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次性搞懂匈奴史

蒙古草原是游牧民族的摇篮。草原上民族变迁异常剧烈,有大批的迁入或迁出;碰上天灾人祸,人口骤减的现象亦时有发生,但是蒙古草原从未彻底空旷过。鲜卑、突厥、契丹、蒙古都先后称雄蒙古草原,各自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方式、语言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性。

匈奴是第一个统一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300年,其后在公元3至5世纪又在中原地区继续活跃了约200年,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于匈奴的起源迄无定论。有的说阴山河套地区是匈奴的发祥地;有的说匈奴为夏后氏苗裔,原住中原,后来北迁到蒙古草原;也有人认为匈奴原居漠北,后来迁徙漠南;甚至还有人认为匈奴原为西方游牧民族,后游荡东徙,至秦时出现在中国的北方地区。

匈奴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匈奴族兴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后出现过被称为鬼方、荤粥、捡吮和戎、狄的各族。匈奴就是从上述各族,经过长期的分、合、聚、散,经过斗争与融合,于公元前4世纪渐露“头角”,至前3世纪终于形成为一个部族,登上历史舞台。

匈奴最初活动的中心地区为漠南阴山和河套一带。匈奴利用战国时秦、燕、赵、韩、魏、齐、楚等国互相攻战,无暇顾及北边的有利时机,养精蓄锐,成为雄据北方的强大势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后,匈奴与中原的接触较为频繁。秦始皇相信了“亡秦者胡”的谣言,命大将蒙恬夺取河套地区,并大修长城,匈奴受到抑制,“不敢南下而牧马”。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接着蒙恬、扶苏被害,中原大乱。几乎与此同时,冒顿杀父自立,开始了统一北方草原的伟大事业。

冒顿杀父自立,为确立匈奴贵族奴隶主的世袭制度开辟了道路。冒顿初立,东胡势盛。先索要头曼的千里马,又欲得冒顿一阏氏,冒顿忍辱一一答应。东胡得寸进尺,提出要“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冒顿忍无可忍,亲率大军打败东胡,吞并了东胡的土地、人民和牲畜,从此统一了蒙古草原。

冒顿单于

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冒顿极力向外扩张,他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把大漠南北分散的部落联盟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自此,单于的地位从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跃而成为草原帝国的君主。这时,匈奴的国家体制初具规模。单于之下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并以十进制将部众分为24个万骑,万骑之下设千长、百长、什长,由此建立了匈奴奴隶制社会的统治秩序。奴隶的来源,除买来的或因犯罪罚充为奴以外,主要是战争中获得的俘虏。他们掠来的奴隶有东胡人、西域人、汉人和丁零人等。其中汉族和东胡人最多,占了匈奴总人口的大多数。

西汉初期,匈奴势力空前强大,控弦之士30万。在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在位)的统领下,时常侵犯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造成莫大的威胁。汉初,由于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抗拒匈奴奴隶主的侵扰,故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给单于,并岁给絮、缯、酒、米、食物。

直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之后,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努力,社会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异姓与同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已相继消灭,中央集权统治十分稳固。随着马政制度的建立健全,一支能与匈奴铁骑相抗衡的强大的骑兵部队也已建立起来。年轻有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甘心继续维持对匈奴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而处于屈辱的地位,决心从消极防御转入主动进攻,以求解除长期困扰西汉王朝的边患。

汉反击匈奴示意图

从元光二年(前133年)起,他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一场绵延半个世纪的大规模民族战争终于爆发。西汉王朝以雄厚的国力为后盾,凭借着骑兵集团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卫青、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的指挥,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捷后,终于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解除了匈奴对西汉政府和中原人民的威胁。

遭受西汉沉重打击的匈奴逐步走向衰弱,并因内部的矛盾而陷于分裂,已无力与汉朝相抗衡。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力排众议,毅然接受称臣事汉的建议,引众向南。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归汉,从此,匈奴呼韩邪单于便成了“位在诸侯王上”的汉朝藩王。汉元帝时,以王昭君嫁之,终于结束了汉匈之间长达百余年的战争状态,使大漠以南的广大地区与中原进一步实现了统一。

《昭君出塞》剧照

东汉初年,“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匈奴蒲奴单于遣使向东汉求和亲,希望得到中原的物质援助。而管领漠南八部之众的莫犍日逐王比密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直接归附东汉。于是匈奴遂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不仅互不统辖,而且互相攻战不已。

南匈奴和东汉关系密切友好,不断发展壮大。经过约40年的光景,南匈奴人口由四五万翻了两番,达到了20多万。最后北匈奴单于由于党众离叛,又受到南匈奴、丁零、鲜卑、西域诸小国的攻击,不得不向西迁徙。

匈奴西迁引起了欧洲民族格局的大变动,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西方史学家称匈奴为“上帝之鞭”。

南迁的匈奴在南北朝活跃了约200年,其中著名一支建立了“汉一前赵”政权(304—329年);卢水胡建立了“北凉”政权(397—460年);铁弗匈奴建立了“夏”政权(407—431年)。随着政权的瓦解,南匈奴完全融于汉族之中。

五胡十六国时的匈奴

既没有南投也没有西迁的部分匈奴仍然留在蒙古草原,成了后来鲜卑兴起的基础。

匈奴的兴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来源和去向显然不是单一的。因此,前面提到的关于匈奴起源的四种说法都各有其缘由。事实上,匈奴人中确实有来自西方的欧罗巴人。漠北诺颜山第25号墓出土了一幅匈奴人像刺绣。这幅人像的眼睛虽绣成黑色,瞳孔却用蓝线绣成。绣像面孔很威严,与《汉书金日禅传》中所说“日禅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相吻合。匈奴人中有白种人,但不能认为匈奴是白种人。作为匈奴人基础的绝大多数是蒙古人种。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中的匈奴人形象显然属于蒙古人种。

匈奴强盛时被称为“百蛮大国”。百蛮大国既可理解为“百蛮”中的“大国”,也可理解为“大国”中有“百蛮”。因此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其来源是相当复杂的,显然包括了东部的东胡,融入了南部的汉人、西域和漠北的欧罗巴人,匈奴的文化也受到了上述各方面的明显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匈奴   单于   大漠   东胡   王朝   河套   中原   西汉   东汉   公元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