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死亡谜团之烛影斧声

宋太祖赵匡胤,大宋王朝的开国之君,其得位于北周显得七年(960年),就在他的老主顾一代英主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丧不满一年之际,他趁内因后周幼主孱弱,外有契丹等强敌虎视之际,在初春伊始的陈桥驿上演了一出春节档贺岁片,给后世留下了“黄袍加身”这么一个成语开启了他的皇帝生涯,天道轮回,十六年后一个初寒乍冷的冬夜,伴随着另一个成语“烛影斧声”的问世,他永远的离开了他热爱的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大宋王朝。

两件事件的主角是宋太祖赵匡胤,而配角就是大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炅(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黄袍加身就是赵炅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拜于庭下,拥立赵匡胤为帝。烛影斧声有文字记载是出于宋·文莹编著的一部史料笔《续湘山野录》。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炅谋杀。开宝九年(976年)的一个初冬寒夜,时已患病的赵匡胤命人召晋王赵炅入宫饮酒议事(另载是召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赵炅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从远处看见烛光下赵炅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饮罢时,约莫为次日三更,殿外大雪堆积数寸之高,只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对赵炅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随后解衣就寝,鼾声如雷。四更时分,赵匡胤被发现死于万岁殿内,随后赵炅继位为宋太宗。

烛影斧声

太祖的遗憾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亡一定是突然发生的,突发到都没来得及亲自宣布自己的继承人,宋太祖作为身逢乱世起家的一代雄主,见闻了五代多少朝代更迭乱象,不可能不在自己弥留之际早做打算,安排好自己身后事。至于后来出现的金匮之盟之说,这无非是赵炅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整出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其并非无子,而是有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位均已经成年的合法继承人,太祖没有理由不选自己儿子来继承大统,更甚者其二位在太宗继位后短短的六年时间内相继而亡,赵德昭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可想而知其身处的政治环境。赵德芳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简单说就是睡着觉就死了),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两个壮年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了,同时也给宋太宗传位于自己儿子扫清了障碍。

开宝末年,宋太祖赵匡胤打算迁都洛阳,迁都有两个目的,明着的意思是当时的国都开封汴梁城作为都城有着很大的缺陷,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汴梁位于黄河南岸,而黄河的北边就是劲敌北汉政权,每年都需要驻扎大量军队保卫京城的安危,另一个就是在宋太祖开宝末年,虽然赵炅位高权重,但他与赵匡胤的关系并非亲密无间,是有矛盾、有裂痕的。宋太祖已经感受到了弟弟赵炅势力的庞大,赵炅在任开封尹和晋王后逐渐拉拢势力,已经开始控制中枢。赵匡胤也有以迁都之名,削弱赵炅在汴梁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可惜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低估了赵炅的实力,在以赵炅为代表的一众大臣的反对声中,赵匡胤只能对迁都事宜暂缓推行,却再也没能实现。

太宗掌权

时代的风尚

宋太宗赵炅和其兄赵匡胤都成长于五代时期,耳濡目染了那个时代的武力政治,除了皇室兄弟之间互相残杀以外,领兵的大将一旦掌控了权力,也和皇帝产生尖锐的矛盾。比如他们的老主顾后周创立者后周太祖郭威掌控了兵权以后,就和后汉的皇帝刘承祐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刘承祐杀了郭威的一家老小,而郭威则起兵推翻了刘承祐。这种情况在整个五代时期十分普遍。兄弟二人作为郭威称帝的见证者,而后导演的陈桥驿兵变成为了郭威的模仿者,人性都是利己的,随着宋太宗赵炅逐渐掌控朝堂的中枢,其内心对于皇位的渴望已然达到了顶点,缺的只是一个时机。使然在976年的一个冬雨夜,终于轮到自己当主角了,屏退左右后,用最残忍的方式结束了太祖的生命,开启了自己帝王之路,大权在握,谁奈我何?郭威可以取代后汉,太祖可以取代后周,我为什么不能取代太祖?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风尚。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历史上有着两种说法,一是常年征战,积病成疾不治而亡,另一种是烛影斧声被谋杀致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烛影   太祖   汴梁   老主顾   黄袍加身   后周   王朝   后汉   太平   谜团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