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摄影师镜头下1980年的中国:那时人们跟现在完全不同

都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最具浪漫色彩的年代。

那个时候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没有智能化的科技环境,但人人都有精气神。

不过大部分人对新中国前30年的记忆都是黑白色的,若不是了解了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我恐怕也很难想象到,原来旧社会下彩色的中国是那么唯美。

巴贝是最早一批使用彩色胶卷记录中国的摄影师,自1973年以来,他先后访问中国20多次,拍下了一部名为《中国的颜色》的相册。

里面大概有300多张相片,涉及了中国的20多座城市,时间跨度长达46年。

巴贝说:“我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的成长,也保存了一代人珍贵的回忆”。

那个年代人们的贫富差距很小,大家都洋溢着淳朴的笑容,跟现在完全不同。

若跟随巴贝的镜头回到过去,或许我们都能从中看见儿时的身影......

巴贝出生在墨西哥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中,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与别人交流,还喜欢听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当时他就想,如果能把每个人的生活瞬间记录下来,那该是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每个镜头下都是一段故事,每段故事的背后又有一个鲜活的灵魂。

因此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摄影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毕业后,年仅25岁的巴贝早早地就成了马格南图片社的成员。

布鲁诺·巴贝经常跟着社团去往世界各地旅游、拍摄,作为艺术家和发现者他曾见证过无数次历史重大事件。

他的镜头足迹遍布五大洲,可他并不喜欢“战地摄影师”的标签,他只想用最简单的镜头,拍下最温暖的故事。

于是1973年9月,巴贝无意间开启了与中国的邂逅。

当时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来到中国参加访谈,而巴贝作为随行记者,第一次踏进了这片土地。

他用相机记录下两国元首会面的珍贵历史瞬间,直到多年以后,这个镜头仍然弥足珍贵。

“大部分摄影师都会以拍景色为主,拍人在那个年代里并不流行,可两国元首会面的镜头,又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我一直在反思,什么才是真正该拍的东西”。

访谈结束后,巴贝延长了签证停留的期限,他想趁此机会深入中国,再多拍一拍属于中国的色彩,也好试图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

可谁知,当他把镜头转向中国的大街小巷时,他瞬间明白了这么多年来,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翻译的引导下,他先后去了南京、大同、苏州、无锡,还有上海等地方,一边赏景、一边拍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国内摄影师还是国外摄影师,能用彩色胶卷拍摄中国百姓生活的人少之又少,不过巴贝就是一个例外。

他在北京拍到了清晨打太极的大爷和大妈,他们都穿着工人穿的深蓝色工服、或者是军人的卡其色军装,亦或是老百姓穿的无性别区分的灰色中山装。

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穿着还是比较保守的,这也是巴贝镜头下最常见到的服装颜色。

除此之外,他还拍下了骑着二八大杠穿过天安门广场的普通市民。

一个自行车上坐着一家三口,小孩子就坐在前面的“梁”上,一架小小的自行车好像载满了生活的希望。

巴贝看着眼前的景象,纷纷按下了快门键。他的照片被刊登在了欧洲、美国等各地的媒体上,给无数想了解中国的人打开了一扇窗。

“中国有着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我只不过才拍下了小小的一角,若是能见证它的成长,想必也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那之后,“拍摄中国”便彻底成为了巴贝一生的羁绊。

巴贝第二次来中国,是在1980年时,他去了北京、上海、桂林和成都,那个时候的中国生机勃勃,改革开放的春风迎面扑来,一切都是崭新的模样。

“人们都在努力投入国家建设之中,时隔7年我故地重游,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从那之后,巴贝又多次前往中国不同的地区,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来到中国20多次了。

时光淌过一张张照片,一个愈发美丽、自信的中国也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巴贝曾经在三峡拍过一张照片,叫做《长江边的纤夫》。

长江自古就有“三峡滩连滩,十船九打烂”之说,而长江边的纤夫更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他们在三峡两岸是主要的动力来源,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若船只适逢顺风,则立杆扬帆,轻摇船橹就可借势而行,可如果风力不足,就需要拉纤的纤夫前来帮助了。所以“纤夫”也是个非常危险的工作,听说以前江边还冲走了不少人。

下面这张照片,叫做《去找赤脚医生看病》,赤脚医生就是指在农村里,能治疗小伤小病并作一些公共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

不知在你的记忆里,你的老家是否也有这样的赤脚医生?

对于80年代的农村人来说,赤脚医生的存在为农村人的健康提供了第一道防线,直到现在为止,依然有很多地区的老年人会叫乡村医生为——“赤脚医生”。

这张照片,是一个母亲在地里哄孩子入睡,这一幕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曾屡屡上演。

80年代的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劳动试图改变命运。

“南下打工潮”的发生也好,还是“妇女解放运动”也罢,人人都在为生活和自己的未来奋斗着。

当被问及中国最大的变化在哪里时,巴贝翻开相册说道: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国百姓服装上的变化,他们从千篇一律的深蓝色、深灰色,变成了绚丽多彩的颜色”。

服装的变化体现出了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富,用巴贝的话来说就是:

“这是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信”!

那个时候,巷子头上的小卖部里一瓶汽水才卖3毛钱,收音机也逐渐流行开来。当时年轻人的标配就是喝着汽水,扛着一台收音机,往那一站就自信满满。

那个时代的夫妻大概都是相亲认识的,结婚时要准备三大件,分别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或者准备“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

无论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大家都会提前准备好。

整个社会的起点都差不多,贫富差距也没这么大,谁都不会看不起谁,大家都是一样的。

后来,巴贝单独去拍了上海,上海一直都是他最喜欢的城市,在他的作品集里,记录了不同时期下的黄浦江畔。

1973年,黄浦江畔的一侧是成片的稻田,20年后巴贝重游,照片里的同一位置早已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2010年再度来访,正在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上海让巴贝觉得“现代又时尚”。2012年时,上海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大都市了。

“一张照片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它能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变化,可这只是中国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罢了”。

每一次来到中国,巴贝总会抓紧机会多去几座城市,他对中国的交通变化也感触颇深。

“以前去成都,要先到达重庆,现在机场便捷、高铁也四通八达,去哪都很方便。包括现在都是无人售票的高科技时代了,以前刚到中国时,公交车上还有卖票、找零的人员”。

其实只要翻看巴贝的照片集,你会发现“人”才是他的重点拍摄对象,他总能让人物和环境共同组成构图精妙、色彩和谐的画面。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巴贝拍下的照片总能串联起不同时代的故事和记忆的原因。

“我之所以下定决心拍摄中国的色彩,还有一个不可忽视性的因素,那是种来自磁场下的巧妙和缘分”。

1973年,巴贝在上海随蓬皮杜总统出访时,在虹桥机场欢送队里捕捉到了一个瞬间:

一个小女孩在雨中挥舞着红领巾、绽放着美丽的笑容,随着人群一起欢呼着、庆祝着蓬皮杜总统的到来。

巴贝拿出摄像机,拍下了这为之动容的一幕。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旧闻周刊》对巴贝的报道里就使用了这张配图,照片中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

她认出了给她拍照的巴贝,并通过相关人员与巴贝取得了联系。2016年时,两人在巴黎再度重逢,巴贝还亲手把照片送给了她。

“多么有趣,几十年前镜头下的路人,却在几十年后与我成了朋友”。

女孩的出现让巴贝想起了当年的欢送队伍,那种来自中国人民的热情和朴实,无时无刻都在点燃着巴贝对中国的喜爱。

除了拍摄照片外,他还通过展览和授课的方式为中法两国摄影爱好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2019年7月,巴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摄影展,展览会上展出了巴贝于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在中国拍摄的49件彩色照片,给无数中国百姓带来了浓浓的“回忆杀”。

巴贝说:“照片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而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

巴贝镜头下的中国一直在进步,那是种来自颜色上和环境上的总体变化,相比起旧社会下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或许很少再出现二八大杠和收音机了,但是更加耀眼的科技一直都在更新迭代、与时代共存。

而对于巴贝来说,记录中国的46年来,不光目睹了一个国家的变化,还亲眼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很庆幸当时选择了拍人,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通过拍人来体现整个中国”,巴贝说。

那么对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回忆,你又能想起多少呢?

(来源:大河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布鲁诺   摄影师   中国   镜头   赤脚医生   纤夫   法国   上海   收音机   照片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