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无人问津:浅论先秦稷下学宫的兴亡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解放、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思想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齐文化与鲁文化作为两个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交流、融合,文化中心也由周王室转移至鲁,又由鲁国都城曲阜移至齐国临淄,稷下学官随之而来也就出现了。

一、稷下学宫成就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繁荣局面

汉末徐干在《中论·亡国》中提出:“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那么,田齐为什么会建立稷下学宫呢,这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战国时代,诸侯称霸,各国统治者为求富国强兵,急需为其出谋划策、执政掌权的文人、武士。这种政治形势为“士”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大好时机,统治者们为称雄天下,纷纷广纳贤士。

田齐统治者也不例外,为实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政治理想,采取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为士人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以增加吸引力和凝聚力。

稷下学宫就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应运而生。经济方面,作为彼时的经济强国,繁荣昌盛的国力也为稷下学宫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早在建国之初,姜太公就注重发展经济,寻求富国强兵之策,为齐国后来的繁荣、强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稷下学宫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稷下学宫能够成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的文化学术交流中心。

随着齐国国力的上升,齐威王大力发展学宫,使国内外学者纷纷来到稷下,学宫成为世人瞩目的学术中心。稷下先生七十余人非难邹忌,足见稷下学宫在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而且稷下先生对国家的政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齐宣王为了能够实现“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政治目标,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力发展稷下学宫,让稷下先生为其政治目标广造舆论,或从中选拔有政治实践经验者委以重任,直接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在齐宣王时期,夏姬龚雪在数量、学校广度、规模和激烈争论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单身汉夏姬极大地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他们与齐王争论,并作出了积极的评价,对齐国的用人和治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争鸣论辩,以至于嵇手下诸子百家。既成就了百家争鸣,又促进了文化融合,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统一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夏姬龚雪成为当时各派自由争鸣的场所和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并达到顶峰。这种盛况在齐敏登基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随着统治者思想文化政策的变化和齐国的衰落而告终。

荀子也是一位兼容各家之长的稷下大师。《庄子》中的问对通过虚构的人或物,创造出形色各异的问对主体,用他们来传达各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固有的思想,虚构问对在问对中能够淡化矛盾,让本身矛盾强烈的思想能够被层层突破,在虚拟之中变得更加易于理解。

问对双方针对问题的全方位讨论,主体的灵活性,让问对变得灵活,不会出现艰涩的辩难,而是充满想象力和个性的问对表现。

二、文化中心由曲阜到稷下学宫的转移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多变,全国的学术文化中心从曲阜、陆渡转移到夏姬龚雪、临淄、齐都。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直到纪手下百家争鸣,文化中心在齐国彻底确立。

在齐与鲁之间,这其实就是鲁的文化中心地位逐渐弱化、消亡,然后被临淄取代的过程。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国力的兴衰,各诸侯国的影响,周朝地位的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齐、鲁两国在各诸侯国中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导致文化中心由曲阜转向稷下学宫的又一原因。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变迁,鲁国由东方强藩逐渐衰微,齐国则由莱夷之邦成为霸主强国。

在春秋中后期已经走向没落的鲁国,如今已成名存实亡、四面楚歌、无人重视的小国。在战国时期大国兼并战争的侵扰下,鲁国的国势如日薄西山,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公元前249年,这个曾以“周礼尽在鲁矣”而自豪的强大鲁国,被楚国所灭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随着鲁国在诸侯国中政治地位的下降与衰落,曲阜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受到影响,最终被齐国的稷下学宫所取代。

稷下各学派平等的争鸣,游学者自由讨论,既有礼制观点的辩论,又有对贤者评价的辩论,还有对当朝君王评判的辩论,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尖锐、敏感的话题,齐国政府对稷下先生的言论基本上不加约束,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这种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来去自如的宽松政策,增强了稷下学宫的开放性和学士的吸引力,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因此全国各地的学者都愿意到齐国来游学、进行研究,对稷下学宫的兴盛和齐国的强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稷下学宫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标志

随着时局的动荡变迁,战国时期注定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流派和理论碰撞行程,也让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黄金时代。

夏姬龚雪作为当时学术活动的中心,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学术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论争通过夏姬得以实现,促进了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研究的繁荣,使百家争鸣达到顶峰。

这也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另一方面,诸子百家争鸣,使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著名阵地,成为当时全国学术文化的中心。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稷下学宫不仅是齐王的政治咨询机构,还具有学术职能。它是由封建统治者建立的官学,是一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它的出现,对战国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学生管理上,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从道德修养到起居饮食,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这是先秦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学校所无可比拟的,也是后世学校制定学生守则的范本。正是这种官、私结合的办学,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中心,推动了整个教育的繁荣与兴盛。

稷下学宫的建立是适应新兴地主的政治需要而建的,齐国为谋取霸业,学者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都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便成为稷下学者的精神支柱。

稷下之学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稷下学者来自五湖四海,几乎当时的所有学派都汇集于稷下,百家争鸣,相互交融,稷下学宫俨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大熔炉,汇集和陶铸了博大宏丰的古代学术思想,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的优良传统。

稷下学者所讨论的天人之辩,义利之辨,古今之辨,礼法、道法、王霸之辨、人性善恶之争等各种学术问题,几乎都成了秦汉以来学术界长期思考、论争的中心议题。

汉唐哲学所讨论的“天人关系”问题,就是对稷下诸子天人之辩的继续。从秦汉至明清,思想家们对古今问题的思考、论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人性善恶、义利关系等,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历代思想家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大都是在稷下诸子之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阐发、弘扬。

结语:文化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所存在,而政治中心的变化往往受经济所决定,政治中心对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是有条件、不稳定的。

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是带动文化中心转移最基本、最稳定的因素。 稷下之学开启了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先秦及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不仅如此,稷下学宫还为后代保留了大量的文化古籍,在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历史作用和深远影响。稷下学宫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参考文献:《史记》

《春秋左传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百家争鸣   曲阜   齐国   兴亡   先秦   无人问津   文化中心   战国时期   时期   学术   思想   政治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