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对麦芒,唐朝面对突厥骑兵,如何用养马打败突厥?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史念海先生曾谈到,我国古代王朝足食足兵可能促进国家富强。“足兵”的一大条件就是豢养马匹。唐代是马政的集大成者时期

所谓马政,是统治者决定施行的管理全国范围内马匹生产及应用的相关政策,同时还涉及到这些政策落实时,在行政程序和专业事务中具体操作的人。

《新唐书》载:“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其原因便是终唐一代,国家对马政贯彻了极高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贞观时期,还是开元盛世,甚至是到了晚唐,政局混乱,藩镇离心倾向加强的情况下,统治者都还异常重视马政。

一、泱泱大唐,缘注于马

李唐王朝缘何如此重视马政?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最重要的便是现实政治的需要

在经历了隋末群雄争霸战争之后,李唐王朝在一片废墟之中建立起来。此时的唐朝,百废待兴,内忧外患。

对内要巩固新生政权,避免走上隋的旧路。这就要求中央加强对于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马匹质量至关重要。

当地方出现暴动、起义等突发状况时,质量上乘、跑得快的马,通过驿站就可以迅速的将消息递往中央,以便中央及时作出应对。

天宝年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玄宗当时正在华清宫,两地之间相隔三千里,但6日之内,他就知道了这一消息,迅速派兵迎战。

通过计算,消息的传递速度达到了每天500里,这就是快马的作用,这就是中央对于地方控制加强的表现之一。

唐朝的马政得以发展,是冷兵器时代的客观需要。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优势亦驱使着唐王朝的统治者们重视马政。

冷兵器时代,谁能够持久厮杀,谁就取得战争的胜利。换句话说,灵活性、机动性是这一时期取胜的关键。

骑兵的灵活性、机动性远胜过步兵,自然成为不可替代的军种。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的蒙古军队,便是拥有着战无不胜的骑兵军团。

三次西征,打到中亚,打到维亚纳,攻陷大马士革,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这得益于它的骑兵军团。而骑兵的优劣又取决于战马的质量。

试想:面对游牧民族高大强壮的马匹,中原王朝身小瘦弱、耐力不堪的战马,何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重视马政,培育良马,增加马匹数量,提高军队战斗力,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另外,唐王朝疆域版图极盛,能够远征其他地区的军种,只有骑兵。维护庞大的疆域版图,亦需要良马。

唐朝重视马政,是基于唐王朝军事策略的要求。唐初,突厥频繁侵扰,边境危机严峻。

秦王李世民根据突厥“惟劲骑奔冲"的特点,主张加强军队骑兵建设,用军事进攻的战略,彻底击溃突厥军队,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

贞观三年,反击突厥的时机成熟,唐王朝如愿打败突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骑兵。

唐朝的对外战争,往往使用大量的骑兵,以缩短行军周期,提高进攻速度,增强进攻的“突然性”,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另外,正因为唐朝军事策略多使用骑兵,且承担攻击、牵制、迂迴、侧击等多方面的作战任务,因此,战马损失也很严重。

一方面以骑兵为主,一方面战马损失严重,马政建设便尤为重要了。唐朝重视马政,更离不开美妙的历史渊源

自魏晋以来,少数民族内迁,胡汉融合,游牧民族获得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

而汉人则逐渐学习游牧民族所引以为傲的畜牧业技术,当然包括对于如何养马、如何培育良马等技艺。

再加上李唐王朝本身是站在西魏、北周、隋朝的肩膀之上而强大的,故而吸收了诸多优秀制度,包括均田制、府兵制等,虽然日后有所变革,但有了继承,才有创新。

唐代马政的主要中央管理机构继承了隋的太仆寺、尚乘局等,而牧场则延用了西北陇右。

唐代重视马政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亦有客观因素。但即使历任统治者如此重视,马政的发展还是可谓曲折起伏。

二、波澜李唐,马政浮沉

国力盛衰的变幻主宰了马政的发展。唐初,在综合考虑各种形势之下,面对突厥的侵袭,面对新生政权的急待巩固,面对迫切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初唐便大兴马政。

“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匹于赤岸泽,后徙之陇右”。

《新唐书·兵志》

唐初,在继承河西陇右牧场的基础之上,增加马匹数量,选用专职人才总管群牧

唐政府在中央设有太仆寺、架部、尚乘局和闲厩使,制定全国的马政及相关事宜。而与之相对的,地方上则设监苑,由此,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牧制度

唐初马政的兴盛,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在贞观之际任太仆少卿的张万岁。张万岁专职掌管全国群牧的养马事宜,时人对他的评价则是“善于其职”。

有数据记载,自太宗贞观初开始养马三千匹,至高宗麟德年间,仅四十年时间,便繁育至七十万六千匹。堪称唐代马政治理首屈一指的人才。

高宗武后年间,马政进入了短暂的衰落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马牧人才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与突厥等族的战争。

《新唐书》载,永隆年间,仅夏州监牧所损耗的马匹数量便已经超过十八万匹

张万岁卸任后,马牧人才凋零,马官甚至不熟悉马的品种、习性,自然养不好需要精细照顾的“战马”了。

再加上马匹繁育事务的繁琐,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序现象,最终造成了马匹的大量丢失或死亡。夏州临近突厥部落,成为唐王朝对抗突厥的调兵场。

突厥犯边,唐骑兵作战,需要就近大批征调夏州监牧马匹,战败后,马匹数量骤减,而短时间又难以补缺;

频繁的战乱又影响了正常的牧养秩序,没有和平的环境,马匹损失势在必然。

玄宗开元至天宝时期,是马政的复兴期,具体则表现在无论是官方养马的数量,亦或是民间养马的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了扭转马政危机,唐玄宗知人善任,派遣精通养马的张景顺专职养马,细心选拔马政的基层官吏,保证牧场马匹的养殖与杂交,恢复了唐太宗时期马政机构的效能。

另外,他还将民间养马作为补充马源的一条途径。此举并非初创,早在汉朝,晁错便上书汉文帝推行马复令,即民间养马一匹,可免3人徭役。

马复令的实施激发民间养马热情,也为汉武帝征讨匈奴奠定基础。玄宗鉴于即将与突厥军队开战,便令官吏高价从民间买马,以补足军队需要。

正因为要大量从民间购买马匹以充当军马,鼓励民间养马便是关键。因此,玄宗推行了诸多有利于民间养马的措施。

其中就规定养10匹马以上的人家,免除军旅役。这大大减轻了民间养马的负担,提高了民众的积极性,军马数量大为提升。

安史之乱后,马政便进入了衰微时期,监牧经营的成果溃败。具体则表现为河西陇右牧场的丧失、马政治理困境的凸显。

当养马牧场丧失,当王朝陷入藩镇割据的危机,当监牧制度被废除,风雨飘摇的王朝无力再将精力投入到马政上,而马政的式微又影响着国家的硬实力。

终唐一代,马政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兴盛——暂衰——复兴——衰微。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李唐王朝的国势走向。

就是这样一个注重马政的王朝,在政策的驱使下,形成了马政思想、马政文化,更有因马而兴起的休闲活动。

牧马业的繁荣造就了独特的马政思想,即建立了马籍制度,顾名思义,便是给马登记造册。与该制度相匹配的是唐代独特的马印制。

所谓马印制,就是在马匹的某一部位打上烙印,在马匹年幼之际便开始挑选,以便日后更进一步地培养。

唐代如此重视马政,对于马匹的质量更是重视。为了最大限度提高马匹的质量,对于马匹的杂交改良工作便开展得如火如荼。

唐初,便有意识地从西域输入了大量的优良马种以改良中原马。专职的培育官负责杂交改良马匹,对于中原马种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

唐马早已绝迹,但我们仍能够从考古资料中窥见唐马的英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马俑,膘肥体壮;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则生动展现所谓“舞马”的风姿。何为“舞马”?唐朝马场每年都要挑选一批有灵性的马,参加兴庆宫的马舞表演。

玄宗年间的千秋节(玄宗本人生日),训练有素的“舞马”们,伴随着《倾杯乐》而翩翩起舞,好不壮观!一曲终了,舞马还会衔着酒杯与天子同饮,为玄宗祝寿。

影视剧里常常能够见到的马球运动,也是在马政制度的繁荣下而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这是一项要求人与马高度配合的激烈运动。

它不仅要求驭手有娴熟的驭马技术与精湛的球技,还要求良马性格的温顺、善解人意。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帝王和贵族阶层将它当做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成为国与国比拼的重要竞赛。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

三、马政高峰,熠熠生辉

从微观角度观看,唐代是马政制度的集大成者,它的国力影响着马政的发展进程,而马政的具体实践又影响着本朝命运走势。

突厥与大唐关系左右摇摆,取决于双方的马政兴衰。唐代的对外交流可谓达到中国古代的鼎峰,但交流并不仅限于和平,和平之下仍有动荡的战争。

“突厥兴亡,为以养马为准”。突厥各部拥有骑兵少则10万,多者达到40余万,总计战马百万计,不时对唐边境进行侵袭骚扰。

公元626年,突厥发兵40万直逼渭水桥北,在唐初马政兴盛的背景下,马匹数量增多,质量提升。

在唐太宗时期才充分发挥良马作用,出六路骑兵,才终于彻底地解决了东突厥的骚扰。

唐王朝后期宦官干政,的重要依仗之一,便是宦官掌握了一支精锐的骑兵。

而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宏观角度上看,唐代马政被后世公认为“中国马政的高峰”,对于后朝历代马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以宋为主要分析对象。

北宋初年,欧阳修认为,本朝今天的马政,皆源于唐制;由此可见唐马政对于宋的影响之大。

他认为唐代养马占据地利,遵循自然规律,希冀宋代马政制度能够借鉴唐马政之优势。而之后王安石变法所推行的保马法,就在用人策略上学习了唐制。

治理马政重在运用得力的能臣,专职经营,才可成就一番事业。

不论是对于唐朝国力、政局的影响,还是对于后代的借鉴意义,唐代马政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存在于文献中,存在于实践中,熠熠生辉

结语

唐代马政的初始,无疑是各方面因素掺杂在一起的“综合考虑”。而它的发展历程,则体现了动态变化的过程,与国家实力相辅相成。

我们不能用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角度去认识唐代马政,而应该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

唐文化开放包容,无论是前瞻性地引进外族良马,还是善于学习游牧民族养马经验,无一不体现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

这也启示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去对待外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突厥   骑兵   唐朝   贞观   良马   针尖对麦芒   王朝   战马   马匹   唐代   重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