一缕阳光投进柴房时,陈望道搁下笔,长吁一口气: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问世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比马克思小1岁,比恩格斯大1岁。

图书简介:这些文字来自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望道》。该书于2021年12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徐锦庚,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国家记忆》《大器晚成》等。

读者体会:《望道》全景式讲述了《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出版的前世今生,并牢牢把握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条主线,刻画20世纪初知识分子中的“望道们”,以及在《共产党宣言》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影响和带给中国革命的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出版适逢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之时,对革命先驱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发起、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思想基础。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将两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互印证,自然生动,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该书主要讲述的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著作,确立了全新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疑是一部红色经典。一如作者在书里所写到的,“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催生了一个政党,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书里,作者对《望道》进行了阐释:一是这部书是要写“望道们”,即一批像陈望道一样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上下求索寻求真理的有识之士;二是望道就是追望大道、追随大道,亦即跟随《共产党宣言》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作者深情塑造陈望道的形象,凸显了陈望道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恩格斯   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宣言   灯芯   红糖   油灯   中国   会儿   母亲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