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兵变之后,李世民已是太子,为什么逼着李渊两个月后就禅位

玄武门兵变之后,李世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但是他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

李世民发动兵变大逆不道,天下不稳,需要尽快称帝掌控全局

他为了储君之位,杀兄弑弟,软禁父亲,在那个儒家思想教育下,孝道大于天的时代,这就是大逆不道,为世道所不容的。

一旦他的行为传遍天下,那些忠义之士以及善良百姓都会集体对抗他,让他李世民所有的谋划都成为一场空。


到最终,就算李渊念着父子之情不杀他,但是最终也会因为舆论的压力,碍于律法,不得不杀他。

所以,李世民需要在这一切公之于众之前,掌控一切,才能应对接下来的风暴。

兵变过后,李渊在位时间越长,李世民越危险

可是,作为太子,显然没有掌控这一切的能力。归根结底,这天下的统治者是皇帝,是大义所在。哪怕皇帝就是个傀儡,那也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主。

唐初和汉末不同,李世民无法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末是人心尽失,没有人拥护。但是唐初不同,新朝开国,人心所向,多得是忠义之士心向皇帝。


而且李渊也不是傀儡,能成为开国皇帝的存在,威望深入民心,又怎么可能是傀儡呢?

这里或许就有人要问了:既然不是傀儡,那为什么李世民兵变的时候,李渊没有一点动静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关键的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是李世民手下最早的一批跟随者,是秦王府的老人,也是最早鼓动李世民造反的人之一。但是早期的侯君集能力平庸,只能算是有勇无谋。所以一直没有多么出色的表现,在玄武门兵变的地方也没有侯君集的身影出现。


可是李世民称帝后封赏功臣的时候,侯君集却是出乎意料的被封为一等功臣,而且还没有人不服,原因就在于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当中立了头功。

他虽然没有出现在玄武门之变的现场,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参与此次兵变。

在起事之前的前几天,李世民就悄悄的安排侯君集这个心腹带人进入皇宫控制了李渊,等到兵变彻底爆发的时候,李渊的调令根本无法发出,这才给了李世民机会。

要知道,虽然李世民南征北战功劳很大,但是李渊才是皇帝,作为开国皇帝又岂能是弱者?当时的南北衙禁军都是李渊的心腹嫡系部队,只是暂时性的被李世民派人控制,而李渊又无法发出命令的情况下,这些人才选择了按兵不动,给了李世民机会。


如果没有侯君集发挥作用,李世民仅靠手底下为数不多的亲信是根本翻不起浪花的,侯君集居功至伟。

但是尽管李世民如愿的当了储君,情况也是非常紧急的,哪怕他慢慢的架空了李渊,也没用,因为李渊作为开国皇帝的号召力还在那里,再加上李世民的行为属于大逆不道,一旦李渊把消息传出去,天下各地瞬间就会出现无数的勤王大军,那就是李世民的末日了。

千万不要认为李渊不会这么做,李渊不是朱元璋,对皇位看得很重,哪怕是亲儿子也不能染指。

当初之所以特设官职天策上将封赏李世民,的确是有嘉奖李世民功劳的因素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压制平衡李建成。


当时的李建成获得了朝堂上大多数世家的拥护支持,让李渊忌惮不已。为了平衡李建成势力,李渊扶持李世民,并且给了他当时只有储君才有的开府建衙的权力,就是为了让两兄弟相互内斗达到平衡,然后李渊自己左右局势,掌控天下。只是李渊没有料到,局势超出了他的掌控之外啊。可见李渊对皇位的重视。

面对强势的李世民步步紧逼,自己逐渐被架空,热衷于权力的李渊要是有机会,必然会夺权的,皇帝的名号正是人心所向,也是李渊的倚仗。

这对于李世民来说,时间拖得越久就越危险。只有他自己当了皇帝,才能釜底抽薪,彻底左右全局,断了李渊的念想才能一劳永逸。

李渊的提前禅位是形势使然,是众多文武保命的关键

就算李世民顾及父子之情不忍心下手也没用,因为他手底下的将领们会催着他动手,或者说帮他动手。毕竟他们也得为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考虑啊。


作为臣子,他们发动兵变,这是造反,是不忠,按照罪名是杀头灭九族的大罪。让热衷于皇位的李渊丢了皇帝的宝座,一旦有机会,这些臣子的下场可想而知;

再者说了,太子李建成和皇子李元吉是死在这些人的手里,或许李渊会念着父子情分饶了李世民,但是这些将领,却是实实在在的和李渊有杀子之仇的。一旦让李渊翻过身来重新掌控了权力,这些将领和他们的家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于公于私,不管是对于李世民,还是对于那些参与兵变的将领来说,李渊越早退位,对他们来说就越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兵变   忠义   人心所向   封赏   大逆不道   皇位   傀儡   将领   太子   皇帝   两个   天下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