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道今」平原县张达仔庙村名的来历


张达仔庙村街景

述者:刘存合

撰稿人:东方雨

元朝末年,在平原郡里,出城东行四十里,有一座不大不小的村子,住有百十户人家,名叫杨庄。

这座村子虽然唤作杨庄,村内却只有一户杨姓人家,村民大多姓刘,或姓张。

[元朝统治]

公元1279年,蒙古大汗忽必烈统一华夏,定都大都,国号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蒙古统治。

蒙古人残虐暴政,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把汉人当奴隶,如果汉人犯了罪,说抓就抓,说杀就杀,不拿汉人当人看。

为防止汉人造反,蒙古人在每个村庄设置监视点,让蒙古兵把守。不仅如此,有的地方,官府还把蒙古兵派到各家各户,管吃管住(俗称家鞑子),一来可以节省粮饷,二来又能监视百姓。蒙古兵中领头的官儿,每天每日拿着户口簿子挨家挨户的清点查问,如果发现谁家有可疑举动,即刻索拿问罪。很多时候,有人触犯了蒙古兵,他们不问青红皂白,或捆绑抓人,或当即杀头。汉人们胆战心惊,度日如年,生怕哪天触了蒙古兵的霉头,白白掉了脑袋。

[蒙古鞑子]

元朝时期,平原郡里,官府也在每个村子设置监视点。不过,平原地区村子稠密,蒙古兵人少,官府只能一村派一名官兵去把守,他们采用的方式为小村派兵,大村派将。

杨庄在当地也算是比较大的村子,蒙古人设置监视点,派一名武将出身的张百夫长(百夫长是元朝军队设置的官职,称札兀惕·忽里。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二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驻守杨庄。这张百夫长五十出头,中等身材,膀阔腰圆,满脸络腮胡须,使一对镔铁轧油锤,典型的蒙古悍将。时间久了,村民都称呼他为“张鞑子”

虽然张鞑子看上去凶神恶煞,说话粗声大气,但心地善良,做起事来,有板有眼,他有个原则,就是照章办事。平时待人和气,以诚相待,从不欺压乡邻百姓。百姓们也喜欢和他交往,隔三差五的会有人请他到家里喝酒吃饭。

[一把菜刀]

元朝建国,为加强国家统治,朝庭明令禁止百姓人家私藏铁器,一旦发现,轻者,抄没罚款,全部收缴;重者,拘捕关押,杀头示众。即使家里平时用的菜刀啊剪子啊,以及铁掀锄头之类的物件,也得交上去,一件不落。

列位看官就问了,没有了锄头怎么种地?没有了菜刀怎么做饭?这话问得实在。人家蒙古人有的是办法。你若种地,官兵借给你,但得有人看着;你不说切菜做饭吗?好,蒙古人就在杨家井边的大槐树上栓了根大铁链子,大铁链子上锁了把菜刀。谁家要切菜做饭,就去杨家井边上去切菜,官家提供案板。这真是天下少有的奇事、怪事。

说起这杨家井,传说有上千年了,还颇有一番来历。杨家井位于村子东北角,井口呈圆形结构,直径达两米;井阔水丰,深不见底;井水清澈甘甜,口感宜人;村子里的人家大都吃这口井里的水。长辈们说,杨家井当初是由杨家人出资挖掘的,地点就在杨姓人的自家地里,故名“杨家井”。很多年前,杨家井旁还长着了一棵笨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估摸着也有上百年的年头了。

村里的杨姓人家虽说只有一户,却是这个村子的老住户,听说从这个村子建村起,人家杨姓就住在这里了,杨庄村唤名杨庄也就不足为奇了。现今,杨家到底传了多少代,连他们自己也说不大清楚。

闲话少说,再说这切菜刀的事情。每当晌午或晚上做饭的当口,村里的媳妇、婆婆们都挎着菜篮子,拎着瓦盆子,排着队、挨着个儿去井边洗菜切菜,井台上到成了热闹场地了。

[八月十五杀鞑子]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又赶上蝗灾,朝庭增加赋税,清淤黄河河道,更加重了老百姓负担。百姓日子苦不堪言,很多地方纷纷揭竿而起。

住在户上的家鞑子,多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他们不但收去了菜刀,还借此糟蹋妇女。

平时,这些家鞑子们养尊处优,吃拿卡要,无恶不作,老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汉人把他们当祖宗供着,好吃的急着他吃,好用的急着他用,还不能呛着他,稍有不慎,非打即骂,闹不好,诬你个谋反的罪,怕连命都保不住。老百姓忍气吞声,有泪往肚子里咽。

一些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忍受不了压迫,冒死参加了义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可起义的人太少,手里的家伙什又不顶用,打起仗来打不过元军。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招。他对朱元璋说:“天下人对家鞑子恨之入骨,如果大家齐动手,别说一家只有一个鞑子,就是有两个鞑子,也能对付得了。那样就能把鞑子们斩尽杀绝,老百姓没了管制,就会来投奔咱义军了!”朱元璋听了皱了皱眉说:“办法倒是可行,只是一家一户的怎么去送信,闹不好,就会万民遭难啊?”刘伯温捻着胡须说:“主公大可放心,山人自有妙计。”

八月十五头两天,商店里,小摊上,到处都是卖圆乎饼子的。有的人家买不起,就有人去给送。鞑子们莫名其妙,便问道:“这是什么东西?”大家告诉他:“这是八月十五拜月的供品。”鞑子们听罢,消除了戒心,不再盘问。

仲秋节晚上,各家各户拿出月饼、瓜果祭月,举行完仪式之后,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赏月饮酒。家鞑子们也来凑热闹,喝了个一醉方休。

酒兴之后,家人们掰开月饼,准备分而食之,却发现月饼馅里夹着张纸条,上面写着字:“八月十五子时夜杀鞑子。”鞑子们不认得汉字,傻不愣登问道:“那是个啥?”有的说是月饼馅,有的说是嫦娥仙子送的祝福。他们信以为真,乐呵呵的傻笑,嘴里叽里呱啦的说道:“你们汉人名堂还真多!”

午夜子时,鞑子兵们有的喝得烂醉如泥,有的喝得打着呼噜睡着了……乡亲们挤了挤眼,努了努嘴,心领神会。大家抄起砖头石块,顶门杠、擀面杖,向鞑子兵的头上招呼,一下子,就把鞑子兵砸得脑浆崩裂,呜呼哀哉了。

乡亲们敞开房门,跑出院子,在大街上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庆贺。一些人奔走相告,互相询问:“你家的鞑子杀了吗?”大家纷纷表示:“杀死了!杀死了!”快乐的情绪溢于言表。

于是,仲秋月饼馅料里加青红丝的习俗就这样诞生了。

[杨庄的鞑子]

轰轰烈烈“仲秋月夜杀鞑子”的事情在全国各地爆发了起来,而在杨庄却没有发生。你道为何?

因为杨庄的鞑子张百夫长,平时对待百姓和蔼友善,不仅不作践老百姓,而且还保护老百姓,替百姓遮风挡雨,所以杨庄的乡亲没有受到半点欺侮,大家对张鞑子不仅没有敌意,而且还挺近乎。

给你讲几件张鞑子的有趣故事。

故事一、随礼

俗话说入乡随俗。张鞑子就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蒙古人。平日里,村里如果有哪家要娶媳妇,他就提着礼品去道贺,给人家随喜;如果哪家老了人(有人死了的意思),他就拿着烧纸去吊丧,表示哀悼。乡亲们都说张鞑子是个心眼实诚的好鞑子。

故事二、赎人

村里有户人家,持家男人多留了个心眼,夹壁墙里私藏了一把菜刀,被巡查的官府发现了。官兵五花大绑把他绑到县里,说是三日后开刀问斩,杀一儆百。

张鞑子人善心好,连夜跑到县里,上下打点,找人情搬面子,疏通关系,打通关节,好歹把这个村民给赎回来了。

故事三:胡琴( 有的地方叫“胡气”,一种蒙古乐器,类似于二胡。)

张鞑子虽是个武将,却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喜好——拉胡琴。张鞑子有一把胡琴,有事没事的时候,一个人就躲在屋子里拉自己喜欢的蒙古曲子,多半是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表述了。

村民们感激张鞑子这些年来做得好事,八月十五这天夜里,把他灌醉了,藏在地瓜窨子里,对外就说张鞑子已经被杀死了。从而,让张鞑子躲过了杀头之祸。

第二天早上,张鞑子听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事情,吓得面如土色,瑟瑟发抖。由于惊吓过度,得了一场大病,不几天就死去了。

[厚葬修庙]

张鞑子死了,乡亲们推举村里长者商量此事。大家一致认为,鞑子兵虽恶,但张鞑子不恶,并且对我们杨庄有恩,况且他家人又不在这里(远在蒙古大漠),所以我们要为他厚葬修庙,代代纪念,永远记住张鞑子给我们村的好处。于是就在村北择了块风水宝地,买了两口大缸,隆重安葬了张鞑子。有人不禁会问,安葬鞑子,为何要用大缸?朋友!你有所不知,这可是蒙古人的丧葬习俗。首先将尸首置坐于缸內,待随藏物品(衣物、胡琴、烟袋、酒壶等)一应俱全的放置好,再将另一口大缸口沿朝下,扣在底缸的上面,两口缸口对口、沿对沿的对严实了,然后扔土填埋。

埋葬了张鞑子,村民们又在村南捐资为张鞑子修建了一座祭祀小庙,塑了张鞑子的塑像,又将他的兵器——两柄铁锤供于庙内。每逢节气忌日,乡亲们都来为他上供烧香,以示纪念。

[张达仔庙村]

杨庄由于张鞑子驻村,避免了刀兵之祸。为纪念张鞑子,村民就将村名改写成张达仔庙。村名中包含了张鞑子姓氏和为他建庙祭祀的多种信息。至于“鞑子”二字为何改成“达仔”,想来村民为避讳当朝(明朝)统治,怕招来“顾念旧朝、怀有不臣之心”的嫌疑而为之。

随着时间推移,杨庄的村名慢慢就被乡民们淡忘,不再提及了,现今只有少数村民偶尔谈起此事,讲一讲张鞑子的传奇故事。

[以后的事情]

若干年后,张达仔庙村的那座庙由于年久失修,慢慢坍塌倾覆了,庙宇砖瓦泥土堆积成了一个大土疙瘩,远远看去,活像个土包子

有一年,一位村民掘地取土时,挖出了一柄大铁锤,据说那就是张百户使用的兵器,只不过才出土了一半。

有一天,村里几个年轻后生梦想着发笔横财,琢磨着盗挖张鞑子的墓穴,被村里的长者发现,给制止了。

至此,张鞑子一直安安稳稳地静坐在张达仔庙村北的大缸里,没有人敢去冒犯,这也是他保民护民、施仁行善的福报。张达仔庙村的名号因此也被叫了七百多年。

校对:张汝军


摄影:刘存合


杨家井遗址

张鞑子祭祀庙遗址


张鞑子墓地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平原县   百夫长   蒙古   蒙古人   元朝   汉人   菜刀   乡亲   村子   来历   村里   村民   说古道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