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好评一边倒的历史学家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涌现过无数风流人物,他们有的流芳千古受万人敬仰,也有的遗臭万年被人千古唾弃,现代学者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大多褒贬不一,一部《满江红》更是因秦桧而被观众骂上了热搜。

正好比“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人物的好与坏,忠与奸,就连史书也不能公允地进行评判,但有这么一个人,却获得了从古至今一边倒得好评,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的历史之父的——司马迁。

博览四方 行者无疆

人们对司马迁的印象大多是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写下《史记》后流芳千古。

但要问其中缘由,却又不甚了解,如果想要了解司马迁,那就要从他小时候讲起。

汉朝时期有“入粟受爵”制度,上交一定的粮食,就能获得官位,司马迁的祖父用四千石粟米,换了大夫之职,

司马迁也因此从小就受到了比较不错的教育,后来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任太史令一职,年幼的司马迁则留在老家继续读书。

等到司马迁学有所成,便离开了老家去到京城父亲身边,而此时的司马谈又让司马迁去出门游历,造访山川大河,并且叮嘱他在远征过程中要“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此时的司马迁并不了解父亲的意图,刚及弱冠之年的他本就不喜欢被束缚,正好奉父亲之命跋山涉川,游历五湖四海,走遍天涯海角。

史书记载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游子归来 继承遗志

因为父亲的缘故,司马迁在回到长安后,就被委任为“郎中”一职,此时的司马迁年轻气盛,英姿勃发,饱读诗书而又见识极广,多次随汉武帝东行,再后来又出使西南,在巴蜀地区筹划建设新郡,司马迁的仕途一片光明。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选良辰吉日,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的官员之一,因染病却只能在洛阳修养,不能一同前去。

作为掌管天文历算的太史令,却不能参加封禅大典,司马谈心中悲愤交加,认为这是上天的安排,导致病情加重,生命垂危。

此时完成了出使西南任务的司马迁,也启程前往封禅大典,没想到路过洛阳,却见到了自己生命垂危的父亲,弥留之际司马谈对司马迁说出了自己的一份未完的心愿。

原来司马谈一直都想撰写一本史书,他任太史令时,有机会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他就把用得上的资料都保存了下来,虽然没有动笔,但是也写了很多笔记与观点。

他自小培养司马迁读书,外出游历,搜罗旧闻,都是为了撰写这部史书而做的准备。

司马谈自知时日无多,于是便叮嘱儿子,一定要替自己完成心愿,完成这部史书。

司马迁听后,哭着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司马谈对封禅大典的执拗害得他抑郁而亡,这份执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没成想到,司马迁也完完全全地继承了父亲的这份执拗

在父亲死后,司马迁便开始了著书,他先是整理了父亲遗留下的大量资料,翻阅父亲笔记,确立了部分论点,在继续搜集古事旧闻的间隙,又遍访名人学者,探讨华夏历史,品评古今帝王、诸侯重臣。

后来《史记》当中反对暴政,主张华夏“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仗义执言 惨遭宫刑

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司马迁都是一个坚韧不拔,而又带点腐儒的形象,但其实真实的司马迁却是十分乐观,狂放不羁的一个人。

父亲常年在外为官,他的童年就是书本与田野,无拘无束,成年之后开始游历四方,更是养成了侠肝义胆,仗义执言的品性。

但正是他的侠肝义胆,仗义执言为他带来了一场灾难。

公元前99年,李广之孙李陵向汉武帝请命,率5000步兵出击匈奴,没想到部队却被匈奴单于包围,李陵率队拼命突围,最后在距离边塞不过百里的位置,兵尽粮绝,无奈下马投降

这次的兵败让汉武帝极为震怒,尤其得知李陵投降之后,更是大发雷霆,文武百官见状,无不痛斥李陵,汉武帝正在气头之上,看司马迁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于是询问他对李陵投降的看法。

司马迁看到群臣皆对李陵落井下石,很是不耻,于是开口说道

“李陵这个人我不是很熟,以过往跟他的交集和逃回的士兵的口述,我觉得他不不是真心想要投降,

他只率领五千步兵,抵抗数万敌人,杀敌一万多人,他如果贪生怕死,早就可以投降,何苦死战到底呢,而且我听说李陵为人孝顺,与人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忠义之人,一定是假意投降,找机会逃走回来继续报效朝廷”

耿直的司马迁这一番话,虽说有理有据,但是却把刚才痛斥李陵的文臣武将得罪了个遍,汉武帝听后,暂时按捺住了愤怒,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想办法营救李陵。

公孙敖领兵在塞外兜兜转转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李陵,抓到了几个俘虏,拷打之下得知,李陵正在帮匈奴训练部队。

有人说这是公孙敖故意诬陷李陵,也有人说当时确实有一位名为“李绪”的汉人降将在为匈奴练兵,是俘虏将二人弄混了。

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无从考证,但公孙敖回朝将此事报告给汉武帝后,武帝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不顾李陵爷爷李广为汉室立下的累累战功,下令诛杀李陵全家,

同时在朝堂之上为李陵开脱的司马迁也被认定犯“诬罔之罪”, 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忍辱负重 发奋著书

当时汉朝对于死刑有两个抵消政策,一是可以缴纳罚金,上面我们提到前去大漠营救李陵的因杅将军公孙敖,就曾用罚金来抵消过两次死刑,第二,就是接受宫刑。

司马迁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家中无法缴纳巨额的罚金来抵消死刑,他本想慷慨赴死,但他想到了父亲的遗志还未完成,他想到了孙膑、想到了韩信、想到了左丘!

这些古之名士都是在遭受了巨大的危难与屈辱后,完成了蜕变!

司马迁依然决定接受了宫刑,他要用自己这残破的身躯,去完成父亲毕生未完成的理想,他将化作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古今!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并没有按律被贬为庶人,甚至还升官了,这等奇事在中国历史上都并不多见。

行刑之后,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调升中书令,同时继续兼任太史令!

其实汉武帝虽然暴戾,但并不愚蠢,待他冷静下来后也认为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现在木已成舟,李陵一家都被屠戮殆尽,也许是惜才,也行是内心对司马迁的一丝愧疚,为了弥补,反而对司马迁进行了升迁。

很难说司马迁是因祸得福,但在中书令的位置上,他确实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著书,甚至家境也因为自己的升迁而变得富裕了一些。

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完成,虽然司马迁被誉为“中国的历史之父”,

但是可惜的是,写完《史记》后,这个人仿佛就从历史上消失了一样,史书上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他后来去哪了?是寿终正寝还是被武帝处死?

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未解之谜。

重见天日 天下共读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继位,华阴人杨敞凭借自己过人的学识被大将军霍光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到公元前75年,被汉昭帝任命为丞相。

杨敞有个小儿子名叫杨恽,自幼聪慧,杨敞从小便培养杨恽,希望他长大后也能入朝为官,继承自己衣钵。

但杨敞整日忙于公务,杨恽平日里总喜欢跟母亲在一起,缠着母亲讲故事,母亲总能给他讲一些书中不曾记载过的事情,听得他如痴如醉。

待杨恽再大一些,母亲就拿出了一卷卷自己珍藏的书籍,杨恽看到后,马上被书中的内容吸引,

每日每夜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到他成年之后,还是会一遍遍的翻阅,甚至读到动情时,还会热泪盈眶、激动时,顿足捶胸!

后来杨恽也步入仕途,到汉景帝时,被封为平通侯,这个时候的杨恽做了一个决定,他决定要让这部他从小读到大的旷世巨作重见天日,要让天下人共读这部伟大的典籍!

于是杨恽上书汉宣帝,把这部巨作献了出来,宣帝及朝中重臣看后无不惊于此书之涵盖内容之广,记载之细,观点之新,忙问此书是谁人所著?

杨恽回答道“著书人是我的外祖父,他将这本书传给了我母亲,我母亲传给了我”

宣帝又问杨恽此书之名,外祖父之名?

杨恽自豪地说出了在他心里深埋了许久的五个字:“《史记》,司马迁!”

从此,史记被公开发行,天下人得以共读!司马迁奋斗了一生的成果,在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赞誉,也许只有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最能形容史记的伟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公孙   史记   司马   宫刑   汉武帝   匈奴   历史学家   史书   公元前   好评   父亲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