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国单靠经商暴富,硬刚蒙古大军,灭亡前还在给南宋报军情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南宋时期,有这样一个小国家,它不靠种地,不靠生产,通过“中间商赚差价”的方式,狠赚大宋的钱。

凭空一夜暴富,从此成为了西南部最强国家,尽管如此,它依然称臣大宋。

后来蒙古南下入侵,面对蒙古军队的进攻,这个国家顽强抵抗,硬是将蒙古帝国的军队拖了六年,尽全力捍卫了南宋的西南门户。

尽管最后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但自杞国仍然在最后关心着南宋的安危,给大宋最后一次派使者上报军情……

这个国家究竟和大宋有着怎样的纠缠?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历史上书写下这段为人津津乐道的小国传奇的呢?

自杞国的由来

在宋代时,在中国贵州西部,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的交界地区,有一个自杞国,位置刚好在大宋和大理国之间,自杞国是由彝族先祖乌蛮阿庐部落中的弥勒和师宗部建立的。

虽然称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事实上它是受到宋朝控制的附属国,在名义上还是宋朝的领地,中原历史学家也通常把它视为宋朝的附属州。

在《方舆汇编·广西府(泸西)山川考》记载中提到,阿卢山位于城西三里外,幅长约四十里,与弥勒山相邻,向北延伸至师宗;这里原先是阿卢部的居住地。

《元史·地理志》中提到了广西路,这是阿卢部的所在地,在唐代时被划归为羁縻州,受黔州都督府管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宗和弥勒两部的势力日益壮大,蒙氏和段氏不能再控制这片地区。

西南地区的游牧民族被中原历史学家统称为乌蛮人,彝族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落。彝族人的先祖长期居住在云贵高原地区,由于不愿服从中原政权管理,常导致边境纷争,这也困扰了历代中原政权。

在西汉成帝时期,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当时西汉朝廷消灭了西南边疆一个名为“夜郎”的小国。

这件事也被用来警醒其他的乌蛮人,使他们开始在名义上服从中原政权。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到魏晋时期,大一统国家逐渐不存在了,中原政权的力量逐渐减弱。

乌蛮人开始脱离中原政权的控制,但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内部斗争,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而是分成了很多小部落,互相攻击。后来在唐朝时其中一个部落建立了南诏国。

但当时的南诏国国力薄弱,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

在五代十国时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借助乌蛮三十七部的力量推翻了杨氏的"大义宁国"

五代十国时期,通海集都史官段思平以吴夷三十七部落的力量作为辅助,推翻了杨氏的"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在建立之后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包括国内的斗争和外部的压力。

国内权臣杨、高的权势斗争,导致段氏君主实际上成了傀儡,而大理的附庸国东爨三十七部则对此并不顺从。虽然他们声称是大理的属国,但实际上却一直意图自己建国。

在元丰三年,大理国发生了一场政变。杨义贞杀死了国君段廉义,篡位成为新的国君。

而另一位权臣高升泰也篡位,他威胁段氏子孙禅位,并将大理国改称为“大中国”,导致东爨三十七部爆发不满。

最后段氏虽然复立了大理国,是为“后理国”,但政权仍握持于高氏手中,而当时的大理皇帝正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的父亲——段正淳。

阿卢部部落领袖并不服从这个失去正统的政府,便起兵造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在1100年,阿卢部建立了自杞国。

部落到大国的崛起

自杞国的领袖们也很聪明,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不能独立对抗大理国,因此向北宋称臣纳贡,成为宋朝的藩属国。

宋朝人自恃强大,对南蛮小国根本不感兴趣,便没有对自杞国给予太多关注,更没有兴趣征服这个不毛之地。

但是自杞国却仗着宋朝的支持,不仅不怕大理来攻,而且肆意吞并相邻的部落和国家扩充领土。

宋朝当时正在和西夏打仗和同时防备辽国,并没有在意自杞国的动作,而大理国也因为内乱不休而没有空管自杞国,以至于自杞国从一个小小部落一跃成为一个盘踞在当地的强大势力。

尽管与中原辽阔的土地相比,自杞国的国土面积很小,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具有特别的战略意义,不仅充当了宋朝和大理国之间的屏障,更是阻截了两国之间的商路贸易。

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为自杞国后面的“暴富”打下了基础。

贩马暴富,盛极一时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灭掉了北宋,占领了黄河流域,宋军败退江南,建立了南宋政权。

金军的战斗力靠的主要是骑兵,南宋将领岳飞发现了金军骑兵的弱点,研制出特殊的阵法,用步兵克制骑兵。

但骑兵作为古代作战的中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战斗单位,面对金国的不断骚扰,南宋王朝也亟需战马。

在当时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域都是当时是良马的主要产地,由于水草丰富和地形平缓,使得马匹在这里生长十分肥硕。

然而大部分北方地区都早已被金国占领,南方产的马身材瘦小,根本不能胜任战场需求,因此南宋不得不需要从外国采购战马。

他们灵机一动,选中了当时的大理国。这里因为地处中亚,是世界上良马产地之一。而大理国的马匹讲究的是精细培育,单独管理,养殖的成本相对来说也更高。

但宋朝也情愿付这个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大理人手里买的马,质量比金人的蒙古马还要高上一些。

于是,南宋朝廷立即派遣邕州(广西南宁)的官员前往大理国进行采购,以快速增强军队实力,反击金朝骑兵的优势,阻止金军南下。

宋人的这项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是路途遥远。因此难以保证马匹运送的安全和时效性,对于宋朝人来说,陌生的地形也更增加了贸易的风险。

一路上山高路难,毒蛇虫类遍布,瘴气缭绕,即使能幸存回来,也有可能得一身怪病。因此,因此邕州当地官员对这项任务产生了严重的反感。

在这种情况下,自杞国主动提出出售良马,邕州官员在对比后,惊喜地发现自杞国的马和大理国的马质量相当,虽然自杞国的马价格较高,但是大理一路险阻,宋人畏难便想避而远之,对于富裕的南宋来说多花一点钱也并不是大问题。

于是南宋最终选择了购买自杞国的马;然而,实际上杞国并不产马,他们所谓的“好马”全部是从大理国购买并加价后转售给南宋的。

于是自杞国作为中间商继续蓬勃发展,甚至被宋朝赐予大量的金银和珠宝,以换取他们的马匹。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宋与金朝之间的战争不断,战马的损失非常大,需求也变得更加紧张,自杞国更是全民卖马,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从一个小国再一次一跃成为了一个富裕的西南大国,甚至一度可以与大理国分庭抗礼。

这种方式也使他们在不依赖传统的农耕和手工贸易的情况下,凭空获得了大量财富,变成一个商贸强国。

自杞国后来还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马匹市场,来进一步垄断宋朝的马匹贸易,这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南蛮邻国的竞争。

如阿僰国、罗殿国、罗氏鬼国等都开始从大理国买马,学习着自杞国的方式,高价销售给南宋,这也直接性地破坏了自己国的垄断地位。

自杞国国君看着本来全都属于自己的蛋糕被分走,也皱起了眉头,他对于其他小国的崛起感到严重不满,于是依仗着这些年积累的实力,招兵买马,向最有竞争力的罗殿国出兵,两国进入长期战争,目的就是争夺向宋朝销售马匹的市场份额。

随着竞争的加剧,自杞国害怕自己被罗殿国半路截胡,便直接派人到邕州卖马,直接免了邕州官员的长途跋涉。

随着各国都在争夺宋朝的马市,宋朝人也利用这种竞争关系从中获利,并在价格上向自杞国和罗殿国施压,为了保住生意,自杞国也不得不妥协把先前的价格一降再降。但依然占据了当时宋朝马匹贸易四分之三的市场。

在军事上,自杞国也靠着这“第一桶金”建立了自己的军队来保卫国土和抵抗外来入侵,同时在贩马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建立哨卡和战垒来保护运输队伍,并且为了制止邻国掠夺和强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护送贸易的商人更是极其必要的事。

于是自杞国的军事力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也正是这些护送贸易的军队,硬生生地将蒙古帝国的军队抵挡了6年,时间之久甚至一度超过了当时的花剌子模和大辽。

硬刚蒙古帝国,对大宋尽显忠诚

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整个欧亚大陆都臣服在成吉思汗的铁蹄之下,成吉思汗的长子窝阔台去世后,蒙哥接任大汗。

蒙哥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制定了一个新的战略来征服南宋。决定避免直接对抗,而是采用传统的蒙古战术,从西南方向进攻,渗透到敌人的领土。

1252年,蒙哥命令忽必烈、兀良合台和宗望率领军队远征大理国。大理国在历史上与北方草原相距甚远,此前与蒙古人的交往很少。

所以大理国国王也决心抵抗到底,而蒙古大军还未到大理城下,沿途遇到的军队就早已投降了。1255年,蒙古大军也占领了昆明,大理国王段兴智被俘,大理国被彻底征服。

一切似乎都如秋风扫落叶般进展顺利,但令蒙古人吃惊的是,下一步即将进攻的这个小国——自杞国,将是他们一路上遇到的最为顽强的抵抗,即便流干最后一滴血也不向蒙古人投降。

因为位于云贵高原,易守难攻,自杞国很早的时候就花了10年的时间在崇山峻岭之间建造了滇东古长城,以便凭借险峻的地形抵挡外敌入侵。

蒙古将领兀良合台原以为攻下自杞国如此小国,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没想到自杞国的人民团结一心,每个部落和城市都倾尽一切所能固守国家,人民百姓也都动员起来,竭尽全力抵抗蒙古军队。

在1254年至1260年六年时间里,蒙古帝国经过多次战役,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彻底攻占了自杞国。谁能想到呢,为了攻占这个小国,兀良合台硬是花费了六年多的时间。

1257年,自杞国的国都陷落,当时的国君郍句并没有放弃反抗,他继续在南盘江一带领导国民进行游击作战,并不断向宋朝求援。但甚至在亡国之前,郍句还继续派士兵给南宋上报军情。

自杞国与蒙古一战损失了10万军民,最终被蒙古军队彻底灭亡。从此,既能经商,又骁勇善战的自杞国,在彻底履行藩属国的义务之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

虽然自杞国已经灭亡,但在今天的云南红河州泸西县城子古村,仍然保留着自杞国遗址。

在遗迹之中我们还能看到自杞国人修建的“土掌房”,它们呈阶梯式排列,是彝族一带特有的建筑,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然而,除了这些遗址承载着自杞国的传奇记忆,自杞国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甚至在《宋史》《元史》和《南宋野史》中都没有记载,这一切还有待我们继续学习和挖掘,让所有值得被记忆的历史不再消弭于历史长河之中。

参考文献:

《滇志》

《广西府志》

《大理国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蒙古   小国   南宋   国君   彝族   大理   中原   马匹   宋朝   军情   大军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