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时有多惨烈?你看刘禅的7个儿子和3个女儿,都是啥结局

都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当年那个扶不起的“安乐县公”刘阿斗

选择了兵不血刃投降曹魏。

其7子3女是否也像他一样,

“安度晚年,乐不思蜀”呢。

作为亡国之君的后代,他们的下场究竟如何?

刘禅最豪横的儿子—杀妻杀子杀全家的北地王

公元263年,距离234年诸葛亮五丈原身死转眼已过29年。

大将军司马昭派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蜀,

姜维在绵竹兵败钟会,蜀汉满朝文武皆赞同投降曹魏。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却有一人反对投降,

此人便是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谌(chen),

更是刘禅唯一一个没有死在曹魏大军手上的儿子。(三子河西王刘琮262年病逝)

眼见满朝文武皆是贪生怕死之辈,

谯周及众大臣个个声泪俱下劝降父亲刘禅,

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却踏步上殿,

对父刘禅说道:

“江山社稷存亡之际,

刘氏子孙自当奋勇杀敌,拼死报国。”

刘禅面露难色,望向诸臣。

是战是降,久久未决。

思索良久后,刘禅颤抖着肥胖的身躯走下大殿,

扶起这个平时几乎被自己忽略的儿子,柔声说道:

“吾儿英勇,朕心甚慰。然大势已去,勉力支撑只恐生灵涂炭。”

不待刘谌继续劝诫,

刘禅大袖一挥,泪声而言:

“朕心已决,还望诸亲莫要再言。”

眼见父亲如此软弱,刘谌内心十分寒心。

痛心疾首,夺门而出,奔至祖庙,

对着祖父刘备及先祖灵位大哭不止。

“儿孙刘谌愧对祖先有辱先人,如今魏贼将至,

孙一心拼死卫国,然人微言轻,遂只能以一己之力祭奠家国。

方不辱我刘氏血脉。”

说话间便似下定决心般走出宗庙,快马回到北地王府。

此刻刘谌眼神冷漠,面若死灰,一身白衣素服,

手持利剑径直向内殿走去。

奴仆无不为之惊惧,纷纷四下逃窜。

待见到妻子崔氏,心中已是万分愧疚,于是道:

“是为夫对不住你,夫人且安心去了,夫随后便至。”

不等一脸惊恐的崔氏问清缘由,

便一剑封喉,将其斩杀,只留下满屋血气。

已是穷途末路的刘谌遂拖着血剑走到长子门前,

见儿子正在小憩,想着以免徒增痛苦,

于是趁其熟睡,也是一剑毙其命。

余下儿子皆死于其剑下后,

他返回祖庙前,

与先祖自述罪状后挥剑自刎。

刘禅听闻刘谌之死,五神聚散,惊恐至极。

遂命人将其厚葬。

北地王可以说是刘禅的儿子里性格最刚毅,

死的最壮烈的一个。

与老爹刘禅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他的行为,我们不置可否,

从家国大义来讲,确实是一个铁血忠义之士,

但对于他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儿子来讲,

他们连自己命运的选择权都没有,

甚至一无所知就稀里糊涂赴死。

有句话叫: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像这等杀妻杀子再自杀的做法,

忠勇之余未免颇显残暴。

而刘禅这个一向以昏庸软弱著称的皇帝,

却不止生了这一个刚毅的儿子。

软弱的太子刘璿竟拼死一搏以身殉国

刘禅长子刘璿(xuan),系王贵人所生。

14岁立为太子,善弓马骑射,性情仁厚。

但被封为太子后的二十余年,

作为蜀汉的二把手,

他几乎只是循规蹈矩,

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出彩的事情,

为国为民,就像个小透明般的存在。

刘禅投降后,他也没有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

兵败后,姜维假意投降,

准备与魏军将领钟会密谋推翻曹魏政权,

趁机再度拥立刘氏江山。

也许是出于皇族的血性

也许是出于最后的不甘

此时他却站了出来,支持姜维背水一战。

刘璿站在军营外一处草坡上看着被魏军大败后,

身负重伤衣不附体的蜀军将士,

心内五味杂陈,

对着旁边白发须眉却依然苦苦支撑的61岁老将姜维说到:

“老将军辛苦了。”

刚接到刘禅投降的消息,

此时姜维也是心中万分悲悯

不知该说些什么。

想当年自己临危受命,

凭一己之力苦苦支撑刘氏江山29年

奈何刘禅亲信宦官黄皓,

昏聩误国,导致国力不济,

更是留下“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遗憾。

如今兵临城下,眼看亡国在即。

心中想到当初诸葛亮的临终嘱托,更是万分伤感。

看着太子刘璿,随即下定决心般说道:

“太子放心,即便老臣拼了最后一口气,

也要尽全力保全刘氏江山,

九泉之下亦能面对丞相。”

二人望向远处,

也不知死期将是何时,却又仿佛不甚在意。

次日,钟会部下叛变,将其劫杀于军中,

姜维见大势已去,自刎而亡。

钟会死后,乱做一团的士兵纷纷从军营中冲入成都城中,在城内烧杀抢掠,

此时正在城门口等待消息的刘璿亦被卷入混战中,

只见一群士兵手持尖刀蜂拥而至,

还未待刘璿问明缘由,便被砍死在乱刀之下。

城中妻儿尽数被杀。

作为刘禅长子的刘璿虽然强弩之末未能力挽狂澜,被乱军不慎杀害,但也总算不失男儿本色。

最像父亲的儿子们又是怎么死的

刘禅总共有7个儿子,

除去262年就病死的三子河西王刘琮,

杀死全家并自尽的狠人北地王刘谌,

跟着姜维在前线被乱军杀死的太子刘璿以外,

他还有4个儿子,分别是:

二子安定王刘瑶,四子新平王刘瓒,六子新兴王刘恂

七子上党王刘虔

相较于老大和老三,

他们的结局看起来算是比较好的:

他们都跟随父亲刘禅(271年病死)投降了曹魏。

并且举家被迁到了洛阳,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后,

其余四子按照正常的发展路线,应该会皆在封地谨小慎微的安度余生。

虽然无权无势

但因为刘禅“缴械投降未做任何反抗”,

后来也是诚心归顺未起任何风波,

大概率是可以以投降者的身份在敌国平安到老的。

但天有不测风云,

司马昭死后,

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

晋建国后不久291年便经历了八王之乱,朝政分崩离析,

311年刘渊之子刘聪率军攻晋,将晋国主力军歼灭殆尽,太尉及各级官员均遭杀戮,

晋怀帝被俘获

此一战役王公士民死伤十万余人,

史称永嘉之乱。

那段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自此开始。

刘禅四子及其妻儿也在此混战中不幸被杀。

距离263年投降曹魏算起,

儿子们也算是苟活了48年。

可以说他们是不幸的,

也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

毕竟身为亡国之君的后代,

国破家亡后还能被敌国以“吉祥物”的待遇圈养在封地,

虽说不像当初当王子时候那么威风凛凛,

但想来也是吃喝不愁,

比一般百姓生活要好很多。

只是不曾想半个世纪后却又飞来横祸。

只能说这就是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的可悲之处吧。

刘禅的三个女儿命运如何

刘禅共育有三女。

长女嫁于时年17岁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263年诸葛瞻带兵阻截邓艾大军,

但因盲目自负,

未听从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

“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的建议,

最终至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

大战来临之前,诸葛瞻无比悲愤的说道:

“我诸葛瞻这一生,对外不能制衡姜维,

对内没能铲除黄皓

上阵杀敌却又技不如人未能得胜

我还有什么面目苟活于世。”

于是拾起刀剑带队冲入敌军阵营,

无奈大势已去,

看着尸横遍野的蜀军将士,

诸葛瞻对儿子诸葛尚说:

“我们父子二人受了国家如此多的恩惠,

最终却未能除奸佞匡社稷,

有何面目九泉之下再见先祖。”

说罢便协同儿子战死沙场

妻子刘氏听闻噩耗,望着满目疮痍

多年来虽然不多干预国事,但自嫁于夫君后,

便对其爱国之心忠君之情大为动容,

刘氏此时万念俱灰,想自己也是刘氏子孙

如今夫君儿子均战死沙场,岂有独活之理,

于是将屋内跟随多年的侍女亲信托付给军中将领后,拔出长剑,自刎而亡。

刘禅次女嫁给了关羽之孙虎贲中郎将关统。

因当年关羽在战场上杀死庞会父亲庞德,

虽关羽早已身死,但庞会却记恨在心。

于是趁大军攻入成都城内时,庞会带兵杀入关羽之孙关统的府邸,

此时并未看见关统,只见关统之妻在仆人的保护下正往大门奔去。

庞会想起当年的杀父之仇,

于是对着关统夫人说道:

“所谓父债子偿,今日我定要杀你关家满门,替父报仇。”

说罢举起大刀朝一脸惊恐的妇人坎了过去。

后更是直奔城中寻找关统踪影,

待见到混乱中正在寻找太子刘璿的关统时,

他长刀直入直取关统首级。

至此关羽之孙一家被灭。

刘禅三女嫁与蜀汉名臣费祎的儿子费恭,

但其英年早逝,遂后世无甚记载,大概率也是死于破城之战。

从刘禅的子女后来的境遇来看,

首先,除去病故和奋勇杀敌的三个儿子以及被女婿连累身死的女儿以外。

剩下的4个儿子,随着刘禅迁至洛阳后,

苟且偷生度过48年,生活还算平顺。

只是后来没有想到连俘虏自己的晋国也被灭了。

这才导致了4子最终于311年永嘉之乱被杀。

至于将领,重臣之后几乎被司马昭斩杀殆尽。

自古成王败寇,

历史只有胜败,所谓的投降派,

不过是将自己的头颅暂寄在敌人的手里罢了。

所谓的安乐公,不过是祖先的基业将士的鲜血子孙的性命换来的蝇营狗苟。

死亡究竟有多可怕,

可以让一个七尺男儿恬不知耻苟活于世

给的理由竟然是保全一干人等。

如若自身勤勉执政,亲贤臣远小人,

早年昌盛基业,又何至于沦为鱼肉。

最后身后血流成河,自己和四个儿子还能有安享晚年的勇气。

此胸襟此气魄也着实让人叹服。


参考文献:

《三国志》—刘禅

《三国演义》—诸葛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蜀汉   晋国   安乐   司马   之子   儿子   江山   大势已去   惨烈   诸葛   太子   结局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