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过秦论》从各个方面阐述了秦王朝的过失,作者陆贾通过刘邦相比自己秦王为什么覆灭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总结,写成十二篇文章,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其中的“重刑罚而民苦之”这一观点尤为突出。

1.陆贾过秦思想的基本内涵

秦始皇所期望能薪火相传的帝国仅仅传至二代就顷刻瓦解,陆贾认为这与秦政权的统治手段“以刑罚为巢”密不可分。他描述秦朝时期的当下状况是刑罚纪委严苛,处理奸邪的方式是以“车裂之诛”,这正如之笨刻石中写到的那样,秦执政者希望律法能“经纬天下,永为仪则”,企图使律法成为国家和民众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也就是“一断法”。然而陆贾看到秦朝严密律法统治结果却是“法逾滋而天下逾炽”,这是由于秦朝律法单一造成的,比如带头参加秦末活动的吴广、陈涉是因为惧怕天下大雨,起义事件会超期而受到死刑的律法处治而被迫发动大泽乡起义。

后来秦朝为推行法家思想,不顾各个地区的不同发展,强制实行了单一严苛的制度,这样强化法治引起众多民众的厌恶。最终秦朝导致“有覆巢破卵之患”,可见秦朝实行法治的结果与统治者的愿望未达成一致。同时,陆贾认为强化法治还会使民只知畏惧律法而没有礼义,然没有礼义则会纲纪不立。可见,重刑罚不仅会遭到民众仇视,还会破坏原有的社会认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对比秦王的加速灭亡,陆贾分析到圣人治国之所以能够做到社会持续稳定、人人富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实行仁义之心,暂且以齐桓公和秦二世为例,齐桓公以德治国称霸春秋。而秦二世无道,重以刑法,导致江山社稷被毁。贤明君主治国要以民众的意愿为基础,行仁义之法。但陆贾并不是完全否定法治,他认为法令有诛暴的作用。同时,针对法治使民众丧礼义,陆贾提出要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2.贾谊过秦思想的基本内涵

贾谊作为汉建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意气风发,锐意改革,同其他汉初思想家一样,积极总结秦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就是为了来指导解决现实难题。关于他“过秦”思想主要集中在《新书》、《治安策》等著作中。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横空出世,世人皆惊叹于它的暴兴,然而从贾谊在争论中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因素可看出秦暴兴是在情理之中的。

第一,商鞍变法。变法取得立竿见影式的效应,使得秦国从西陲小国跨入了强国之列,拥有了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这成为秦发动统一战争的坚强后盾。第二,精于外交攻略。秦国灵活的使用外军策略,有效地摧毁了山东六国的军事行动,使六国从此再无同心抗秦之力。这使秦国扭转不利的外部局势,为军事上对六国各个击破解除了顾之忧。

第三,顺应历史潮流。由于周王室卑微,无法维持统一稳定的局面,使得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征不断,强势欺负凌弱的政策给民众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战祸,此时人心思定,希望出现统一国家结束战乱。

第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样的有利地势便于秦国攻击、防守。

第五,智谋双全的秦王嬴政继承先辈们的伟大事业。有虎狼之心的秦人早在秦孝公时期就规觎周王室,孝文公死后,惠文君、武王、昭襄王继承统一大业的既定政策,向南取得汉中地区,在西面攻占巴蜀,而东方割占膏朕之地,向北收复要害之郡。孝文王、庄襄王死后,睿智的秦始皇继承先辈们的“故业”。

3.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特点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内涵虽有不同但本身表达的大意是相同的。首先,在对待秦朝法治问题上,他们都持否定态度。二人认为维护国家的正常秩序和君主独一无二的地位,仅仅靠惩罚的专制手段是行不通的,礼义教化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样,二人也都承认在治国中法治有礼治不能替代的功能。其次,面对使用战火来造就秦末活动,他们得出民众力量强大的结论,主张政权在执政中应行仁政,以民为本。再次,在讨论“攻”与“守”的手段问题上,二人同样认为在取得过程中需必要武力、法力的诈取,但在取得政权后仍坚持以暴力治国的思想不可取的。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他们都认为君主的作为影响王朝的兴亡。然而,他们在过秦的探讨上虽有很多相似的细节,但是其思想却反映出不同的特点。

陆贾过秦思想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无情地将秦朝埋葬,这给亲历这场风云争霸的汉朝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从征战中走来的陆贾在秦亡的血淋淋事实面前,对秦亡的总结就顺理成章地集中在对秦朝极端统治政策的拨乱反正方面。首先,陆贾一针见血的指出秦朝加速灭亡的基本原因。他主要针对秦朝的用人过失、君主作为、武力征伐等暴力统治作反省,并从现实利害为出发点,结合秦亡教训,提出了统治者需要做出的改变。

与贾谊相比,陆贾的这些结论是根据亲身经历反省得来的,这对刘邦统治集团在建国之初釆取新的统治政策极具指导性、针对性。其次,陆贾认为“道”应是“设道者易见晓,所以通凡人之心”,所以《新语》是一部语言通俗易懂的著作,与那些注重讲理论著作的长篇大论相比,它没有浓墨重彩的讲述少数人能看懂的玄妙道理,也没有为了迎合某些理论而矫情的将历史事实牵强附会,而是根据实用的历史故事或是秦亡之失直接明了的得出不同治国之道。

因此,《新语》适用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这样它的授众范围扩大,对于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汉初统治阶级也极具实用性。再次,陆贾认为真正的“道”应具备的一个特点是可行性,即“夫大道履之而行,则无不能,故谓之道”,因此,陆贾对秦亡的教训总结提出的措施比较注重实际效率,而不是道理上的是否应该。

贾谊过秦思想的整体性与理论性

贾谊过秦思想虽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泛,但却是有条理的深入分析。他对秦亡事实从横向、纵向个角度加以考察。在横向方面,贾谊的过秦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统治的方方面面。在纵向方面,贾谊分析影响秦朝的强盛衰亡原因,为后世奠定了非常好的通知规律。所以向对于陆贾的过激政策,贾谊的过秦思想是系统的。这决定了他的思想虽然丰富,但却是零星分散的,而贾谊则避免了这个漏洞,制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

因此与陆贾过秦思想相比,贾谊过秦思想具有整体性。然而与陆贾思想的实用性相比较,贾谊思想具有理论性。从写作上看,《新语》的语言通俗易懂,而《新书》则更注重使用理论性、文学性语言。尤其是经典名篇一一《过秦论》,气势碌礴、层次分明、一气呵成,让人读来不禁感慨贾谊不仅是个出色的政论家,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难怪司马迀写人物传时把贾谊与大文豪屈原归为一类。同时与陆贾注重通过史实总结治国经验相比,贾谊则更多的着墨于仁义道德的理论阐述。

从政策的操作性上看,与陆贾思想的实用性相比,贾谊思想具有理论性。比如,鉴于秦时用人之失,在选拔官吏方面贾谊主张由民众的喜好来选拔官员,这在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无异于纸上谈兵。又如,针对秦时攻打匈奴的弊端,贾谊认为不能单纯依靠武力攻击。然而贾谊将汉初匈奴侵扰未能解决归咎于没有精明才干的官吏,倘若他能任此官职,可在半年之内使匈奴人口大量减少,不久之后匈奴休屠单于便会投降汉朝,在此先不论贾谊之策是否可行,但困扰秦汉数十年之久的匈奴问题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则是不可能的,这都反映了贾谊思想在操作层面稍显不足。两位都是赫赫有名的文人,却身处不同的环境,所以林轮上有所出入是可以理解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陆贾   秦国   秦王   思想   礼义   理论性   秦朝   新语   刑罚   匈奴   君主   实用性   法治   民众   内涵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