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了20年,历经4次高难度手术,他变直了,母亲哭了

#好内容我来评##头号解忧馆##我的生活也是头条##情感点评大赏#

“弯”了20年,历经4次高难度手术,他变直了,母亲哭了......


打开一个折叠的人,需要分几步?


一位“弯”了28年的男人,4次面临被顶尖外科医生称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手术。


生与死全在一线之间。



现代医学可以达到的高度,医患关系,苦难下的母子情,生而为人顽强的生命力......


可以说,这个故事事关我们每个人的怕与爱。


愿你读完后有所获得。



01

19岁风华正茂却成“折叠人”

面部离大腿仅1.8cm


李华,曾经也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



穿着时尚,长相俊俏的他,对未来的期盼是和叔叔学习建房子。


不出意外,他会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娶妻,生子,未来接老母亲一起居住。


但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19岁时,李华突然感觉膝盖持续的疼痛。



找遍村里的赤脚医生,打完各种针后,疼痛仍然没有缓解。


之后便是命运连续,缓慢的重锤。



23岁时,他只能依靠轮椅行走。


27岁时,他的颈部逐渐折叠。


29岁时,李华的头彻底无法抬起。


仿佛一个隐喻,面对噩运,他不得不低下正青春的头颅。


到了李华33岁时,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脸,一点一点,往大腿贴去。



无法撤销,难以挽回,他成了一个90度折叠的人。


1.8cm,是李华面部离大腿的距离。


高度被折叠的生活,每时每刻都是巨大的痛苦。



哪怕刷牙,洗脸,一根面巾都很难穿过那1.8cm的缝隙。



喝水只能靠一根吸管,吃饭更是难上加难,只能把饭碗放在侧面,一点一点地往嘴里送。



基本的生存已如此艰难,更别提娱乐活动了。


有时,邻居来串门,别人看电视,李华只能听电视。


李华患的这种病,叫做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率不算低:千分之三。


这个概率落在任何人头上,都是肉眼可见的不幸。



每年有大量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矫正手术。但是,像李华这样重度折叠到90度的实在太罕见。


李华的情况,让见过无数强直性脊柱炎的大夫也惊讶:


“我就不知道,这么多年,他怎么存活下来的?”


原因很简单,李华有一个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



看到儿子这个样子,李华母亲声泪俱下地说:“我儿子还是可怜。”


在她40多岁时,就背着儿子到处找医院。


如今,这位母亲已经70多了。


跑遍了医院,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从未放弃。



母亲唯一的心愿就是治好儿子,她说:


“不治好,我又死掉,哪一个来照顾他?”


在病情还没那么严重时,李华常常吹起口琴。


他吹的歌曲不是别的,正是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02

4个量身设计的手术方案

十多个学科会诊向“珠峰”进发


正是母子之间的这份亲情,让李华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终于,转机出现了。



从qq群的一位病友那里,李华联系上了深圳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病科的陶惠人主任。


从医30多年的陶医生,在全国也是做脊柱矫正手术数量最多的医生之一。


但陶主任还是直言:“如果李华再早十来年出现,肯定收不下这个病人。”



因为,给李华这种下颌贴胸,胸骨贴耻骨,嘴巴贴大腿的3-on病人做手术,难度等同于脊柱矫正领域的“攀登珠穆拉玛峰”。


能不能做是技术问题,敢不敢做更彰显医生的理想与价值观。


陶主任说:“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攀登珠峰是他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高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治,长期的折叠,让李华的皮肤感染,饭量下降,肺功能降低。


陶主任判断,这样下去李华活不了多久。


命悬一线之际,陶主任决定出手相救。


十多个学科会诊,准备一同向“珠峰”进发。



陶主任为李华设计了4次手术的方案。


第一次手术,截断李华的髋关节,让李华面部和大腿的距离打开,为他后面能趴在手术台作准备。



第二次手术,截断李华的胸腰椎,让李华可以直起身板。



第三次手术,为李华换上人工髋关节,让李华可以正常走路。



第四次手术,截断李华的第七颈椎,让李华最终可以抬起头。



想象打开一个折叠的玩具芭比,要历经的几个关键步骤。


但现实是,这四次手术,一次比一次凶险。


哪怕最简单的截断髋关节,如果打断了接不上,那李华一辈子都没办法坐或者站。


在多学科会诊上,麻醉科主任孙焱芜也提出了她的担忧——


如何为李华进行麻醉插管?



李华面部和大腿紧贴,孙焱芜主任说:“连空隙都没有给我留下!”


而为李华进行安全麻醉,又是为他进行手术的决定性前提。


医生压力巨大,李华也牙关咬紧。


住院2个多月来,李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不停地锻炼自己的呼吸功能和肌体力量。



十多年的苦苦等待,让他志如钢,意如铁,要和医生一起迎接挑战。


李华说:“要么好,要么死。做了还有一线希望,放心地做,相信他(陶医生团队)。”


所有人顶着巨大的压力,迎来了李华的第一次手术。


首先开路的是孙焱芜主任,她要一毫米一毫米地,用纤支镜深入李华的肺部,随后麻醉管跟上。



在李华变形的气道中探路,孙焱芜主任说:“两次机会,进去了就进去了,进不去我就要放弃。”


这时,李华的每一口呼吸都要高度配合医生的指令。


“不要吞口水。”

“不要说话!”

“深呼吸!快呼!”

“快呼,等氧上来再给药。”


李华忍受着清醒插管的巨大痛苦,很好地配合了医生的操作。


“睡着了,睡着了。”



麻醉成功!手术室响起短暂的掌声,大家难掩心中喜悦。


而困难的外科手术此时才正式开始。



03

4次手术如履薄冰

男子时隔20年终于抬起头


第一次手术,陶主任请来老同事吴尧平主任助阵。



为了尽量减少创伤,医生要在一个仅7cm的切口处,打断李华的髋关节。


手术空间极其有限,甚至都看不见,只能用手摸。



而李华病变多年的髋关节就像一个生锈的零件一样,很难辨别关节的部位和状态。


每一秒都如履薄冰。



格外漫长的一个小时过去了。


“李华,腿疼不疼?”


“不疼了。”


从1.8cm到30多厘米,这是手术前后,李华面部与大腿距离的变化。



吴尧平主任用最小的创伤,完美完成了李华双侧股骨颈的截骨手术。


但回到病房后,陶主任却陷入了新的困境。


虽然已经打开最大空间,但陶主任观察李华坐在床上的状态,发现他依然达不到趴在手术台上的条件。



是选择风险更大的侧卧位,进行第二次胸椎手术;


还是直接把难度极大的第四次手术提前?


深思熟虑13天后,陶主任决定选择后者。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让李华坐在手术台上,接受颈椎截骨手术。



“在你一辈子里,能够做的最难的病例是什么?


那就是这种病例。”


陶主任镇定的语气中,又充满期望。


手术开始,遍布血管与神经的第七颈椎,宛如一个危险的迷宫。


李华的头被打入钢钉,安上头环固定,以防“头掉下来,瘫了。”



即使这样,手术稍不注意,也会伤到颈椎内的神经,后果是瘫痪;


如果伤到动脉血管,后果是死亡......


整个手术最惊心动魄的一刻,便是为李华的颈椎进行复位。


就在医生为李华小心“抬头”的时候,突然,骨头传来啪的一声断掉的声音。



陶主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断的一瞬间,骨头不能错位,否则便会造成李华高位截瘫。


好在负责脊髓检测的同事传来好消息:


“(脊髓)好着呢!”


众人松了一口气。


但几乎同时,麻醉科的孙主任又警觉到一个危险的信号:“脑供血怎么越来越低了?”



手术中的危险就这样如枪林弹雨一般,让人一刻不敢放松。


而手术室外,李华的母亲一遍又一遍擦着眼泪。


她嘴里默念着:“苦尽甘来。”


这些年,她为了儿子付出了太多,太多......



手术室内,通过紧急处理,李华脑供氧指数回复平稳。


最终,医生向李华的颈椎打入了22颗钉子,李华时隔20年后,终于抬起了头!


“快来看看你儿子,抬起头来了。”护士激动地说。


在手术门打开的那一刻,李华母亲擦干眼泪,哭容变笑容,为医生护士衷心竖起了大拇指。


20多年来,她终于可以好好看一看抬起头的儿子。


这次手术,也让李华终于有了趴在手术台,接受腰胸椎截骨的机会。



04

“折叠人”24年后重获新生

医学奇迹,人性奇迹!


面对最难的挑战,医生们的细心让人感到了医学的温度。


为了让李华呈V字的身体能够“趴”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一起动脑动手,硬是将50个医用手套灌上水,套上袜套,做成50个各式各样的“枕头”放置在手术台上。



众人喊着一二三,小心翼翼地将李华抬起,并固定在手术台。



有些医生甚至直接跪在了地上,细心调整着“枕头”的位置。


手术前,50个手工“枕头”,柔软,无缝隙地支撑起了李华趴着的身体



在大家还没松口气时,一位护士发现李华的右腿出现不正常的现象。



李华的右腿出现了大量新鲜血栓,血栓一旦游走到肺部,便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医生给李华穿上弹力袜,防止血栓脱落,接着,便开始了和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截骨,打钉子,复位,矫正,固定,再矫正,再固定......


既要精准,又要节省时间,这场手术堪称“刀尖上的舞蹈”。


胸12截完之后,在出血量不大的情况下,陶主任一鼓作气完成了腰3的手术。


两次手术一次完成,李华也少遭一次罪。


经过近9个半小时的手术,陶主任完成了李华的胸腰椎手术。



能平躺在床上,这一刻,李华足足等了24年!



奇妙的是,李华却在床上不停说:“我要躺下,我要躺下。”


原来,这么多年,李华一直是侧卧位。


正常的躺下,对于他来说反而是另一种感觉。



历经4次高难度手术,“折叠人”李华终于重获新生。


术后的他恢复良好,在母亲的陪伴下,积极做着康复训练活动。



在手术前,李华被问“如果能被治好,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质朴的他回答道:“到外面去打工,因为借了别人的钱要还。”


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很简单,娶个老婆,生个孩子,这辈子就可以了。


这份朴素的愿望,背后是不熄不灭的生命力。



在李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看到了意志力对于我们最终战胜疾病的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医患之间,那份死生相托的绝对信任。


正如参与李华手术的医生所说:


“就是这种病人太有意义了,你学医一辈子,给几个这样的人,拯救他的生活,(他)好不容易来人间一趟,有了感受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职业追求一个最大的享受。”


所有医学的奇迹,其实,也都是人性的奇迹。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胸椎   手术   母亲   手术台   血栓   珠峰   脊柱   颈椎   面部   关节   大腿   护士   儿子   主任   医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