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与打孩子:凶巴巴的爸妈必读

做个完美的家长,几乎是每个爸妈的追求,但我们心里都明白,哪有什么完美?那些以尊重自由,执行温柔和坚定原则的育儿笔记,在淘气捣蛋,有时候甚至“顽固”、“无赖”的孩子们面前,几乎完全没用,总有那么几次,当怒火烧糊了理智,手痒难耐我们只想使出压箱底的大招——打屁股!


体罚孩子不是亚洲家长的专利,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美国人认为偶尔用打屁股等方式来管教孩子是必要的;超过九成的美国父母表示,自己曾经以某种形式打过孩子。


由此可见,无论中外,打屁股都是一个争议话题,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的童年的被体罚经历,发誓绝不打孩子,但也有的爸妈会觉得动手体罚是立竿见影的有效办法。


在这篇文章和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们来讨论下有效的管教,除了打屁股,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为什么打孩子?


打孩子彰显了家长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在很多文化的育儿传统中,管教和惩罚几乎是一个意思,而体罚则是主要的惩罚方式之一。


在中国,“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根深蒂固,但也正在悄悄改变,很多家长受自己童年的被体罚经历影响,发誓绝不打孩子,但也有不少爸妈觉得,自己当年也没被打坏,甚至把自己的优秀,独立归功于当年爹妈的“严厉管教”, 于是认定偶尔打两下也不会有事。


体罚和认同体罚的想法如此普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打孩子?


一方面,养育、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之下,当孩子的淘气、笨拙或是犯错触发了我们的愤怒,打屁股就是下意识的行为,我们迫切地想中断问题行为。


另一方面很多爸妈自己小时候被打过,感觉后来也没怎么样,并且,打屁股是立竿见影的有效办法,许多其他的管教方法都很难或是根本不见效,而屁股一打,孩子立刻收声变乖。


但体罚真的完全无害的么?事实并非如此。


打屁股只是一时痛,但给孩子留下的影响却不止是被打的那几下,研究显示,体罚和儿童时期的许多心理问题相关,包括抑郁和焦虑,也会影响孩子控制情绪能力的发展。


体罚给孩子造成的长远影响还包括会让孩子们越来越“狡猾”,他们会对自己的错误格外留心,但并不是主观上认识到错误并想要改正,而只是希望下次犯错不被抓到。


体罚带给孩子的不是道义和责任,而是如何逃脱、躲避,甚至会让他们在犯错而不被抓到的情况下感到愉悦,从而继续鼓励问题行为。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惩罚与孩子成人后的行为有什么联系,但很多研究结果都不支持体罚作为有效的管教方式,家长能够从体罚中获得控制感或者想要的结果,但这无助于培养孩子善良、体谅他人的品质。


胡萝卜加大棒


对孩子的惩戒是个难题,许多育儿指南会建议“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奖惩分明。家长之间也经常会讨论到底用什么惩罚,怎么用,用多少合适。“胡萝卜加大棒”的比喻来自于驯养家畜,给胡萝卜吃作为激励,用棍棒打作为惩罚,目的都是让动物们按照驯养人的意愿行事,这样的方式真的能用于养育孩子吗?


当我们用玩手机来激励孩子弹琴时,孩子真的是享受弹琴,还是只为了完成任务拿奖励?同样,当我们用惩罚来消除问题行为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反思错误、想要做出改变,为了躲避惩罚而勉强改变?


不管是奖励带来的愉悦还是惩罚带来的恐惧或者痛苦,这种管教孩子的方式利用的都是外部动机。


可是不少家长会说,不管外部内部,打屁股就是有用啊!


那么,惩罚究竟有什么问题呢?无论是收走心爱的玩具,用“Timeout”在指定地方罚站,还是吼孩子、打屁股等等,惩罚的本质是利用孩子的恐惧,表面看上去见效很快,但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


育见常驻神经学家Alex Korb告诉我们,严厉的惩罚会让大脑处于被攻击后本能的防卫状态。一项针对美国、中国和日本学龄儿童的研究发现,经历身体和情感惩罚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难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容易崩溃。


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冲动控制能力还在成长中,“他们已经开始意识有些事情是错的,不能做,但是总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Alex Korb说,如果大人这个时候因此生气,并且惩罚他们,孩子会觉得委屈而不公平。在那之后他们会觉得,不管自己是否努力改正,只要做错事情就会受惩罚,那还努力做什么?


如果不惩罚,只激励有没有用呢?使用过这种方式的爸妈大概都经历过,一段时间以后,要达到同样的目标,我们给孩子的“奖品”需要越来越大。“这其实就是贿赂,”父母教育研究者Aviva Scwab告诉我们,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一点点奖励就会很有效,但持续下去会越来越困难。


“孩子小的时候,奖励一个贴纸就很管用,不久之后,当他们厌倦了贴纸,我们就要奖励冰激淋了,然后是新玩具、手机……甚至汽车,那么接下来还能有什么呢?”Aviva说,惩罚也是一样,时间越久,效果越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胡萝卜加大棒的最大弊端是触不到核心,最终动手解决问题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我们费尽心思设置种种奖励和惩罚,孩子只是被动接受。但问问自己,管教孩子的目标是什么?难道不是让他们有能力自我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吗?


管教,而不是惩罚


那么怎么管教孩子呢?多听,多了解,多支持孩子。我们越支持他们,他们就越独立自主。乍一听上去,这似乎与直觉相反,但我们的表现出的支持确实能够帮助他们,让孩子发展出靠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之前反复强调的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努力沟通等都是管教中最有力的工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决策,我们就不能以敌人或对手的角色出现。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正确的价值观,责任和权利,让他们明白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最终学会自主选择。


我们所提倡的“后果”并不是指让孩子接受惩罚,孩子踢球把邻居玻璃踢碎了,就罚他两天不能出去玩,这种“后果”既修不好窗户,也不能让孩子学会爱惜财物。后果的真正含义是具体行为的即时结果,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分两类来进行。


自然后果:当球踢到窗户的时候,玻璃会碎掉,这就是自然后果。我们可以帮孩子认识到他们的行为直接造成的影响——窗户破了就要扫玻璃,需要向邻居道歉,并且要帮人家修窗户或是赔钱。我们不需要一味指责或是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孩子反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到问题并主动想出解决方案。


逻辑后果:当自然后果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预测行为的后果。当孩子开始忘情地踢球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要他们小心,乱踢、猛踢,可能会打碎别人的窗户,并且和他们一起进行逻辑推断,如果打碎了窗户会怎么样。


后果管教怎么做?


从“打屁股”到“后果管教”,说着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转换思维。


1. 后果管教需要贴近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觉得有道理。如果发现孩子因为想看电视撒谎说没有作业,那么我们管教的重点后果在于厘清撒谎、电视和作业的关系,如果因此而取消原定的周末出行,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无法理解。


2. 管教的重点在于教育而不是羞辱和贬低,我们希望孩子认识到错误,但不希望他们因此而感到被羞辱,而是在爱和信任的力量中作出更好的选择。


3.后果教育的关键在于和善而坚定。很多时候我们气到冒烟也没用,养娃的过程就是要允许孩子犯错,看到孩子在不断犯错中学习。


4.以己为鉴,与孩子共情。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时时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我们自己面对失败和错误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想让孩子做到的标准,自己首先做到了吗?很多时候,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错误,就会有另一种视角。


谁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理想中完美的家长,尝试进行后果主导的管教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的机会。


在有孩子之前,我们不可能知道有如此多的选择,也无法预知自己会怎样和孩子相处,在尝试每一种管教方式,观察孩子的反馈和成长中,我们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养育的方式,成为更自信、更懂孩子的父母。

参考文献

Arain, M., Haque, M., Johal, L., Mathur, P., Nel, W., Rais, A., ... & Sharma, S. (2013). Maturation of the adolescent brain.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9, 449.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8, February 14). Foundation: Cause-and-Effec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e.ca.gov/sp/cd/re/itf09cogdevfdcae.asp


Enten, H. (2014). Americans’ opinions on spanking vary by party, race, region and religion. FiveThirtyEight.


Fernald, A. (1993).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fant responsiveness to vocal affect in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languages. Child development, 64(3), 657-674.


Gingo, M., Roded, A. D., & Turiel, E. (2017). Authority, autonomy, and deception: Evaluating the legitimacy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decei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7(4), 862-877.


Gordon, T. (1991). Discipline that works: Promoting self-discipline in children. New York, NY: Penguin.


Graves, G. (n.d.). Gentle Discipline for Babies and Toddlers. Parents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rents.com/baby/development/behavioral/gentle-discipline-for-babies-and-toddlers/


Greene, R. W. (2017). Raising human beings: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with your child. New York: Scribner.


Hecker, T., Hermenau, K., Salmen, C., Teicher, M., & Elbert, T. (2016). Harsh discipline relates to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finding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school children in Tanzania. BMC psychiatry, 16(1), 118.


Morawska, A., & Sanders, M. (2011). Parental use of time out revisited: A useful or harmful parenting strateg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1), 1-8. doi:http://dx.doi.org/10.1007/s10826-010-9371-x (proquest)


Morin, S. M., Milito, C., & Costlow, N. (2001).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discipline within intact families and stepfamilies. Adolescence, 36(142), 281.


Nelsen, J. (1996). Positive discipline. Ballantine Books.


Olson, S. L., Tardif, T. Z., Miller, A., Felt, B., Grabell, A. S., Kessler, D., ... & Hirabayashi, H. (2011). Inhibitory control and harsh discipline as predictors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 Chinese, and Japanese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9(8), 1163.


Rubin, R., & Schoenefeld, J. (2009). Becoming our own leaders: Decision-making at school and home.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18(3), 7.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54-67.


Serbin, L., & Karp, J. (2003). Intergenerational studies of parenting and the transfer of risk from parent to chil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4), 138-142.


Tao, T., Wang, L., Fan, C., & Gao, W. (2014). Development of self-control in children aged 3 to 9 years: Perspective from a dual-systems model. Scientific reports, 4, 727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贴纸   孩子   可能会   大棒   胡萝卜   窗户   后果   家长   错误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