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平辽:明军斩断北元左臂,汉人恢复600年辽东故土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徐达、李文忠、冯胜为帅,各领5万明军,分三路北伐北元,目标为北元的巢穴和林(今乌兰巴托一带)。因为和林属于元朝曾经的岭北行省,且主战场都在岭北行省辖地爆发,故称之为岭北之战。朱元璋原以为3路明军将势如破竹,一战荡平北元残余抵抗力量,以收永清大漠的战略预想,但因为北元第一名将、号称“奇男子”的王保保在和林绝地反击,大败徐达,这也是徐达军事生涯中最大的败仗,使得明军被迫折返,之后李文忠所部也收效甚微,唯有作为偏师的冯胜所部,在冯胜部将傅友德的超常发挥下,打出了河西七战七捷,算是为大明扳回了一局。

岭北之战的失利,使得朱元璋重新审视北元的实力,再加上此战明军伤亡颇大,特别是战马的损耗极其严重,而在蒙古草原上作战,战马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明军本来就缺少战马,岭北之战几乎集中了明军所有的战马,而今一战消耗殆尽(这也是为什么傅友德七战七捷后无法扩大战果的重要原因),以至于朱元璋虽然想继续进攻,但奈何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北元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在岭北之战中侥幸取胜,但毕竟大明的综合国力是北元想都不敢想的,再加上不久后王保保病逝,北元军界的优秀人才相继凋零,所以虽然北元打赢了岭北之战,也无力向南对大明进攻。双方不约而同地停止了正面对决,转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只为下一次大的交锋做准备。

这一时期,朱元璋在正北方向停止了大规模进攻,转而修筑军镇、加固长城做防御态势,以工事抵消北元骑兵的机动性。在西北方向则是重点打造河西走廊防线,斩断北元右臂,以切断北元与西域的联系;在西南方向,攻灭了盘踞在云贵高原上的北元梁王所部,彻底解除了北元在大明侧后的最后一颗钉子。彼时的北元所控制的地区只剩下蒙古草原本部和辽东地区,因为蒙古草原上的生产力落后,北元实际上最重要的“补给站”就是辽东,而且因为辽东在手,使得北元可以继续控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政权,利用辽东和高丽的物资,北元得以与明军长期对抗。

如此一来,辽东的战略位置就凸显了,当时的辽东有元太尉纳哈出数十万大军,成为大明在东北方向最重要的边患,朱元璋其实早就想解决辽东问题,但因为大明建国初期,实在是事情太多,一时间也无法顾及。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终于腾出手来解决辽东问题了。因为彼时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超级名将已经去世,朱元璋遂任命当时明军中威望最高、最能打的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20万明军征讨辽东。同时,为了培养新的军事人才,朱元璋还让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等从征,以锻炼实战经验。

20万明军浩浩荡荡杀奔辽东而来,辽东的北元军纷纷溃败,明军长驱直入,直逼纳哈出巢穴金山,纳哈出已经被明军强大的攻势震撼,早已失去了战心和斗志。冯胜趁机派出明军俘获的纳哈出部将乃剌吾携带朱元璋的诏书前去招降纳哈出,在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的形势下,纳哈出明智地选择了投降明军,随后,纳哈出20万部众入关归附大明,朱元璋大喜,将其西迁安置在长城外,并设置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以作为明朝长城外的屏障。又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辽东屯垦,自安史之乱后,汉人的军旗时隔600多年这一次插在了辽东,此后大明以辽东为基地经略东北200余年。

插句题外话,冯胜征辽时,作为北元的附属国高丽也派了一支4万人的军队协助北元与明军作战,但这支高丽军队的指挥官到了前线一看明军的战斗力再对比一下北元和高丽军的战斗力,知道只有跟着大明混才是出路,但高丽国内守旧势力依然要认北元做“大哥”,后来他干脆就带着这4万远征军攻破了高丽王城,来了把半岛版“黄袍加身”,之后他主动向大明称臣纳贡,朱元璋对他的恭顺很是满意,并赐予他新的国号——朝鲜,他就是李氏朝鲜的缔造者李成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辽东   大明   之子   蒙古   所部   朝鲜   军长   部将   巢穴   战马   左臂   故土   汉人   冯胜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