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秘史之-雍正帝手里有个秘密特务机关,是个什么机构


足不出户,臣子言行了如指掌

王云锦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状元,到雍正时已经年纪很大了。人年纪一大,难免就贪玩一些,王云锦也不例外,居然喜欢上了打叶子牌-这是一种和麻将有些类似的纸牌游戏。某天他在家中无所事事,便呼朋唤友来家中打牌。开始的时候一切正常。谁知几圈之后却少了一张牌,到处找也找不到。缺了牌,自然是玩儿不成了。王云锦无奈。便收拾牌局,排摆酒席,和朋友们猜拳行令,喝酒取乐。

第二天,王云锦递牌子见雍正帝的时候,雍正帝很随意地问他前一天都做什么了。王云锦便把打牌未能尽兴,而后饮宴的情形如实说了一遍。雍正闻听此言并无不实之处。便笑眯眯地从袖筒里抽出一张纸牌递给王云锦道:“你丢的是这张牌不?拿回家去接着玩儿吧。”王云锦接过来一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这正是昨天没找到的那张牌。

这个故事虽然颇为夸张未可尽信,但雍正对臣下的情况了若指掌却是确有其事。可是正如前文所言,雍正并不是个喜欢说话,喜欢走动的人,他几乎每天都只是坐在宫中批阅题本和奏折。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足不出户而世事皆能洞明的呢?答案就在清代特有的密折制度之中。

在清之前,文武百官有公务需要禀明皇帝时,除了面见直陈之外,还可以写奏疏,称为“题本”。但是由于每日公文数量繁多,单靠皇帝一人之力显然不能全部处理完毕。于是明代又设内阁,由大学士专门处理题本,先初步拟定对题本的回复再交由皇帝过目批准,至清初亦然。但是,这一制度的缺陷也很明显:因为题本本身并不保密,而密折制度是公开递进内阁,这样,涉及到一些机密事务,或者TanHe等敏感问题时,就显得颇不方便,对上书者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这一制度对皇权也存在潜在的威胁;由于题本需要经过内阁大学士之手再转交给皇帝,这样皇帝看到的题本其实是经过了内阁的筛选的;如果内阁出现权臣甚至是奸臣的话,就非常容易堵塞言路,蒙蔽天聪,将皇帝控制起来。

密折制度的缘起

基于这一问题,清代皇帝发明了密折制度。所谓密折一也即秘密奏折。首先从形式上讲,它是将要汇报的事情写在白纸上然后折叠,并加上封套或是匣子,只有皇帝和当事人才有权拆封,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XieMi;其次从渠道上讲,密折并不通过内阁转交,而是直接呈送皇帝御览,待皇帝批复之后一顺便一提,皇帝的批复用红笔写就,称为“朱批”一再直接发还给奏事人,这样就杜绝了内阁在其间上下其手瞒天过海的可能性;再次从内容上讲,按照规定,题本中只能汇报公事,而密折的内容则无所不包,从军事ZhengZhi经济,到老百姓的街谈巷议,都可以写进密折。不过,用密折奏事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这一待遇,需要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才有“密折专奏之权”,或者皇帝也会赐予某些低级官员这一权利。

密折制度在顺治年间产生,但极少使用。到康熙时期才开始普及,“密折”一词也始于此时。

康熙帝曾经说:“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他指出,前朝皇帝为了了解天下事,往往让内宫TaiJian出外四处打听,但这些人往往人品不佳,依仗皇帝的势力为非作歹,胡言乱语,甚至和外官勾结,蒙蔽皇帝,因此这一方法并不管用。而康熙则依靠密折来了解各地情况。例如康熙时的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除了其日常工作外,还负有为皇帝探听当地风土人情街谈巷议,搜集QingBao,并将其秘密汇报给皇上的职责,这一工作正是通过密折完成的。

此外,臣工对密折制度的完善亦有贡献。户部尚书王鸿绪就曾经在给康熙的奏折中建议:“臣此密折,伏祈即赐御批密发,并望特谕总管面交臣手,以免旁人开看之患。又折子封套之外,用纸加封,只写“南书房谨封”字样,以隐臣名,合并声明。”可见密折制度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的。

密折制度的QuanMian推行和强化是在雍正登基之后。雍正因为与康熙末年的“八爷党”因争夺皇位结怨,故而对官员结党营私深恶痛绝;此外,雍正号称以勤治天下,事必躬亲,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和干涉,因此他对于QingBao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密折制度既可以让文武百官互相监视,又能提供方方面面的QingBao,从公事到私事莫不与闻。因此,雍正对密折制度的偏爱就可以理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雍正   街谈巷议   文武百官   奏折   大学士   封套   特务   内阁   秘史   康熙   皇帝   手里   机关   秘密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