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祥贝勒自述:亲眼目睹珍妃被丢入井中,动手的人并不是小德张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农历十月初五,两顶黄呢小轿停靠在了大清礼部左侍郎长叙的门前。

这两顶小轿来自皇宫,是来接长叙的两个女儿去参加光绪皇帝立后选妃仪式的。

长叙的两个女儿一个时年15岁,一个时年13岁。早在半年前便被宗人府选中,成为光绪帝备选的后妃。

见轿子来了,长叙的夫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作为母亲,她深知两个女儿,尤其是小女儿倔强的性格,对慈禧太后的狠毒也早有耳闻。

宫廷里礼法森严,两个女儿进去后,不但以后想见女儿一面比登天还难,更重要的是,谁知道等待她们的是什么样的结局?

当两个女儿跪在母亲面前向父母告别时,长叙的夫人强抑泪水,伸手打了俩女儿一人一个嘴巴,边打边哭道:“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说完便转身进了里屋。那天,长叙的夫人把自己关在里屋关了一天,连饭也没有吃。

一、

两个女孩被带进宫后,被引到了西六宫的体和殿内。

参加此次选妃的女孩共有五人。站在最前面的是慈禧的亲侄女、副都统桂祥的女儿;站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站在队伍最后面的,就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

按照老规矩,皇帝如果看中哪个女孩做自己的皇后,便会将一柄玉如意赐给这个女孩;如果想选哪个女孩为自己的妃子,就赏给这位女孩一对荷包。

据说在选妃时,光绪看中的是江西巡抚德馨的长女。但这次选妃是在慈禧的安排下进行的,慈禧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的侄女成为光绪的皇后。

光绪本想把玉如意赐给德馨的长女,但在慈禧一双威严的眼睛紧盯下,不得不违心地把玉如意递到了桂祥的女儿手中。

从这天起,桂祥的女儿便成为大清的皇后。多年之后,她还有个更容易让人记住的身份: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太后——隆裕皇太后。

自己喜欢的女人不能选,光绪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再也不想在体和殿多呆一分钟了,于是把荷包顺手递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便草草结束了这场选妃活动。

这两个女孩从此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皇绪帝的妃子。姐姐在后来被封为谨妃,妹妹被封为珍妃。

二、

在这对姐妹花中,妹妹珍妃一开始很得慈禧喜爱。这与珍妃的性格和从小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珍妃从小并不是在父亲身边长大的,而是跟着在广州当将军的伯父长善长大的。

当时的广州是中国仅有的几个通商口岸之一,是新旧思想交汇之地,而叔叔又很溺爱她,因此珍妃从小便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和新事物,也养成了开朗活泼的性格,与姐姐瑾妃那种传统的大家闺秀有着天壤之别。

珍妃要广州期间,曾跟随一位女华侨学习过画画,这一点颇能对上喜欢附庸风雅的慈禧的胃口。慈禧太后也热衷此道,还时常将自己的字画赏赐给各位大臣。由于求字画者众多,慈禧应对不暇,还找了一个名叫缪嘉蕙的女画家进宫,为自己代画,拿来赏赐给大臣们。

见珍妃也喜欢画画,慈禧很是高兴,便派嘉蕙女士去当珍妃的老师。珍妃非常聪明,画画的技艺提高得很快,慈禧见她有些天份,于是又亲自教珍妃写擘窠大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珍妃写出来的大字既漂亮又端庄,慈禧便让珍妃偶尔代自己写一些“福”、“寿”之类的大字赏给王公大臣们,居然也能以假乱真,没有一个人能够识破。

珍妃不仅有画画写字上的天份,性格也很活泼,浑身充满了机灵劲儿,连慈禧都觉得这丫头很像年轻时的自己。

有一件事很能反映珍妃的机灵。按照规矩,宫里后妃们每天都要向慈禧请安。请安时,后妃们要穿着花盆底鞋,头戴“旗头”,耳朵上戴着坠子,在行礼时,头上和耳朵上的这些东西要求摆动适度,不能不摆,也不能乱摆。

这个分寸很难掌握,隆裕皇后和其他嫔妃请安时,“旗头”和耳坠子要么不摆,要么乱摆个不停。只有珍嫔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不仅摆动适中,还透着一种俏皮、活泼劲儿。

要进宫的最初两年里,珍嫔与慈禧太后相处得还算和谐。进宫第二年,她便由“嫔”升为“妃”,慈禧还经常赏她一些宫外进献的东西,比如南方进贡的荔枝,四川进贡来的蜀锦等等。

光绪十五年春节时,慈禧还赏给珍妃一个里面装着一锭小银锭的红缎子平金荷包,以及白银200两、布料若干,算是给珍妃的“压岁钱”。

刚进宫那两年的珍妃,可以说在宫内是左右逢源,上至慈禧太后,下至太监宫女,没有人不喜欢她的。连专门记载清宫逸闻的《国闻备乘》中都说珍妃“生性乖张、讨人欢喜。”

在选秀中,虽然光绪皇帝第一眼看中的是德馨的女儿,但随着接触的增多,对于珍妃一个如此活泼可爱的少女,也不禁越来越喜欢。而那个靠慈禧的裙带关系当上皇后的隆裕,无论是长相、性格,还是学识以及做人,没有哪一点能比得上珍妃的,自然无法进入光绪的法眼。

见光绪独宠珍妃,隆裕皇后怎么可能不忌恨?因此隆裕便时常在慈禧面前说珍妃的坏话,还冤枉珍妃,说她目无规矩,不把自己这个皇后放在眼里。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肯定会站在侄女这边,再加上珍妃也做了几件不太合适的事,使得慈禧对她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三、

珍妃做了哪些不太合适的事呢?一是按照规矩,她应该住在景仁宫,但却违反规定,经常和光绪同居于养心殿中。

二是珍妃喜欢女扮男装,常穿上光绪帝的衣服取乐,甚至还穿着光绪的衣服摄影拍照,这也引起了重视礼法的慈禧的厌恶。

如果说以上都是一些小事的话,那珍妃仗着光绪的宠爱去卖官鬻爵,则是个原则问题了。

由于连年割地赔款引发的财政危机,到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清庭也不得不裁减后宫费用,将皇后、妃子的月例银降到了皇后每年1000两,妃300两,嫔200两。

珍妃祖父是陕甘总督裕泰,父亲长叙是户部左侍郎,伯父长善是广州将军,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珍妃,花钱上一贯大手大脚,一年300两银子怎么够她花销?别的不说,当说她每年赏给宫中太监宫女的钱,恐怕都不止这个数。工资一降,不免日亏月损,入不敷出,只得另寻生财之道。

得知珍妃亏空越来越大之后,珍妃的堂兄志锐就写了封信给珍妃,建议她卖官赚钱。

当时清廷买官卖官的事情已经很普遍,志锐在信中建议珍妃,由他去联系“客户”,珍妃则在光绪耳边吹“枕边风”。只要打开了这条生财之道,何愁没有银子花?

珍妃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女,哪里知道卖官鬻爵的政治影响和后果?见志锐说的有道理,于是便点头答应了。

因宫里妃子不准随便与外面接触,珍妃由其堂兄主谋,联合太监卖官。外由太监牵线联络,内有珍妃打通光绪关节。

从那以后,她时不时在光绪面前吹吹“枕头风”,而她的话光绪多半能听得进去,所以卖官受贿的钱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她的荷包。

在珍妃“入行”之前,宫内出卖官缺这个生意早就有人在做,此人便是慈禧的心腹、太监总管李莲英。

珍妃加入这个“行当”之后,与李莲英形成了“竞争”关系,李莲英自然不高兴,于是在慈禧面前打珍妃的小报告,说她只要给钱,什么人都可以在她这里买到官做。

恰在此时,李莲英得到一个情报,珍妃收了一大笔钱后,把四川盐法道职位卖给了一个叫玉铭的人。而据李莲英的调查,这个玉铭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人。

慈禧本来不太相信珍妃会把“四川盐法道”这么重要的职位,卖给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于是便让光绪召见这个玉铭,自己则坐在帘子背后偷听。

光绪也知道珍妃收了这个玉铭的钱,所以在召见玉铭的时候,本不打算问此人一些为官施政之道,只想简单问几个问题,便草草收场。见到玉铭后,光绪问道“你以前在哪里当差啊?”

没想到玉铭是个糊涂蛋,根本不知道光绪的良苦用心,于是老老实实地回道:“回皇上,奴才以前在木器厂当差。”

玉铭回答完后,光绪隐隐约约听到后面帘子里的慈禧“哼”了一声,生怕玉铭不会说话,再次惹怒慈禧,于是便转移话题,让玉铭把自己的履历写出来。没想到玉铭支支吾吾了半晌,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原来此人一字不识!

这件事让珍妃卖官之事彻底败露,慈禧大怒,痛骂光绪一顿后,将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一起降为“贵人”,还派人将珍妃关了好几个月。

关于这件事,《清史稿》后妃传中也有记载,只不过没有明着写珍妃卖官之事,而是记载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为贵人。”

这件事的后果很严重,宫中被牵连处死的太监达60多人,珍妃的堂兄志锐逃往上海避难。

四、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这一年的状元文廷式(曾担任过珍妃的家庭教师)是个坚定的主战派。

他一边上奏光绪对日本应采取强硬态度,一边托人转告珍妃,想让珍妃劝劝光绪皇帝,采纳主战派的意见,对日宣战。

文廷式的行动引起了主和派的忌恨,李鸿章授意心腹御史杨崇伊向慈禧上了一道奏折,说"文廷式企图支持珍妃夺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对慈禧听政,支持光绪皇帝自主朝纲"。

慈禧信以为真,以“交通宫闱,扰乱朝纲”的罪名,将文廷式革职流放到了蒙古境内的乌里雅苏台。也许从这时起,慈禧便有了除掉珍妃的念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开始了“百日维新”。做为光绪的知音,珍妃非常支持光绪的决定。由于慈禧对光绪采取了一定的监视措施,珍妃便主动承担起了光绪与宫外传递消息的“密使”的职责。

她经常通过自己的亲信太监,把宫里的一些密事告知父亲长叙,再由长叙转告维新党人。

由于戊戌变法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因而遭到了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软禁于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分别逃往国外,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变法失败后,珍妃因为帮助光绪实施变法,也被慈禧叫去当众打了一顿板子,贬人冷宫。

珍妃的父亲长叙也因给维新派“通风报信”而被革职为民。长叙怕再遭慈禧迫害,便卖掉了位于北京粉子胡同的房产,全家逃往了上海。

珍妃被打入冷宫后,过了两年的凄惨生活。她与光绪虽然都在宫中,直线距离不过百米,但却天各一方,再也不能见面。

珍妃之所以能坚持下去,是因为她希望有朝一日慈禧死了,光绪帝能重整朝纲,自己也能重获自由,辅助光绪做一个英明的君主。可是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再也见不到光绪了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不顾国难民危,决定带着光绪和皇后隆裕逃往西安。临走前,慈禧装模作样地命人通知珍妃,说要带着珍妃西逃。没想到珍妃却不肯走,还和慈禧吵了起来:“国难当头,我不能走,皇上也不该离开京师!”

慈禧大怒,于是命太监将珍妃投入皇宫中的一口井内。因为井口太小,加上珍妃拼命挣扎,太监们费了好一番周折,才把珍妃硬丢了进去。珍妃25岁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五、

珍妃死了,但她究竟是怎样死的,是自己跳井的,还是被慈禧硬扔进井里的,以及将珍妃扔进井里的太监到底是谁,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据《清宫吏略》上关于珍妃之死的记载很简略,只说到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时,珍妃“以随扈不及殉难宫中”。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珍妃是自己投井自杀的。说珍妃得知慈禧想丢下国家,丢下老百姓逃命后,正义凛然地痛斥了慈禧一顿,然后壮烈投井自杀。

但从目前保存下来的证据来看,这种说法是出于老百姓对慈禧的痛恨而编造出来的,并不符合历史的真相。

据曾在宫中做过太监的孙耀庭在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 》中回忆,珍妃被人从冷宫中带到慈禧面前时,珍妃知道慈禧要对自己动手了,曾哀求慈禧放过自己,但最后还是被慈禧下令扔进了井里。孙耀庭的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另一名太监信修明的认可。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〇年第三期上曾发表过一篇关于珍妃之死的文章,对珍妃之死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说慈禧命人将珍妃带到自己面前后,支开众人对珍妃说:“洋人马上要杀进宫了,我们跳井吧!”

珍妃听后大惊失色,跪倒在地哭诉道:“我未犯重罪,不想死!”慈禧厉声喝道:“难道你想留下来遭洋人毒手吗?”

见珍妃仍然哭哭啼啼不肯投井,慈禧又换了种口气哄骗珍妃说:“你先跳,你跳了我也跳!”可珍妃仍然只是哭,不肯跳井。慈禧便命太监小德张将其抱起,扔下井去。

珍妃死去十余年后,大清政权倒台。从这时起,社会上就有传言说珍妃是小德张推入井里的。小德张本人也听过这种说法,但却否认自己是杀害珍妃的凶手。

小德张说自己1891年入宫,1892年被派去学京剧,1898年才来到慈禧的身边。当时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太监,直到慈禧西逃回京后,自己才慢慢得到慈禧的重用。

自己的权倾一时,更是1909年升为大总管之后的事了。因此珍妃死时,自己根本不在场,又怎么可能是凶手?

小德张的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孙耀庭的支持。他在《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一书中也写道,把珍妃推入井中的,是太监崔玉贵和王某。

珍妃死去多年之后,一位名叫玉祥的贝勒也站出来说,当年他也是随慈禧一起逃难的宗室成员之一,曾目睹珍妃被丢入井中的整个过程。据他回忆,动手的人不是小德张,而是太监崔玉贵和王某两个人。

崔玉贵原名崔治世,是慈禧最信任的太监之一,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李莲英。崔玉贵进宫前学过武艺,深得慈禧太后信任,慈禧亲手将他升为宫中二总管,授三品衔,亮蓝顶戴。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和光绪帝返回北京。为了保全面子,慈禧宣称珍妃是投井自杀的,并下旨由珍妃的父亲长叙出面打捞珍妃遗体。

由于遗体在井内泡了一年多,加上井口又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遗体打捞上来。长叙把珍妃一条曲着的腿勉强捋直后,装入棺木,埋在了西直门外的田村。

为了安抚光绪的情绪,慈禧还装模作样地免掉崔玉贵二总管的职务,并将他赶出皇宫了一段时间。

不久后,慈禧觉得离不开崔玉贵,又将其召回自己身边。崔玉贵直到慈禧和光绪死后才离开皇宫,1926年去世,死后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宝藏寺。

溥仪继位后,隆裕太后又命人将珍妃从田村移往崇陵皇家坟地安葬。此时的瑾妃仍然在世,她曾带着进宫看望自己的母亲来到那口井边,亲自点上香,祭祀妹妹的在天之灵。

珍妃和瑾妃这一对姐妹进宫后,虽得到了地位和财富,却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自从进宫后,便在阴森森的紫禁城里度过了自己抑郁凄清的一生。

参考资料:

唐海沂:《忆我的两位姑母——瑾妃和珍妃》

贾英华:《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贝勒   光绪   后妃   妃子   宫中   亲眼目睹   自述   大字   太监   皇后   慈禧   女儿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