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领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归属:改革束缚经济的体制机制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制度的历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往往也是制度性的问题。

自一九七八年以来我国在制度革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进入深水区的改革依旧在制度革新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上举步维艰,特别涉及是我国供给体系上存在制度性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是要素成本过高,加剧了企业的负担。由于存在体制机制壁垒的存在,我国经济领域中的各种核心市场要素难以公平高效地流动,降低了全要素生产效率。

二是在更深更广的全面开放体系下,体制机制上的滞后成为全面开放体系建构的中重要阻碍。

为破除供给体系上制度性障碍,新的经济改革是唯一审慎和可行的选择。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表现上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实质上制度层面的供给问题。制度性供给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承担了高昂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破除制度性的障碍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治理和改革最为关键的目标所在,这也是我国供给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服务与产品的基本要求,也是应对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矛盾转变的重要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标就在于破除制度性障碍,通过制度革新构建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制度与市场环境。

经济结构性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初的起点,即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供给与需求失衡的问题,核心目标是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是为了破除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供给障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经由初级阶段的温饱需求转向更好层次的安全、健康、卫生心理等等需求阶段上。现有的供给体系依旧停留在数量优先而非质量优先的理念上,加之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并存的结构问题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和任务的完成需要机制体制层面上的转变。从改革的角度来看,供给结构上的问题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制度革新上的努力,必须构建起能够解决供给无效、产能过剩、库存不足等问题的制度体系。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供给失效的问题。

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工具、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改革实践与制度的有效供给息息相关,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着力推动以放管服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主体所承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结合现实的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来审视,我国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之路依旧困难重重,还在在巨大的降幅空间。

现有的经济治理相关的制度已经严重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受到现有制度的制约和束缚。

特别是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政府作为治理主体的本身改革,其制度供给能力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着力点便在于优化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机构及其相关经济治理行为,推动经济治理政策变迁,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性供给障碍,为市场主体塑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改革层面上的最终目标是要改革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政府与市场二者关系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制度根基,由此推动经济的结构性优化,促进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安排,着力于制度的有效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聚焦于政府机构改革、治理行为规范等方面,推动要素市场的自由化和公平化,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一种具体的改革思路和举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领域和必然要求,二者以优化政府与市场二者关系为基本追求,破除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体制机制壁垒,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的有效的、科学的、民主的制度供给。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但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和市场治理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导致政府与市场之间在经济治理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依旧存在着相互冲突和难以融合的问题,与辩证统一的关系状态相去甚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关键领域的一场改革,自二〇一五年至今已达五年之久,因此有必要对改革的实际进展进行一个整体评估,以期确定改革的主要障碍。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线索。

为了进一步认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建设上的作用和功能,本章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翔实的资料分析,建构理论模型,评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成效,寻找影响改革的核心要素。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作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具影响力和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清晰的科学操作流程,兼顾科学性与学术研究的规范,并且在数据与资料的收集和筛选、核心概念的确定、社会问题的关系分析以及相关理论建构等层面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操作流程,目前在国内的公共管理研究中,扎根理论的使用不多,尚未得到相应的关注。

面对大量复杂而又粗糙的资料数据,扎根理论本身要求程序化的操作步骤(资料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编码、结果检验、概念确定、关系分析、理论建构、文字成稿等),依靠经验概括与逻辑归纳,在现实数据上探究问题的核心概念、基本关系以及理论建构,能够有效弥补公共管理在质性研究上的方法缺陷,有利于进一步地规范公共管理研究。


扎根理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中的适应性

扎根理论适用于抽象问题和相关的社会过程研究,既可以应用到大规模的样本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小样本的研究。研究方法的选择必须与研究问题及其目标相配合。

当研究方法符合研究问题的特征及其属性而且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研究目的时候,该方法在研究中才具有适用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众多方法当中,本文选择扎根理论这一规范的质性研究方法论,主要依据基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研究问题和现有的文献综述等方面。

在文献回顾中,对于基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实证研究极度责乏,而且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问题难以在理论上给予充分解释。

本文对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讨论,无法在理论上找到完善的解释框架,也难以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的量化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一整套系统且科学的材料分析逻辑与路径,其中的文本分析法是该研究方法进行材料处理的核心工具,通过多层编码,对原始材料和数据进行概念化编码,总结和归纳材料中的主要范畴,进行理论归纳。

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扎根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当中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国内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同时也出现基于扎根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

具体到制度性交易成本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当中,也有扎根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比如程波辉和奇飞云发表在《学术研究》(CSSCI)学术杂志上的文章便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出相关的理论模型。

还有周雪峰的博士论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实证研究》运用扎根理论评估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现实改革成果,并建构了基本模型。

本部分是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框架下进行的,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成效和主要问题研究进行模型和框架建构,寻找影响改革的核心要素,总结阻碍改革的主要障碍。

基于上述讨论,只要不背离扎根理论研究的核心原则以及方法要求,扎根理论可以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研究主题当中,全面或者局部性应用扎根理论方法的相关研究都是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而且是被允许的,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研究,属于扎根理论的社会过程范畴。

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本文使用的经典扎根理论的研究步骤及其原则,并未脱离和违背扎根理论研究的核心原则以及方法要求。

基于此,本文依据规范的质性研究方法,去寻找基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新概念及其核心要素,建构研究问题的普适性框架。考虑到研究篇幅的问题,量化的实证研究工作将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制度   落到实处   结构性   理论研究   性交易   成本   领域   理论   结构   我国   方法   政府   经济   易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