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云南商人的对外贸易推动作用,相对较小的原因是什么?

对外贸易环境

清朝前期,云南商人的对外贸易推动作用,相对较小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着永昌府的经济社会进步,清前期滇缅贸易的兴盛,长途贩运,使得永昌府商贸发展迅速。不仅滇缅贸易往来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在滇安的贸易往来中普洱、开化、临安等地因位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对越贸易的主要地区,其商业与经济发展迅速。

开化府地区的商人为取赚取利润长途跋涉,常常将生丝、绸布等商品运到越南锦江后出售。云南市镇的发展以客观地理位置为基础,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双方地区特色商品之流通、商人之往来、市镇动了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

清前期对外贸易环境较为稳定,中央也注重交通的建设,为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客观条件。与明代相比,清前期中央逐步认识到云南作为西南门户重要的战略位置,对云南的治理机制逐渐成熟,从多方面规范了云南社会经济秩序的发展。

外交上,对于云南周边的国家以柔远绥怀的方式对待,这一时期云南外贸处在稳定的大环境之中,因此与明代相比,清前期云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从地理位置上看,清前期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与缅甸、安南、南掌接壤,在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有着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滇缅贸易中,伊洛瓦匠是缅甸国内的第一条大河,其流经云南贡山县,这条天然的道路沟通了滇缅两地人民的往来。

清前期统治者逐步意识到云南的战略位置,也开始重视其交通的发展,与明代相比,清前期云南的水路、陆路交通网络分布广泛,为外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从外贸发展的环境上看,清前期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客观条件是较为成熟的。

对外贸易政策

清前期政治关系是影响云南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贸易政策的变迁与政治关系息息相关,云南对外贸易政策体系相对完整。清缅战争时期,清缅双方在战争中都损失不小,尤其滇缅边境贸易的限制给缅甸带来了巨大损失。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缅甸派兵赶赴军营投降,并请求开放边境贸易,对此只有缅甸国王上表称臣纳贡清廷才愿意同意恢复清缅贸易往来。

受滇缅战争的影响,清王朝封闭了边境贸易,但与滇越边境贸易的“开闭”不同,滇越边境贸易主要是受边境贸易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南国王的请奏影响的而非战争因素。清朝统治者对希望通过邻国纳贡称藩的方式来维护边疆的稳定。

从清政府对缅采取经济封锁的方式使缅甸称贡可以看出,清前期政治关系的建立影响了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清前期受清缅战争、滇越边境滋事等事件的影响,对外贸易政策有所变化,云南外贸波动,因此云南的边境贸易呈现出“开-关-开”的趋势。

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央政治环境的变动趋势大致相同,成为中央与别国关系发展的另一体现。

清前期虽没有专门以对外贸易命名的政策法规,但在一些皇帝谕旨、御批的奏章以及《大清律例》等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对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一系列的规定,有关于整个国家的贸易法规,也有涉及到云南的贸易法规。

在朝贡贸易中,清前期在贡期、贡道、使团贸易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规定,确保了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云南的主要作用则是作为缅甸及南掌的贡道,“应有应行照料事宜,既派有承办伴送之员,即当始终其事。”

对于护送使节严格要求,以确保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格。陆路贸易中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第一,规定了陆路贸易的地点,第二,限制了部分商品的对外贸易,第三,对于进出关需要严格的身份核查。政策制度的规定确保了云南对外贸易的有序进行,保障了外贸市场的顺利发展。

商人与商业市镇

清前期商人及会馆在云南对外贸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连接了云南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沟通,促进了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周边国家带来积极地影响。但是清前期云南大规模开发仍不及其他省,这一时期与其他省的商人相比,滇商实力较弱,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前期云南商品的流通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市场网络,对外贸易带动了云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集市多种多样:有综合性的交易会如大理三月街,也有专业性的交易集会如丽江骡马会等,有的也成为了专门的中外交易集市。

如“车里有戛兰、戛董等街,五日一集,货有来自缅甸、暹罗者”,如保山市集主要经营洋布、盐、绸、农具以及其他日常用品。

这些商品中除了米谷等商品“概皆产自境内外”,譬如洋布来自缅甸,“分运下关及附近各县”,又如龙陵的土产土炮、土布、紫梗、等经常“行销缅甸”。各类市集的交易有力的调节了人们的供求关系,活跃了云南城乡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市镇经济既是云南对外贸易的中间产物也是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一方面,对外贸易为市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成为孕育市镇经济发展的孵化器。

另一方面,云南市镇经济的繁荣成为对外贸易中的“神经中枢”,巩固加深了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云南的市镇经济与其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

对外贸易影响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生产和贸易时要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绝对优势,集中资源大规模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清前期,云南省同周边国家相比,在出口茶、铜矿等产品上存在绝对优势,具有与周边地区和国家进行经济往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云南省与周边国家拥有的不同要素禀赋影响着其不断调整自身的贸易措施,由此产生了贸易的互补性。

清前期云南在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国际性的区域市场,对云南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国际分工和贸易使得各国能够用自身低成本的商品获得他国低成本的商品,极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增加各国的物质财富。

对于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起着不同的作用,但一定都有积极影响。清前期云南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周边国家重要的贸易进口区,这一时期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其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是朝贡贸易还是边境贸易,商品的交换从实质上来说是双方人民因各自的需要推动了交换过程的发生,在贸易中,国外的特色商品输入云南,丰富了云南省内的商品结构和商品的流通。

外国货物如丝、宝石、象等商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同时在对外贸易的影响下市镇经济的发展迅速,人们会在不同的市场间定期定点的根据不同市场的特色进行贸易,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其二提高了云南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也带动了云南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一方面在缅会馆的设立与商人的流通使得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云南与外界的经济交流加强,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另一方面云南作为周边国家的主要贸易往来地区,使得他国对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譬如清缅战争时期清廷用断绝贸易往来的手段制裁来缅甸,使得缅甸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创,许多缅甸翡翠、象牙、碧玉等当地土产因无法运销至云南售卖,“皆壅滞”。

在奏文中缅王也表达了禁止通商后“边民生计艰难”,希望重开滇缅边境贸易。缅甸如此恭顺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与中国开展贸易,外销自己的商品以提升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其三增加了一定的财政收入。虽然在云南边境设置的关税相比其他地区来讲规模较小,但其关税的收入依然为中央财政的收入提供税源,增加了一定的财政收入。看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史不仅要从纵向看其趋势的变化,也要横向上与其它地区进行比。

与明代相比,清前期云南外贸发展较快,但该时期云南的对外贸易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存在一些问题。清前期云南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受政治环境影响较大。

清前期滇缅边境贸易虽在云南对外贸易的整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整个清廷的对外贸易中占比很小,与俄罗斯贸易的“彼国每年可多得数百万金”相比,滇缅贸易“货市有限,获利无多”,这样使得政治关系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较大。

清缅战争后缅甸一直未上表文称臣纳贡,因此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高宗下令对于边境贸易的严查和禁止仍不可松懈谕,依旧要“严查商旅偷越”。与俄罗斯相比,清缅贸易的规模太小以至于战争等政治因素对当时云南对外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清前期云南对外交通有待进一步开发,云南作为西南地区的内陆省份,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交通发展还有所欠缺。商品结构较为单一,清前期云南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多为农作物、生活用品等,缺乏专业化生产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云南   对外贸易   缅甸   市镇   清朝   边境   商人   作用   原因   战争   地区   商品   贸易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