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有10万精兵,为何眼睁睁看常遇春攻破大都?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朝代更迭的年代必然是乱世,乱世出英雄,王保保即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英雄人物,也是令朱元璋称其为世间奇男子的名将。

同时期的名将有很多,例如徐达、常遇春等人,王保保和他们多多少少也有过交锋,他的军事才能并不在徐、常二人之下。

终其一生,王保保都在为了光复元朝而努力。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当年明军攻打元大都的时候,拥有十万精兵的王保保竟然没有起兵勤王,他眼睁睁地看着明军攻破元大都,元朝也因此灭亡。

那么,忠于元朝的王保保为什么不去援救?

内斗不止,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积怨已久

对于当时手握重兵的王保保来说,他并不是不想去救,而是根本救不了。元朝的失败已经是必然的结果,导致元朝失败的原因则是政治的极度腐败,尤其是派系争斗极为严重。

元朝内部的争斗,到王保保所在的时期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因为元朝内部的相互倾轧,王保保手中虽说有十万精兵,但能不能调动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时就连他自己都有身死的危险,就更别说率军营救元大都了。

那么,元朝内部为什么会有这样严重的党争,参与党争的人都有哪些?

很不幸的是,王保保就是党争的主要人物,不过党争并不是他发起的,而是和他的舅舅有关。王保保的舅舅是元末时期元朝的宰相。

在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前,王保保的舅舅李察罕只能说得上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红巾军起义爆发之后,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李察罕立刻嗅到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他和一个叫李思齐的人一起招收队伍,然后帮助元朝镇压红巾军起义。

在镇压的过程中,李察罕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元朝统治者也就更加依靠李察罕,于是多次提高他的官职,最高的职位是陕西省平章政事。

在元朝,平章政事和大部分人所熟知的宰相其实差别不大,其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李察罕的势力基本无人能敌,但是元朝的势力并不只是李察罕一个,同样在元朝有分量的人物叫孛罗帖木儿。

他的势力虽然比不上李察罕,但是李察罕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两人是相持不下的,也不愿意携手并进。

于是在朱元璋迅速发展的阶段,李察罕和孛罗帖木儿之间为了利益经常爆发冲突。

这种冲突一开始只是言语上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冲突就变成了武装冲突,这对李察罕的实力有不小的损伤。

后来红巾军起义再次爆发,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李察罕自然而然地率军去平叛。

但这一次的情况和往日大不相同,以前的红巾军一触即溃,但这次红巾军全力抵抗,李察罕多次攻打也没有打赢。

为了尽快班师回朝,李察罕答应了红巾军首领田丰的受降邀请,他只带了十一个人就赴约。然而李察罕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邀约竟然是鸿门宴。

进入田丰的大营之后,他就被埋伏已久的王世诚杀死。舅舅兼养父遇害,王保保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舅舅的职位。

因为王保保的军事才能出众,元朝对王保保的信任甚至超过了李察罕。

后来王保保击败田丰和王世成,用他们的心脏祭奠李察罕。遗憾的是,李察罕的死并没有解决元朝的内斗,反而引发了更为激烈的矛盾。

越搅越浑,皇帝和太子也参与内斗

王保保继承了舅舅兼养父李察罕的权力,同时也继承了对孛罗帖木儿势力的仇恨。两个势力积怨已久,虽然有元朝皇室在不断调停,但由于皇权旁落,二者之间的争斗并没有停止。

李察罕意外身亡,趁着这个机会,孛罗帖木儿就大肆侵吞李察罕势力的利益,这引起王保保的不满。但因为他刚刚继承权力,所以只能求稳。

不过这笔账以及记在了王保保的心中,他迟早都要还的。

因而在后来王保保拿稳权力之后,他就延续了李察罕的做法,开始和孛罗帖木儿明争暗斗,逐渐地,也发展到了兵戈相向的地步。

元朝当时的兴衰都依仗着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这两个势力,所以皇室并不愿意看到他们之间自相残杀,皇室多次出面调停,但结果往往是皇室一出面他们就暂时不争斗,但是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再次打起来。

不过这不能全怪他们,二者之所以会频繁地相互攻打,和元朝皇室之间的矛盾也有关系。

王保保掌握大权的时候,元朝的皇帝是元顺帝,从前他还有一点雄心壮志,但看到皇权衰微之后,就心灰意冷,然后把所有的政务全都丢给太子。

看似是放权,但实际上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太子拿到了实权,但是太子并不甘心止步于此,他想要得到的是真正当上皇上。

其实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太子和孛罗帖木儿之间的矛盾,太子一直以来依靠的都是王保保和王保保的舅舅李察罕,他对孛罗帖木儿没有多少好感。

以当时的形式来看,太子当皇帝已经是必然的事情,如果太子真的即位,那对于孛罗帖木儿来说会是灭顶之灾。

孛罗帖木儿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就成为了元顺帝的拥护者,趁着元顺帝还没有禅位,尽可能地压制太子和太子的拥护者王保保。

后来一个叫做老的沙的监察御史主动发难,虽然弹劾的是宰相,但是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句句不说太子,但每一句话都在指责太子执政有问题。

老的沙的身份不单单是监察御史,他还是元顺帝的母舅,所以太子也不敢有什么过分的举动。

但是太子毕竟是太子,太子的身后还有皇后,在二人合力向皇帝诉说老的沙的种种错误之后,最后老的沙失败了,他被革去监察御史的职务,然后去当雍王享清福。

这只是皇帝的决定而已,对于痛恨老的沙的太子,他恨不得亲手杀掉老的沙。

因为当时太子和皇后已经商量好让元顺帝禅位,眼看着事情就要办成了,结果老的沙横插一脚,把事情搅黄了,太子怎么会轻易地放过他。

元顺帝也不是蠢人,他知道太子记恨老的沙,所以就让拥护他的孛罗帖木儿保护他。太子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多次找到孛罗帖木儿,要求孛罗帖木儿把老的沙交给他。

此时孛罗帖木儿正在和王保保争夺利益,甚至已经到了兵戈相向的地步,作为皇帝的拥护者,孛罗帖木儿自然不会把老的沙交出去,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不过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元顺帝不知道听了什么人的谏言,竟然倒向了王保保一边,他解除了孛罗帖木儿的兵权,然后命令王保保率军讨伐。

以前王保保攻打孛罗帖木儿的名义是争夺利益,多多少少有些说不过去,而且在此之前他还需要顾及皇帝的面子,所以就没有做得太过分。

但现在连皇帝都向着他,王保保就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如果这一次能吞并孛罗帖木儿的势力,那么他就会是元朝最强大的势力,只要他愿意,他甚至可以当皇帝。

因为皇帝的偏袒,孛罗帖木儿恼羞成怒,他现在是见谁打谁,甚至连皇太子都不放过。

太子很害怕,打算逼迫元顺帝退位,但是事情还没有实施就暴露了,太子连夜逃出大都投奔王保保。有了太子和皇帝的支持,王保保就更加坚定了吞并孛罗帖木儿的信念。

不久后,王保保虽然没有彻底击败孛罗帖木儿,但是也获得了一定的筹码,外加有皇太子的支持,王保保就更加没有顾虑。

看到这种情况之后,元顺帝觉得再发展下去就会失去控制,于是下令处死了孛罗帖木儿。

按照正常的发展,王保保和太子应该是一条船上的人,他们应该荣辱与共。

为了以绝后患,太子和皇后提出让王保保以武力胁迫元顺帝退位,但是这一请求竟然遭到了王保保的拒绝。

王保保认为太子的想法是大逆不道,皇位如果不是元顺帝自动禅让,那么太子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太子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的人,有其子必有其母,皇后同样心胸狭隘。母子俩因此开始怨恨不支持他们的王保保,后来甚至多次掣肘王保保。

反目成仇,元顺帝竟然针对王保保

弄死老对手孛罗帖木儿之后,王保保取得了和他舅舅一样的职位,他当上了元朝的宰相。

然而王保保很快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他虽然是宰相,但是因为出身的原因,朝中的官员并不认可他,甚至有很多人轻视他。

王保保空有宰相之名,但实际上朝政大权并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中。很多政令是直接绕过他的,或者他的意见根本得不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王保保是个能打仗的将军,可是在朝堂上,他的本事一般,而且在这种混乱的政治环境中,王保保根本没办法以一人之力和那么多人对抗。

看清真相之后,王保保决定离开大都然后干自己的老本行,那样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王保保请求外出带兵,对于王保保的请求,元顺帝和太子态度一致,很快就答应了王保保的请求,他们早都不想看见王保保了。

一段时间之后,王保保又迎来自太子和他产生矛盾之后的又一个危机。当时元朝境内爆发武装起义活动,为了镇压起义,元朝任命王保保为统帅,总领天下兵马。

王保保很高兴地接过了这个任务,太子能对他委以重任,他以为是太子已经不计较以前的事情了。然而当王保保去调兵的时候,却发现这件事情暗藏杀机。

王保保可是总领天下兵马的统帅,但是当他去调兵的时候,却遭到了李思齐等人的拒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王保保不过是个小辈,怎么配指挥他们。

李思齐等老将率领的军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没有他们的帮助,王保保的底气就会少很多。王保保是个猛人,他可不惯着这些老顽固,于是下令攻打李思齐等将领。

不服?那就打到服气为止。

王保保的举动让元顺帝大为生气,但是他还得依靠王保保来维护他的统治,因此就出名调停王保保和老将领之间的矛盾。

但是元顺帝面子早就不顶用了,皇帝出面,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从,而是继续内斗,最后虽然不打了,但是谁也不听谁的,这让元顺帝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久后,元顺帝觉得王保保过于狂妄自大,而且他手中的兵马太多,会对皇帝造成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顺帝下令撤销了王保保总领天下兵马的权力,然后让太子担任。

其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为了节制王保保的权力。不过这对于王保保来说并不是大事,没有那个职位,他依然有自己的势力。

王保保想到的,元顺帝和太子也想到了。一段时间之后,元顺帝集合了那些不服王保保的将领,然后让这些将领率军攻打王保保。

不仅如此,元顺帝还削减了王保保的实权,只保留了几个徒有虚名的职位。

这样一来,王保保的实力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其中最为严重的一项措施,就是将王保保的军队打散分到不同的地方。

1368年,明军进攻大都,元顺帝想起了王保保,要他起兵勤王。

王保保不计前嫌集合兵马准备援助,但是因为元顺帝和皇子的操作,集合兵马的时间太长,结果还没赶到,常遇春率领明军就攻破了元大都。

元大都被攻破了,元朝的势力并没有就此灭亡。虽然多次遭到了皇帝和太子的打压,但是在忠君爱国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王保保从来都坚定地保护元朝。

无论元朝如何衰败,王保保都没有背叛,也多次拒绝了朱元璋的劝降。正是因为这些缘故,朱元璋才称其为奇男子,并多次夸赞他的忠诚。

参考资料:

《元史》

《明史》

《四库全书》

《二十四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精兵   兵马   元朝   宰相   皇室   将领   舅舅   太子   势力   皇帝   矛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