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三朝元老是谁?你知道吗?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张廷玉就是这三朝元老,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大臣,太庙是皇帝的家庙,祭祀皇帝祖先的地方,


只有大功的亲王等才有资格配享,张廷玉配享太庙其实是一种承认,承认张廷玉对清朝的贡献。


张廷玉历仕康,雍,乾三朝,为官五十年,只有把他近五十年的作为统合起来,才能做出全面评价,这里仅仅就雍正朝来谈。


自雍正即位到其去世的十三年间,张廷玉参与了雍正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重大决策,雍正十一年,


张廷玉破例把他上奏的刑部事宜二条收入他亲手修订的年谱中,后面特别写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


张廷玉侍奉皇上左右十一年了,内直趋承,沒有一天不蒙皇上召对,每有一得之见,或者口奏,或者写折子,宣播于外,


从来未把片稿只字留在家里,只有此次奏折,皇上命发九卿议奏,我张廷玉即便把稿子焚烧,外面也会清楚这件事是我建议的,因附载于此。


这段话虽然很委婉,但也说清楚了他每天随侍皇帝身边,参与机务,随时都跟皇帝交流,但除非公之于众,这些事情是不能记载于私册的,


雍正十一年,雍正特别给张廷玉放假,让他回家乡桐城,雍正说:


“朕即位十一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唯卿一人,义固君臣,情同契友”


雍正信任乃至宠信的大臣不少,但把君臣二人关系说成是“契友”实属罕见,这也可以看出张廷玉在朝中的分量,


雍正五年五月,张廷玉患病,雍正急派御医前往诊视,并多次派身边的内侍问寝食状,有一天,雍正对身边的人说:


“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吗?”身边的人感到惊讶,雍正解释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难道不是朕的臂痛吗?”后来张廷玉病愈,雍正还向他讲述了这件事。


张廷玉有特殊的天赋,就是能把皇帝只言片语式的谈话,立即整理成精美绝伦的谕旨,既不失原意,又不遗漏丝毫,


张廷玉的精敏,既得之于天赋,更与其勤勉密不可分,张廷玉认大学士之重,在雍正一朝身兼数十繁要之职,且几乎每天不离皇帝左右,甚至经常陪雍正用膳,


但他凡事都能处理的有条不紊,甚至十几年连个处分都沒有,不勤勉是无法做到的,


张廷玉勤勉国事,确实达到了国而忘家的程度,他说几十年来,事务殷繁,即便正常的眠食二事,都无法保证,哪有时间过问家务,


古人说“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不是有意忘之,而是无暇顾及,况且,职位赿高,责任赿大,即便沒有私心,也难免出差错,如果再有个人的私欲掺杂其间,就是有心之过,想要不犯错误都不可能。


对张廷玉的勤勉,雍正特别体恤,关怀,赏赐也不吝其多,雍正元年五月,张廷玉家中着了一场大火,几乎所有物品都被烧尽,


次日张廷玉上朝时,雍正特别慰问,赐白银一千两,又令内务府查官房一所赐给张廷玉,雍正三年,雍正开始在圆明园听政,张廷玉以尚书署大学士事,日侍左右,


雍正把圆明园东不到一里处的一座贵戚宅子赐给张廷玉,这所宅子奇石如林,亭台楼榭,无不备美,只是这处园林还沒有名字,


张廷玉回想起康熙五十二年随康熙出巡塞外,康熙赐他御书“澄怀”二字,敬以二字名园,以示子孙不忘,


雍正五年底,怡亲王传旨,赐给张廷玉典铺一所,本银三万五千两,张廷玉一再恳辞,雍正当面对他说,:


“你父亲一生廉洁,沒有任何积蓄给你们,你现在为国家做事,身兼数职,夙夜在公,朕常常忧虑你不能按时眠食,你哪里还有闲暇过问家中日用衣食之事?朕把国家之物赐给你,就是使你用度从容,尽心公事,奖赏有功劳的人,这也是国家应该做的事,你要体会朕的用意,不要再推辞”


雍正七年,又因张廷玉旧居狹窄,雍正特在西安门外赐宅一所,同时赐白银一千两,作为迁居之费,


张廷玉受父亲影响,特别喜欢饮茶,对茶道也颇讲究,好友,僚属,门生知道他从不收礼,就以一包清茶聊表心意,而雍正所赐茶最为佳品,雍正经常一个月赐几次茶给张廷玉,而且都是地方给朝廷的贡茶,种类也很多,


雍正在位十三年中,有两个特殊时期,雍正即位初,不合作者有之,拆台者有之,观望者之,尤其是一系列的大典礼,对于以往以“天下闲人”自居的雍正,无疑是大考,


雍正一再向他亲近的大臣说他为人皇子时,秉性疏懒,喜爱清闲,既未留心政事,也未结交一人,虽然不仅如此,但多数是可信的,


雍正能够在即位前后大考中,树立起他是康熙的合格的接班人形象,张廷玉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去世的第三天,雍正还沒有即位就宣旨:


“大事典礼繁多,文章关系紧要,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掌院学士办理翰林院文章之事”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情有康熙大丧礼,雍正即位典礼,皇太后丧礼等,雍正特别说道:“正当大礼举行之时,礼部尚书一职,关系甚重,朕再三思量,非汝不克胜其任”


这段时间,张廷玉白天行礼,晚上宿礼部,半年间两遭大丧,而议章备举,加上列祖尊谥,康熙尊谥,庙号,皇太后微号及大丧仪,山陵升祔,郊坛配享,一切巨典隆礼,都是礼部专司,张廷玉引经据典,使得所有典礼得以举办如仪,


张廷玉说他登山游览,从来都是只到山半,不登最高处,入寺庙,登塔,从来都是止于一二层,从来不登顶,他说是得先人之训,时存知足之心,且凛高危之戒,这种智慧,对今人也有借鉴意义。


我非常的喜欢张廷玉说的“时存知足之心”对于我们现状何尝不是一种鞭策呢?


喜欢文史的友友们请关注我哦!我会持续的给友友们讲历史人物故事的![耶][点亮平安灯][给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雍正   契友   太庙   礼部   大学士   勤勉   元老   大臣   清朝   康熙   典礼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