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是皇帝名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突出皇帝的尊严和权威,具有深刻的内涵

谥号:中国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事迹所定的称号

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曾废谥法,汉复周制,为历代所沿袭。一般用一两个带有褒贬意味的字来表明善恶,分美(褒)、平(怜)、恶(贬)三类;美谥如文、武等;平谥如哀、怀等;恶谥如炀、厉等。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君王许可,诸侯大夫的谥号则有天子或朝廷赐予。唐朝以后,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且多为美谥,失去了褒贬的意味。


庙号:皇帝死后收到后世祭祀,在太庙中所处位置的称号

庙号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庙号是按嫡传世系编排,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由继位皇帝议立,能够享有庙号的,就意味着被推入帝统系列。如西汉高帝庙号称太祖,文帝称太宗,但并非每位皇帝都有庙号一般是有功绩者才有,以汉朝为例,两汉四百年共历29帝,只有七位有庙号,因此庙号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隋唐以后,所有皇帝都能取得庙号,一般开过或有重大贡献者称某祖,其余则称某宗,不再按世系和政绩排位,庙号成为皇帝确立正统,加强权威的重要工具。


尊号(也称徽号):皇帝在位时由臣下加以尊崇的称号

尊号出现于唐高宗当政期间,至武则天时成为一种制度。尊号往往是一大串赞美之词,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实际上是谥号延伸到活着的皇帝,既满足了皇帝的虚荣心,又给了臣下巴结以求名利的机会,因此在位皇帝常常多次被群臣上尊号。但尊号另有一种“臣议君”的评价意义,明代朱元璋时,废除了该制度。


年号:帝王纪年所确立的名号

汉以前的帝王没有年号,一般认为年号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自此以后,如果有所谓祥瑞或者发生重大变故以及新皇帝继位,都要立号改元。年号的内涵和更替,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局势、皇帝本人的处境和特点,以及皇帝的统治意向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明清以前皇帝的年号经常更改,有的皇帝甚至用过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明清两代一般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帝王的称呼问题

历代帝王的名号较多,但文献及社会上对不同朝代皇帝的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唐之前,多以谥号称呼帝王,如汉文帝、汉武帝、晋武帝、隋文帝等唐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多达一二十字,不变称呼,一般多以庙号称呼,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元世祖等明清时期,每个皇帝一般都只有一个年号,故习惯上又以年号称明清两代的皇帝,如永乐皇帝,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庙号   尊号   谥号   年号   皇帝   世系   汉武帝   明清   帝王   称号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