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熔断机制”,能熔断教育焦虑吗?- 特评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近日,常州一小学发出通知,宣布本学期将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间,启用“九点熔断机制”,即超过晚上9点,采取无条件停止作业的措施,未完成作业的第二天也不用补做,旨在保障学生充足的睡眠。此举一出,引发广大家长的关注和争议。


虽然“作业熔断”是个新词,但针对的其实是个老问题,即学生的睡眠问题。众所周知,中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对促进大脑发育、视力保护和提高学习效率都至关重要。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为9小时,高中生为8小时。


但现实很残酷,很多中小学生的睡眠并不达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2021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问卷显示,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


睡眠问题的背后,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学业和升学压力;对于学校和地方而言,是升学率和教育政绩的压力。双重压力叠加,谁都不敢怠慢,不管多么晚都必须做完作业,便成为一场“共谋”。有媒体评论称,“今天的孩子要‘睡饱’,就像当年要‘吃饱’一样难。”


作业“熔断机制”,就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解决中小学生睡眠问题。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专门强调,“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也对学生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学生就寝时间提出明确要求,到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可以说,作业“熔断机制”有很明确的政策依据,是用形象说法对常识的一种重申。


不少家长认为,作业“熔断机制”很人性化,让学生有更充足的睡眠时间。但也有一些家长坦言,作业“熔断机制”治标不治本,学习好的孩子写作业根本要不了9点,磨蹭拖沓的孩子一看到9点就不用写作业了,正好符合他们的心意,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并非杞人忧天。学校怎样进行作业科学管理,老师如何掌握学生学习真实状况,家长怎么缓解焦虑克制自身“鸡娃”冲动,都关系到作业“熔断机制”的执行与效果。更重要的是,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日不改,作业也许可以“睡眠的名义”熔断,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恐怕很难熔断。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让孩子睡个好觉很重要,道理大家也都知道。作业“熔断机制”的初衷很好,但真正落实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作业   焦虑   机制   教育部   中小学生   充足   睡眠   负担   家长   压力   小时   孩子   时间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