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三次北伐,为什么都不能成功?

宋高宗退位后有三位皇帝,都曾发动北伐战争。前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后割地赔款告终,最后一次北伐联合蒙古灭了金国,但驱狼引虎,南宋最后被蒙古灭国。

南宋时地图


第一次隆兴北伐:宋孝宗即位任用张浚,虞允文,李显忠等进行北伐。文臣武将,南臣北臣不和,战败后达成隆兴议和。

第二次开禧北伐: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萌生了北伐建功的念头。这时,舆论风向是反对北伐就是忘记国恨。战争失败后,南宋与金朝签订了“嘉定和议”,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称谓由以前的侄叔改变为侄伯,比“隆兴和议”更为屈辱。

韩侂胄出于私利北伐

第三次端平入洛:蒙古强大后,南宋联合蒙古灭金。

纵观南宋历史,对外求和妥协,被斥责为投降派,诸如秦桧之流,出卖国家利益,对外卑躬屈膝,令人不齿。主战派高举收复失地的高旗,绑架整个国家北伐,不知时势的北伐战争,最终祸国殃民。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南宋曾一度超越北宋。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国力恢复,宋理宗实施改革后,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但良好的经济发展被战争中断了。

南宋经济繁荣画作

假设南宋能像汉朝一样前期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待时机变化,并不是没有打败金朝的可能,甚至后期联合金朝抵抗蒙古大军,灭国也不会那么快。南宋国力稍有起色就匆匆发动北伐,然后遭遇惨败,和平发展几年又起刀兵,失败后又割地赔款称臣。

越王勾践想伐吴,范蠡屡次劝阻,时机成熟后才行动;晋武帝、隋文帝欲伐江南,待孙皓、陈叔宝政乱,有把握后才肯起兵;明强清弱,努尔哈赤待大明内乱才径直入关。真正的主战派不仅要有北伐之心,更要认清时势,卧薪尝胆、等待时机。

岳飞还我河山图

最后附孙子兵法第一章: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北伐战争   南宋   努尔哈赤   隆兴   主战派   蒙古   时势   国力   皇帝   金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