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最惨的作家:幼年丧母,包办婚姻,孕期被抛弃,最终病死他乡


很少有男人会因为女人的离弃而深受伤害,甚至跌落深渊。而女人却往往因为遇人不淑而遭受极大的伤害和一生的艰苦。

萧红便是这样,一身才华的她其实不需要男人就可以过得很坦荡逍遥,但她渴求爱情,也不断寻求爱情,在爱情面前从来也不设防,又每每和盘托出。


萧红


1934年,23岁的萧红通过鲁迅先生及各路前辈的引荐加上自身的才华,顺利出版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生死场》,在文坛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萧红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萧军的不断鼓励和引导,随后两年二萧便在上海逐渐安定下来,文学创作也比较顺利。但和萧军的感情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问题。这给经历第二段感情的萧红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为了解脱,缓解矛盾,最终两人决定暂时分开来弥补裂痕。


1936年7月萧红独自一人远赴日本。在日本旅居的半年时间里,他们依然有书信往来,往往是萧红两三封换回萧军的一封。


这些书信收录在《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一书中,然而不足的是,这本书信集只收录了萧红单方面的书信,萧军的往来书信却是一封也没有。所以能看到的都是萧红三番五次叮嘱萧军要吃什么,枕什么盖什么对身体要紧。也有小心翼翼地试探,萧军也多次希望萧红能回国,但萧红自己极有主见,即使先前在日本的朋友也早先回了国,留萧红独守。依然报了学校坚持学习日语,努力适应孤独的异乡生活,笔耕不辍。


在日本的几个月后,生活大致安定下来,萧红在写给萧军的信中写到: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

[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于平常人而言,这样稀松平常的安定日子唾手可得还嫌寡淡。然而对于短暂一生都在漂泊的萧红来说,这确实可算是成年后的黄金时代,生活安定,创作精力旺盛,灵感不断,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距离使得她和萧军的感情也趋于稳定,独在异乡生活虽是寂寞孤独的,但在心里是舒畅安定的。


对于一个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女人来说,这样的黄金时代,多少是有些凄凉的。



萧红一生中真正丰盛的黄金时代是在童年,在祖父的后园里。那是她一生中最纯粹自由的快乐时光。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后园里的一切连萧红一起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没有人干涉她们,她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


萧红


生于端午节的萧红被父母视为不吉,由此对萧红十分冷淡,恶语相向。是祖父填补了萧红童年所有缺失的爱,也是一生中最疼爱萧红的男人。童年的所有快乐都来自祖父。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

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

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在5岁的萧红身上,祖父有用不完的耐心和慈爱。祖父的一句玩笑都能逗得萧红快乐半天,祖父给了一个孩子能感知到的所有快乐。


1919年,萧红八岁,母亲病逝,三个月后,父亲再娶。


1929年,最疼爱萧红的祖父去世了,四天后就是萧红18岁的生日。祖父的离开给萧红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 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

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铁丝绞住了。]


1930年,因抵抗父亲包办婚姻,萧红最终离家出走,一生的漂泊流离就这样开始了。


那是哈尔滨寒冷的冬日街头,弟弟劝她回家去,萧红告诉弟弟: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

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没有祖父的家对萧红来说是没有温度的,也不需要再回去。


迫于生计的萧红最终还是投靠了未婚夫汪恩甲,但怀孕之后两人想尽快成婚却遭到汪家反对,汪恩甲也音信全无,萧红被独自遗弃在租住的宾馆里无人问津,此时围绕着萧红的只有饥饿无助,不间断的欠费单和无尽的悲凉。



就在这个时候萧军出现了,但毫不例外的,雪中送炭的萧军也只是匆匆过客。


萧红和萧军


父爱缺失的萧红短暂一生都在不断寻求爱,又不断被抛弃。


和萧军不了了之后,端木蕻良来到萧红身边,并愿意照顾身体虚弱的萧红,他们最终走进了婚姻生活,然而战乱临头端木却弃萧红于不顾,拿了唯一一张船票逃走了。对于这样的遗弃萧红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走了便是走了,并无所谓。人生中每一个艰难的时刻她都是一个人承受着,这次也不列外,她独自一人挺着大肚子(那时候怀着萧军的孩子)拖着行李跌跌撞撞的逃到了香港。


在香港的生活依然是孤苦寂寞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萧红完成了的一生中重要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孤苦凄凉贯穿了萧红一生,也奠定了《呼兰河传》的基调。

书中大量记述了呼兰河贫苦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他们面对命运的悲苦时,逆来顺受,坦然待之的生活态度。命运不管如何残忍,却很少看到萧红有为此挣扎过的痕迹。


写《呼兰河传》时萧红只有25岁,25岁的萧红是这样写生老病死的: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关于祖父的回忆是《呼兰河传》里唯一色彩明亮的部分: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地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

“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一本《呼兰河传》回忆完了整个快乐的童年,也陪伴萧红走完了最后的凄苦人生。



在香港的最后日子里萧红还写出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


1942年1月12日香港陷落,也是在这时候萧红病情加重,在香港跑马地医院因为庸医误诊,致使病情恶化,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但最终病情并没有好转,生命的最后,萧红在纸上写下:


[我将与蓝天碧水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带着满心的不甘和寂寞,萧红悲苦流离的一生落下帷幕。


有人一生浑浑噩噩活不明白,而萧红三十岁就已经过完自己短促的一生。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黄金时代   孕期   幼年   祖父   书信   黄瓜   他乡   病情   不甘   安定   童年   父亲   作家   命运   婚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