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的细节(八)接盘侠张邦昌

“靖康之变”发生之后,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是张邦昌。

这个结果,估计连张邦昌本人也没有预料到。因为在大宋朝廷的官员当中,张邦昌始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缘人物。虽然他也曾经做过宰执之类的高官,但是由于他给人的印象是性格软弱,胆小怕事,所以历来不被人所看好。依据他的性格,只能做一个副职,充其量是一个称职的副手,但是让他出来独当一面,似乎大家都没有想到。

但是他的被人所注意,也正是因为他胆小怕事的性格。

金兵犯境,兵临城下,刚刚继位的钦宗皇帝立马祭出和平的旗帜,派出使者跟金兵谈判。这次出面谈判的是康王赵构,就是未来的高宗皇帝。陪同他一起出使的就是张邦昌。出身皇家帝胄的康王在金军面前不卑不亢,甚至据理力争,很好的体现出了跟身份相称的贵族风范。但是张邦昌却是显得张皇失措,有失颜面,他作为负责具体工作的谈判代表,对于金兵所提出的任何苛刻要求,不敢据理力争,而是尽量满足。

这种有失国体的行为,却被金军所欣赏。这次出使,张邦昌给金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也是比较友好的印象。在敌我双方的谈判中不坚持立场,不据理力争,那就意味着卖国。这种行为,虽然被国人所恨,但是往往被敌方所接受。这次出使留下的良好印象为他以后埋下了伏笔。

这群来自北方草原的侵略者,对赵宋政权是不遗余力的打击和清除,但是金军也没有做好收拾残局的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着赵宋政权的大好江山只能望洋兴叹。因为一个草原民族的理国能量实在是不足以容纳这个文明大国。

迫不得已之下,他们只好另立一个伪政权,用汉人治汉的方式实行委托管理。这种做法有点迫不得已,但是也是政权过渡时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建立这个新政权首要的条件,就是不能让赵家宗室的人员来担任,以免后患无穷。

由谁出任这个新政权的领袖比较合适呢?金太宗吴乞买把这一个球又踢了回来。说是让这些曾经的赵宋大臣来推选,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找一个有能力的德高望重的能够服众的人。

这个烫手的球,没有人敢接,一着不慎就会身败名裂,甚至有可能诛灭九族,因为觊觎皇权是大罪。

好在这帮人的智商没有掉线,他们选了一个不在场的人来当这个伪皇帝。

这个人便是张邦昌。

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张邦昌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因为按照常规来说,他应该坚决拒绝的。

张邦昌也推卸了,但不是坚决的不留余地的推卸。大家在他的犹豫中看到了希望,各种形式的规劝扑面而来,让人难以招架,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替罪羊,咋着也得让他就范。

张邦昌在群臣的起哄之下,在金人的胁迫之下,终于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新政权。这个政权的名字叫大楚。

曾经的大宋臣子,而今化茧成蝶,成了大楚政权的新皇帝。

做了新皇帝的张邦昌是如何表现的呢?首先是哭,在众臣面前放声大哭。

他说他用自己的委屈成全了大家,他用自己的委屈拯救了汴梁城,让满城百姓的性命免遭涂炭。

这个理由相当地冠冕堂皇。耻辱,在一个不知羞耻的人的嘴里,成了借口。

他站在汴梁的城头摇着旗子,欢送北撤的金军。

他坐在赵家的朝廷之上,东向而坐,却不敢面南背北,他不敢自称朕,他发的文件也不敢叫做招书。

这种委曲求全,让别人看来却是扭捏作态,因为你已经接受了所有,包括荣耀和罪衍。

所以有一次,当他在汴京城头遥望北方徽钦二帝北狩的方向放声大哭的时候,别人的劝解,让他的情绪更加不可遏制。他说,我用自己的骂名换取了汴京城的百姓的性命,而今受尽屈辱,看来还不如跳城去死为好。

旁人是这样回答他的,您在出使金营的时候,委曲求全还没有去寻死。而今做了皇帝,却想跳城自杀,是不是死得有点晚了?

不知道正在哭泣中的张邦昌,是不是听出了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他没有作答,只是泪流满面。这满脸的泪水,是不是张邦昌在这次靖康之变中受到了委屈而留下的泪水?这遮住了面目的泪水,是不是他发自肺腑的忏悔?

这里面是不是既有他性格懦弱的原因,也有他贪生怕死的心理?这其间是不是还夹杂了一些他不敢想,不愿想,却一直想努力的一丝窃喜?

他像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时刻不得安宁。在他做皇帝没有几天,就把徽宗冷落的一个妃嫔奉为皇太后,每天朝夕请安,恭敬有加。反复向这个女子陈述自己的委屈和不情愿。不但如此,他还不断地给在北方抗金的康王赵构送信,反复解释自己的委曲求全。同时欢迎康王赵构回来做皇帝。

张邦昌和他的大楚政权,仅仅在历史上存在了33天,就在大家对康王赵构的一片欢呼声中宣告结束。张邦昌带着他的一片诚意到南京去拜见康王赵构,把政权归还赵氏。

有人劝他,你以这样的身份去拜康王赵构是不是合适。张邦昌说,我受委屈受了30多天,而今,我恨不得一下子来到南京,把所有的权利归还赵氏宗室。相比较于他当时登基,而今他的心态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这种迫不及待,似乎也让他感到了他做皇帝的危险。

还政赵氏,是不是张邦昌的明智之举呢?张邦昌在做这33天的大楚皇帝的时候,心理历程是怎样的呢?是真正的委屈自己来挽救一城的百姓吗?如果真是这个样子的话,那张邦昌的形象似乎也伟岸高尚了起来。

现实是残酷的。历史记录的只是结果。历史从来不分析事情的起因和个人的心理。

事实是张邦昌做了大楚皇帝。

事实是张邦昌建立了傀儡政权。

事实是张邦昌是大金国的在中原的代理人。

事实是张邦昌为了满足金人的贪欲,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这种思维跟赵氏家族的拿金钱买和平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不说张邦昌有多卑微,在敌人面前多卑躬屈膝,因为整个赵宋王朝的膝盖都是软的,骨头都是酥的,脸面都是丢尽的。

高宗皇帝似乎也没有为难他,而是对他许以高官厚禄。但是他终究还是新政权的敌人。皇帝的扭捏作态,并不代表大臣们就会客气。尤其是当年东京保卫战的组织者,如今做了宰相的李纲,对于这个伪皇帝的打击更是不遗余力,先是降职降级,再是充军发配。

有史书评价说,张邦昌虽然很无耻,但是做事很有分寸,懂事理。这个评价似乎有失偏颇,因为接下来他做的这件事儿,给我们的感觉是,跟他做伪皇帝一样,更加的不明事理。

张邦昌在做伪皇帝期间,跟徽宗的一个妃嫔关系相当地好,而今成了脱毛的凤凰,事事时时提心吊胆,这位极富同情心的女子,对他温婉劝慰,有一次甚至把他劝到了床上。这这种福利在封建时代绝对是大忌。但是被称为明事理的张邦昌却没有拒绝,而是在床上跟这位身份特殊的女子交流了很长的时间。谏官们一拥而上,来了个群殴,结果是被贬。

张邦昌在前往被贬之地经过潭州天宁寺,寺内有座平楚楼。他站在高台上极目四望,秋风萧瑟,满目苍凉。回想过去,既有荣华富贵,也有无尽的屈辱,做过大楚皇帝的张邦昌,猛抬头看到这座楼的楼名的时候,他似乎瞬间明白了什么,慨叹一声,自缢身亡。

做了33天皇帝的张邦昌,在历史上被骂了近千年。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是卖国贼。但是现在看来,他当这个卖国贼似乎也有点不情不愿。而一个不情不愿的人,最后却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

然而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满腹委屈的卖国贼,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委曲求全的卖国贼,更不能说他是一个舍小求大,舍利取义的卖国贼。

卖国贼这个词的前面,不可能出现任何的褒义词。

卖国贼张邦昌。

这就是历史的定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靖康   汴梁   扭捏作态   卖国贼   据理力争   委曲求全   政权   皇帝   委屈   性格   细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