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与孝:论《陈情表》的政治深意

公元267年,晋朝建立的第三年,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于是一封来自都城洛阳的诏令来到蜀地武阳,叩开了蜀汉旧臣李密的家门,带来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圣旨

他因听闻李密熟读五经,尤其精于《春秋•左传》,文学造诣极深,而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即太子师傅,为太子传道授业解惑。

故国已亡,作为旧臣,前途未卜,此时新朝廷给予了太子洗马这样荣耀的职位,是一个翻身逆袭的好机会,李密却迟迟不动身。司马炎怒而下诏书责备他怠慢,郡县长官也急急上门催促。

李密稍稍酝酿,给魏武帝递去了一封《陈情表》,果然为自己争取到了延后赴职的时间。而这封感人至深的《陈情表》也从此被纳入古代抒情散文典范,被广为传颂。

令人好奇的是,李密辞不就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封《陈情表》背后的政治深意又是什么呢?要揭开这层层谜团,就得从三国的烽烟里寻一些些蛛丝马迹了。

坎坷一生始于三国鼎立,孤苦孱弱呼应国运开端

公元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汉朝结束了,曹丕立国号为“魏”,也就是历史上的曹魏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在建邺定都,立国号为“吴”,也就是东吴。

三大军阀割据一方,都有吞并对方、一统中原的雄雄野心。

公元224年,李密在蜀汉出生了,他生于三国鼎立的初期,刘备称帝建蜀汉的第三年。他出生时,开国皇帝刘备刚刚过世,临终托孤,丞相诸葛亮尽心辅助刘禅。

此时国家并不稳定,内忧新帝尚弱,益州疲弊,外忧群阀割据,孙权、曹魏两大政权虎视眈眈。以光复汉室为正统大业的蜀汉政权此时危机四伏。

同样的,在李密出生这一年,父亲也过世了。

他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如果父亲在世,诞于官宦世家的他,在诸葛亮辅助刘禅宽厚治国的大环境下,本应当享有不知忧愁的童年。

雪上加霜的是,四年后母亲被舅舅逼迫,改嫁离去,直接将李密推向了和国家一样孤立孱弱的命途。

幸好家中有一位朴实的祖母,担起了养育年仅四岁小孙子的重担。这段幼年光景,让李密日后品咂时,对有相似经历的蜀汉皇帝刘禅不可能没有同情之心。

也是在祖母开始抚育他的这一时期,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心北伐,临行前写下了《出师表》,劝勉后主刘禅勤勉治国、亲君子远小人,以光复汉室为国之重任,表达了自己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理念。

在李密四岁到十岁的六七年间,蜀汉对曹魏北伐五次。直到诸葛亮病亡前线,蜀汉也并没有完成收复中原的宏图大业。

而李密的《陈情表》中所述,因为身体孱弱,自幼多病,直到九岁也不能行走,年逾六十的祖母为照顾他竭尽心力。和当时的蜀汉发展进度来比,国家与李密的命运坎坷上是相呼应的。

如果说李密因出生与蜀汉建国同步而对母国有深刻的认同感,又因幼年家庭变故而对后主刘禅颇有同情,那么李密少年从师于蜀地大儒、后赴任太子仆的谯周、青年从仕任蜀汉郎官,更是打开了他事业的格局,升华了一名臣子对母国的情感。

师于谯周习经纶满腹,出使东吴以孝德留名

李密自幼孤苦,后成为蜀汉名臣,这中间不得不提起他的老师,学术与仕途上的引路人,谯周。

谯周(201年-270年),是蜀地大儒,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谯周也是幼年丧父,苦学古籍与六经,成为通晓文学和天文的高级人才。

谯周的成功对李密成才道路上有极大鼓舞的作用。而谯周对李密必然是有同情的,再加上李密出身文官世家的背景,本身又在读书上很有天赋,于是谯周用心辅导李密,助他成才。

谯周这位老师又是什么性情呢?在诸葛亮病亡于战事前线时,朝廷为政局稳固,禁止人员前去奔丧,他不故朝廷禁令,火速奔赴前线奔丧;刘禅立太子后耽于享乐,他直言进谏劝刘禅以中兴汉室为重任。可见谯周此时的忠肝义胆。

这番性情也影响着李密,在李密担任尚书郎时期,曾数次被派去出使吴国。东吴大帝孙权见这位尚书郎是个年轻人,套话李密,贵国现在有多少车马呀?

他国打探本国兵马,既是窥私,也不免有些戏谑,因为前期蜀汉出征曹魏数年,兵马自然是有损失的,在这些年休养生息中到底壮大否?

李密坦然以对:“官用有余,人间自足。”尽显蜀汉体面、军事实力自信。

李密不仅深谙外交辞令,崭露外交才华,在德行上也留下美名。孙权和群臣讨论“到底是做哥哥好还是弟弟好”这样的道义问题时,李密选择做哥哥。他说,“因为做兄长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侍奉父母。”

李密是几乎无父无母的境况下长大的,在这个问题上他能有如此深情,令当时的社会为之动容。再加上李密确实对祖母侍奉殷勤,二人相依为命,所以李密孝德的美名也就此传开了。

为固新政立孝为纲,表以陈情避祸自保

诸葛亮死后,在北伐曹魏这件事上,谯周因眼见长年征战民生凋敝,曹魏势力日益增大,为保全蜀汉百姓,他对战事持反对态度,并在与主战派激辩之后写下《仇国论》,也因此被史学家诟病为投降派,对他褒贬不一。

公元249年,高平陵事变令曹魏政权落于司马氏一族,此后司马昭称晋王。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出兵蜀汉,谯周对刘禅劝降,随后蜀汉被灭。母国已成亡国后,谯周受任魏国官职,并升迁为骑都尉。

而此时,他的徒弟李密也收到了魏国邓艾将军的任职命令,由于邓艾入蜀之后盛气凌人,缺乏智慧,被蜀人嘲笑。所以李密并不敢就任,索性推辞了。这是李密的第一次辞任。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从此曹家倒台,司马家三代人承继野心,终成一帝!司马炎立国号为晋,上了西晋的开国皇帝。

由于西晋朝廷是以倒逼前朝皇帝禅位的手段建立的,又新吞并了蜀汉,朝政稳固为第一要务,为收拢人心,晋武帝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并广纳蜀汉旧臣以示新朝的宽仁明理。

在中原颇具孝德美名的李密,成了晋武帝最想要得到的人才,将他提拔为太子老师,更能体现天子对实行孝道以治国安邦的诚心,也更能吸引大批的蜀汉旧臣依附效忠。

而从李密拒绝邓艾一事上已经能看出,李密和他的老师谯周在政事上也是有分歧的,他们对天下的理解不一样。

此刻,三国时代已经结束了,他报以深情的蜀汉,曾经和他一样有着宏图志愿的母国,和他的青年时期一样均成过往。

此时李密已不再是对老师报有孺慕之心的孤苦孩子,也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外交官,他是个历经三国动荡的中年人多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新朝廷保持敏锐的警惕,不被眼前的高官厚禄所动,也不希冀一时的苟且。

然进退于朝堂都有性命之虞,在晋武帝怪责怠慢、郡县一再催促的情势下,李密呈上《陈情表》,这封回复给晋武帝的信件,用笔恳切,文辞布局用尽心思,果然深得君心。

信件开头李密回忆了自己出生丧父,幼年母亲改嫁,由祖母一人抚养,身体孱弱至九岁仍不能走路的境况,尽显祖母扶助之艰辛。仅从身世来说还不足,他又说由于亲戚里没有伯叔兄弟,也没有奴仆,更可见门庭凋敝,非常无助。现在祖母疾病缠身,终日卧于病榻,为李密不能离家的原因作为铺垫。

司马炎是有一对虎父慈母的,作为司马家嫡长子,不仅自幼受极好的教育也享尽疼爱,在李密的陈述下,这位好出身的新皇也不由得惊叹李密成长之不易,蜀汉旧臣竟有这样困难的现况。

接下来李密又说,尽管如此也很想为朝廷效力,因为当今朝廷政治清明,一派欣欣向荣,将司马炎的统治加以肯定,并且感恩对自己的一再提拔。对于之前几度不赴任,也加以解释。

仅仅这两段也不足够让皇帝心里舒坦,还要小小拿捏一番。他说陛下以“孝治天下”,他是非常认同的,目前想留侍祖母正是对皇帝的理念的响应啊!他作出卑微的姿态,自称亡国贱俘,给司马炎表达了忠心归顺的态度,打消皇帝对前朝旧臣的疑心。

最后,说祖母已经96岁了,侍奉祖母也没几年了,但是自己还在壮年,侍奉皇帝还有好长的时光呢!这一番小小的辩论令皇帝也得服气的!况且李密即使做了这一番小辩论,让人无从反驳,在文章末尾摆出更加谦虚的姿态,说自己将结草回报,如犬马一般非常恐惧地递上这封申请。

正在以孝道广布天下的司马炎,身为一国帝王,在此封真情又苦涩的信件之下,确实不能再逼迫李密从速赴任了。

果然为了彰显自己的仁爱宽容,司马炎甚至批了两个奴仆给李密,以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孤立无助,又吩咐当地郡县定期拨给李密钱财,供应他侍奉祖母。

《陈情表》给李密提供了拖延的时机,让他足够时间观察司马炎的统治境况,而司马炎也确实励精图治,在他的管理下,国家一度繁荣,史称“太康之治”。直到祖母去世,李密再无理由,立即起身赴任。

总结

在古代文学历史中,文学家认为学习对国家效忠当读《出师表》,学习对长辈尽孝当读《陈情表》。《陈情表》里面流露的孝顺祖母的情感确实令世人动容,展示孝心也确实是此文的初衷。

而实际上,读文需认识透彻写文的李密,认识李密又需要认识他背后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从我们前文分析的时代背景和李密的成长历程来看,这篇《陈情表》实际上也隐藏了李密内心最深处对母国蜀汉的怀念,在这点上他忠心可见。

在随后赴任晋朝官员的生涯中,生性刚正的李密就中山诸王过温县索要供给,出面斥责,从此杜绝了这一现象,给当地温县百姓大大减负。在就任汉中太守近一年,因赋诗“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有影射朝政不力的嫌疑,罢官归家。不论李密曾效力于蜀汉,后又效力于西晋,他自始自终没有忘记为天下解忧、体恤民众的为官责任。在这一点上,李密更得是个忠臣。

所以,权势之下,既隐藏了对故国的怀念,又有对自己政治主张的坚持,才是《陈情表》的背后政治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郡县   蜀汉   东吴   母国   司马   深意   祖母   朝廷   太子   公元   皇帝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