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的融合形成与贡献考究

中国历史发展到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时代,国内有些古民族也逐渐度过了它的蒙昧、混乱和不定型、不统一的阶段,并被载入史册,因而从此以后,国内民族关系就更加复杂化了。但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较复杂的还是在北方、西北与中原地区。

首先崛起于北方的是匈奴族。它的兴起可能略晚于华夏族。在夏时为其近邻,交往密切。殷、周时为其劲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战国和秦汉之际,一跃而为不可一世的奴隶制强国。

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势力直抵秦、赵、燕三国边境,使其不得安宁,如赵国就“不得田畜"。迫使三国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以御之。

公元前228年,秦国进行灭燕的统一战争,负隅顽抗的燕太子丹企图借用匈奴之力,阻挡秦的统一,只是由于秦军进展神速,致使太子丹的阴谋未能得逞。由此可见当时匈奴势力的强大。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继续发展势力和巩固统一,下大力气北御匈奴。统一后的第六年,秦始皇就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并北渡黄河控制了阴山、河套以北的广大地域,使匈奴单于廷从头曼城北却七百里。

秦始皇死后,赵高擅政,中原动荡,秦王朝土崩瓦解,匈奴奴隶主贵族旋即南下收复河南地。

公元前206年汉政权初步确立,在此三年前匈奴冒顿杀其父而自立为单于。在他的统领下,匈奴与汉王朝相对抗,并不断地以武力相威胁。

冒顿单于为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下设王、侯、大将、大当户等高级官职,这些达官贵职,均为世袭。他们驱使本部人马,对外进行掠夺。把劫掠来的人口当做奴隶,叫做"费",作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冒顿在阴山设有"治作弓矢"的军工场。其社会实行畜牧与军事相结合,广大牧民平时逐水草而游牧,战时便跃马弯弓,投入征战。

匈奴族从公元前3世纪步入奴隶制社会以后,以其强悍的骑兵东破东胡,西灭大月氏,南并林胡、楼烦,北却丁零。控制的地域南起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抵葱岭。

为了便于他们的统治,保护其财富,单于将其王廷迁往漠北,直辖匈奴中部,分左贤王廷管辖东部,右贤王廷管辖西部,这样就形似一个巨大的弯弓,弦上三支利箭,直接对准中原汉族王朝。

公元前200年汉帝刘邦领兵出击,在平城反被打败,被围七天。历史上叫做“白登之围”。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在这种形势下,汉武帝为了解除匆奴奴隶主贵族的威胁保障汉廷和边区人民的安全,毅然决定用武力反击匈奴。先后三次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击败匈奴。迫使单于和左贤王北走,右地浑邪王率众四万余人归汉。

从此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幕(漠)南无王廷”的局面。这是继战国、秦之后对匈奴的第三次较大的打击,把东北地区长期被匈奴贵族奴役的东胡、乌桓等族解脱出来,使其配合汉廷对匈奴作战,切断了单于的"左臂",拔除一支利箭。

在西北,汉武帝从俘虏口中了解到大月氏、大宛和乌孙等族都与匈奴贵族有冤仇,便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它们来夹击匈奴。

虽然大月氏、大宛不曾东来策应,但经过汉在西域的努力,打通了河西走廊。西汉王朝又仿秦始皇置边之制,在河西走廊酒泉、武威、张掖、敦煌等地,置郡移民和驻军屯田。将长城的西端从临洮延伸到玉门和新疆的罗布泊地区,斩断了单于的“右臂”,拔除了另一支利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孤立了匈奴,解除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汉政权的威胁。经过汉武帝的打击之后,匈奴奴隶制政权开始衰弱。

公元前73年,匈奴向西北进攻乌孙。乌孙联络汉廷,共同夹击匈奴,匈奴惨败,死伤不可胜数,人口和牧畜大批被俘。随之,被它奴役的各族群起反叛。

呼韩邪设廷于漠南,与漠北郅支单于抗衡,并不断摩擦。汉廷派军队支持和保护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在势穷力单的情况下,率众向西北转移。公元前36年,行至伊犁河流域,被汉西域副校尉陈汤所灭。

呼韩邪单于得以北归单于廷,成为匈奴的大单于。临行前他与汉家天子订立了一个“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的友好盟约,这是两族人民长期以来共同愿望的反映。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进入长安,赞谒汉天子,冀求汉家公主为妻。汉元帝答应他的请求,下嫁宫女王嫱与他为妻,这在历史上就叫“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不再是西汉初期汉家天子的软弱求和,而是为了巩固和加强两族的和平友好关系。

事实上从汉宣帝起,中经元、成、哀、平,一直到王莽夺位之前,两族的关系一直是和平友好的。

王莽代汉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推行妄自尊大的错误政策,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破裂。匈奴奴隶主贵族中一些有野心的人,又乘机南下使“北边无复宁岁”。

东汉王朝新建,为了恢复西汉时期统一的封建集权统治,尚“未遑外事”。恰值此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又起,地处漠南的呼韩邪之孙日逐比王,因不得立为单于而“怀愤恨”,便于公元48年走上其祖父的道路,率众侍汉,并表示“愿永为蕃蔽”。

东汉政府欣然接受他的请求,册封他为匈奴族的最高统治者,立单于廷于漠南(今内蒙古准噶尔旗)。次年他派使者至东汉京都洛阳,愿每年遣侍子"奉奏",请求汉廷派军队监护。汉廷派军驻守河西郡,同时将他的部众安置于塞内,与汉族等各族人民杂居,过着和平的农牧生活。

日逐比王的侍汉,匈奴族的第二次大分裂,是匈奴族融合于汉族的决定性的一步。它不仅是这个存在数百年的奴隶制国家政权灭亡的开始,而且是匈奴族消亡于历史的开端。游牧于塞外的北匈奴单于深感势孤力单,也派使者要求与汉亲善,东汉王廷考虑到与南匈奴单于廷的关系而未敢接受。但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并未中断。

公元140年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内讧。东汉政府采取不干涉的政策,将其郡治南移。匈奴族的诸部大人率其部众纷纷摆脱单于的统治,也步步南下。许多匈奴族人南迁到代北和晋西南的汾河流域,进一步与汉族等族人民杂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东汉王朝覆灭,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族的某些上层人物,如刘渊、刘曜等,又乘西晋的混乱,利用民族矛盾起兵反晋。刘渊于公元304 年,在山西左国城建立割据政权。

这虽然是出于“怀人望”的考虑,但也证明匈奴族到此时其民族特征所剩无几了。这个“汉”政权在山西境内曾称雄一时,甚至灭掉了西晋。后来又为该族的另一个首领刘曜所取代,国号改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29年,前赵又被匈奴别部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所灭。

从此以后,虽然在西北某些地区还见到匈奴族别部的活动,甚至在北魏末年,还有匈奴族人领导的人民起义。但除此以外,在历史上再也见不到他们活动的踪迹了。

纵观匈奴族全部历史发展过程,它曾长期统领我国大漠南北,其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葱岭以东,直到辽河中上游广大地区内的各民族和部族。同时不断南下寇掠黄河中、下游汉族政权的边境,并严重威胁其存在。

但也就在这种长期的各种形式的接触中,相互了解,互通有无,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科技的交流,从而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匈奴族人民千余年间活跃在祖国的大漠南北,世世代代从事畜牧业,对发展畜牧业、开拓祖国的边疆、创立和发展草原文化以及建立多民族国家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肃慎、东胡以及臣属于他们的乌桓和鲜卑,都居住在今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东北部地区,长期过着畜牧与狩猎生活。这些民族在我国古代史上颇有影响。

肃慎族在西周时与其关系密切,周武王灭商后,慑于武王的声威,派使臣献楷矢、磬石等方物。后来到汉代改称挹娄,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称为鞋鞠,并和后来的女真、满族一脉相承。

东胡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由于它正处于文明的十字路口,不断地吸取中原和匈奴等族的文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在开拓我国东北的疆土,发展祖国的畜牧业和其他文明等方面,都有不朽的业绩。

乌桓族,亦称乌丸。寓居于乌桓山,因此而得名。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初期受东胡族奴役。匈奴冒顿大破东胡之后,该族又成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种族奴隶。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后,他们才得以从匈奴贵族统治下解脱出来。

汉武帝为了彻底地抗击匈奴,在打败了左贤王之后,采用燕国防抚东胡族的办法,将乌桓族安置在边塞上居住,并建“护乌桓校尉”,代表汉廷监护乌桓诸部。又责令其不得与匈奴交通,要为汉侦察匈奴贵族的动静,各部大人每年还得来汉都朝觐汉天子。

汉武帝的这些镇抚措施,客观上使乌桓族与汉族等各族人民交往密切,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内部也开始了阶级分化,诸部大人逐渐转化为奴隶主贵族。

这些新贵倚仗自己的权势,利用人民的力量与匈奴和汉族政权不断发生摩擦。这自然为匈奴奴隶主统治者所不容,也不为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汉王廷所允许。

因而在匈奴统治者的打击之后,汉朝统治者也举兵攻击,处于两面夹击下的乌桓族,汉来时侍汉,匈奴来时侍匈奴,左右为难,吃尽了苦头,因而也扼杀了他们的发展。

王莽篡汉,改变了西汉中、后期的民族政策,乌桓开始依仗新朝势力而反匈奴,遭到匈奴贵族的残暴屠杀。

王莽政策的错误,又把乌桓推到匈奴一边。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朝,而且"连年为寇",一直到东汉初期。

东汉初年,恰值匈奴统治集团内讧而分裂,乌桓族配合诸族乘机抗击匈奴,将北匈奴赶出塞外数千里,致使大漠之北,一时"地空"。

乌桓族这次用自己的力量重新挣脱了匈奴贵族的铁锌。东汉统治者恐其势力强大而为患,效西汉统治者之策,乘其与匈奴新斗之机,派马援率兵出击,结果大败而回。

汉廷从失败中清醒过来,吸取西汉中、后期和王莽在处理与民族政权关系上的经验教训,改弦易辙,采取以经济援助为主的绥靖政策,促进两族的和好。

随着东汉政府政策的改变,汉朝不但融洽和改善了与居住在塞外五郡的乌桓族的关系,而且连仍居祖籍的乌桓族也为之震动,在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纷纷南下,有的投入鲜卑族,有的归附于边塞的同族。

随着东汉王朝的腐朽,朝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以所谓"愿留宿卫"为名,征调大批乌桓族的丁壮为他们卖命。汉人军阀也征调他们作为自己割据的资本。

据史书所载,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以后,世居西北的羌族等响应,东汉政府征调乌桓骑兵前往镇压。结果,不但遭到拒绝,而且还在蓟辽一带引起起义。

他们的起义既是对全国各地起义军的支持,也是直接对东汉王朝腐朽统治的打击。

他们的起义是当时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者腐朽统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腐朽的东汉王朝在各族人民的打击下,对全国失去了控制,各地军阀公开树旗割据。幽、燕等地的乌桓人,在辽西大人丘力居的从子踢顿的率领下,也在公元190年树旗割据。

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轻骑出征辽西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今辽宁朝阳),斩杀蹋顿以下多人,降众二十余万,扑灭了这个民族割据政权。曹操班师路过易水,代郡和上郡的乌桓诸部慑于他的声威而前来归附。曹操将其众安置内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其丁壮善战者编为骑兵,随之转战各地。

随着时间流失,这些乌桓族人,包括善战的骑士在内都逐渐融合于汉族等之内。少数留居塞外的也为鲜卑等族所同化。

从此以后,这个开拓松辽平原,反抗民族压迫,主张各族和好的乌桓族再不见于史传。

汉武帝破匈奴左贤王、迁乌桓人于塞外五郡之后,鲜卑族人乘虚南移,尽占乌桓旧地,但仍臣属于匈奴奴隶主贵族。新朝至东汉初他们迫于匈奴的压力经常南下寇边。为了摆脱匈奴贵族的压榨,不少鲜卑族人也同乌桓人一样南下附汉。

公元48年匈奴因势衰而分裂为南北两部后,再也无力阻挡鲜卑族人民对汉族封建文化的仰慕和对汉王朝的归附。于是鲜卑各部大人纷纷“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在汉廷的支持下,他们调转矛头对准北匈奴统治者,并因作战有功而得到汉廷的"赏赐",甚至连流散到西北敦煌、酒泉一带的一些鲜卑族大人们,也因有功而前往汉辽东太守处领赏。所以,在东汉明、章二帝统治时期,出现了鲜卑诸部附汉的高潮,鲜卑族替东汉守边保塞,两族关系也十分友好和洽。

北匈奴单于失去鲜卑族众,对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不仅丧失了掠夺奴役的对象,而且多了一个敌人,自然十分恼怒。

公元85年,北匈奴发动对鲜卑的进攻,结果大败。两年后鲜卑族主动攻击匈奴,并配合乌桓、乌孙和丁零等族,将北匈奴逐出漠北,匈奴族生活数百年的漠北大地尽为鲜卑族诸部所有。

留下的少数匈奴族人民,除了一部分南下外,其余都逐渐融合、同化于鲜卑和其他民族之中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阶级分化愈来愈剧烈,各部大人很快就成了权力极大的贵族,从而也就代替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地位,袭其衣钵,频频袭击散居大漠东北的乌桓、丁零和西域诸族,还时而南向寇掠东汉王朝的边境。

鲜卑族当时产生了许多较有作为的首领,其中一个名叫檀石槐。他“勇健有智略”,年轻能干,顺应了该族社会发展的趋势,被诸部大人拥为首领。

处于腐朽阶段的东汉王廷,对鲜卑族的强大和侵扰,甚为惊恐。先是和亲,后又派兵出击,结果于公元177年大败而回。

但是,以檀石槐为最高首领的这个军事部落联盟的国家,其内部组织不健全,民族、部族众多。它以各部的大人为首领。

随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掠夺的成败,檀石槐也莫能相一。所以,檀石槐一死,这个国家就分崩离析,偌大的地区又开始分裂成众多的大小不一的部族政权。这些分散的政权,随着历史的发展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单于   汉族   乌桓   王朝   奴隶主   鲜卑   匈奴   东汉   考究   中国古代   政权   贵族   贡献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