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辅驱逐异己而不留痕迹,连疑心很重的崇祯也常常浑然不觉

|大明日落

|——崇祯王朝的人和事


君“贤”臣“佞”:大明最后的宰相们

伴君如伴虎。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论起对手下臣子的刻薄来,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和他的杀人如麻的老祖宗朱元璋颇为相似。因此,能在崇祯手下当个宰相实在是不容易。

有一组数字是这样的:崇祯一朝前后一十七年,除内阁辅臣就用了五十位之多外,被称为“七卿”、地位仅次于内阁大学士的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要员也是更换频繁,计有吏部十三人、户部八人、礼部十一人、兵部十七人、刑部十六人、工部十三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十三人。这些大员平均每人任职时间只有一年零两个半月!即使是如此大量的更换,也没有一个让崇祯满意的大僚。那些人几乎无一个逃脱来自皇帝的惩罚,轻者罢官坐牢,重者流放杀头,至于戴罪任职或削职为民者,差不多更是天天都有!

————————————

君“贤”臣“佞”:大明最后的宰相们

礼部重开天榜,

状元探花榜眼,

有些惶恐。

内阁翻成妓馆,

乌龟王八篾片,

总是遭瘟。

这是与那句“崇祯皇上遭瘟了”的童谣一起传唱的另一首童谣。两相比较,后者更为尖酸刻薄,干脆把以温体仁为首辅的大明崇祯内阁比喻为乌烟瘴气藏污纳垢的妓院,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那么,温体仁到底做了些什么,以至公信力如此不堪?

关于温体仁,《明史·温体仁传》中有这样的描述:

体仁荷帝殊宠,益忮横,而中阻深,所欲推荐,阴令人发端,己承其后;欲排陷,故为宽假,中上所忌,激使自怒,帝往往为之移。

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意思:

温体仁仗着皇上的宠信,越发的嫉妒成性刚愎自用。他想用的人,暗地里让别人推荐,自己在后边使劲;对想要排挤陷害的人,表面上故意宽厚仁和,让他去触犯皇上的忌讳,惹皇上发火,使得皇上的意思往往随着自己的意思而转移。

够阴的吧?

温体仁辅政八年的政绩,首先在于驱逐异己而不留痕迹,以至连疑心很重的崇祯也常常浑然不觉。

例如前边说过的排挤文震孟事件。

如果说文震孟已是阁臣,且资历名望还略胜一筹,温体仁出于嫉妒多少还能理解的话,那么他对官小职微的郑鄤的所作所为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而且,文震孟最后只是挂冠而去,郑鄤却喋血刑场凌迟而死。

温体仁心机之深、手段之辣,于此可见一斑。

————————————

————————————

郑鄤字谦之,号荃阳,常州府武进县人。他本来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官授翰林院从九品的庶吉士,也就是一个刚入流的小京官,因上疏弹劾其时正气焰熏天的魏忠贤,被削籍归山,退居林下已经十多年了。

当言官大肆抨击周延儒、温体仁的时候,他曾在公开场合说:周决不可用,而温实可大用。

有与温体仁十分接近的官员为了讨好,也为了推荐郑鄤,在温体仁面前说了不少郑的好话,同时还要郑鄤迅速抵京。

与此同时,郑鄤的族舅吴宗达因家族矛盾却在温体仁面前说了许多郑的坏话。

并不了解个中蹊跷的郑鄤兴冲冲来到北京,少不了要去拜见掌握着自己前途命运的首辅温体仁,但一个感恩戴德,一个心存芥蒂,两人之间的几句交谈竟导致了郑鄤日后的悲惨下场。

既是首辅,当然要打听一下在野士子对朝政的看法。几句寒暄过后,温体仁问来自江南的郑鄤:

“南方清议如何?”

不知郑鄤是不是太急于自荐,他的回答是:

“人云国家需才,而庙堂未见用才。”

温体仁辩解:

“非不用才,天下无才可用。”

郑鄤不以为然:

“用人则才出,不用则才伏。方今防边荡寇最急,能如萧相国之识韩淮阴,宗留守之识岳忠武,何患不能成功?”

郑鄤有没有自比韩信、岳飞当然可以商榷,希望温体仁能是汉之贤相萧何、宋之名相宗泽却是明明白白的。

温体仁不高兴了:你以为你是谁,到我这求官还如此咄咄逼人,锋芒如刃,真当上官了还不动辄上疏纠弹我?

因为已经对姓郑的非常不感冒了,所以对授予郑鄤官职之事也就推三阻四,同在阁中的文震孟少不了为此与温体仁理论:

“晚生(郑鄤)已叨冒至此,岂宜但复庶常(庶吉士)!”

温体仁则一味敷衍:

“从容再议。”

不久,文震孟就被温体仁排挤而去,一向敢于进谏又不甘寂寞的郑鄤也与众多官员一起,很说了些替文震孟打抱不平的激愤之论。

————————————

————————————

温体仁决意报复,很快就根据吴宗达的揭发材料,写成一份纠弹郑鄤的奏疏上呈皇上,罪名是郑鄤居然“杖母”!也就是打自己母亲板子的意思。

崇祯当时正在提倡以德治国,以孝悌风励天下,得知国中竟有如此不孝之子,勃然大怒,下旨将郑鄤逮入刑部狱中严加审讯。

经过审讯,加上还有知道内情的人佐证,事情很快就清楚了:郑鄤之父郑振先迷信所谓能发人隐事的箕仙,包括郑振先在内,一家人凡有过失,皆遭责打,不只是郑母吴氏一人挨过打。只是吴氏挨打是由郑振先之妾执仗而已。身为吴氏的娘家哥哥,最早在温体仁面前揭发此事的吴宗达的不满正在于此。

此案一审再审,甚至还撤了审案不力的刑部尚书的职,将案件交锦衣卫镇抚司严审,但始终证据不足,就这样从崇祯八年拖到了十二年。

那时候温体仁早已被罢官回家,并且已经驾鹤西游了,崇祯依然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下令将郑鄤凌迟处死。

《明史·温体仁传》对此的说法是:

体仁已去,而帝怒谩甚,不俟佐证磔死。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温体仁于崇祯十一年寿终正寝后,崇祯还特意下旨赠其太傅,谥文忠公。其遭“瘟”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郑鄤之死惨不忍睹。

那一天,西市甘石桥下四牌楼刑场附近一大早就人山人海,连屋顶上都是黑压压一片看热闹的人群。

郑鄤在一行人等的押解下,来到人声鼎沸的刑场。

宣旨官员前边说的什么,大家都没听清,但最后一句又尖又利,就像刀子般扎进人的耳朵:“照律应剐三千六百刀!”然后就是号炮两响,行刑开始。

行刑过程中,不断有手持小红旗的校尉疾驰而去,向大内报告所剐刀数。

和同样也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有所不同,郑鄤的肉没有被围观的百姓生啖活啮,而是买去做了药引子。“买生肉以为疮疔药料者,遍长安市。

二十年前之文章气节,功名显宦,竟与参术甘皮同奏肤功!”曾是郑鄤生前好友的黄道周慨然叹息——

“正直而遭显戮,文士而蒙恶声,古今无甚于此者!”

————————————

————————————

官修《明史》将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排进所谓的佞臣行列。

但耐人寻味的是,崇祯王朝前后一共十有七年,内阁辅臣有如走马灯般更迭频繁,竟达创纪录的五十人之多,可见崇祯刚愎自用猜忌多疑。

而且他还号称是励精图治力挽狂澜的有为之君,奸佞如周延儒、温体仁者究竟是凭什么获得崇祯青睐的?

不是说只有暴君才喜欢酷吏吗?

不是说只有昏君和佞臣才是绝佳搭配吗?

如若周、温之流果真没有一点过人之处,自视甚高且驭下极严的崇祯怎么会如此不可理喻?就是为了屁股下那把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龙椅,他也不会自误误国以至如此!

温体仁是精明而干练的。

全国各地,大事小情,都要上奏朝廷;刑名钱粮,事无巨细,在上报皇上之前,都要内阁有所票拟,拿出章程,真可谓千头万绪头绪繁杂。

对此,朝中同僚“皆相顾攒眉,独体仁一览便了,从不以舛误驳改,故诸辅亦服其敏练”。用现在的话说,温体仁既称职又敬业,不愧为内阁老大诸臣魁首。

我们曾不止一次说过,官场风气到了明末已是大坏,甚至到了受贿不是新闻、不是故事,不受贿反倒成了新闻和故事的程度。

但就在这种贪风弥漫中,大权在握身为百僚之首的温体仁却能廉洁自律、洁身自好,行贿者也从来不敢跨进温家大院。

有种说法认为是温体仁自知政敌颇多,不敢恣肆,“用廉谨自结于上”,以求自保。

我们倒是认为,在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能心存顾忌有所不为,实在也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长处。

面对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到手的不拿白不拿的白花花的银子,人家就是可以不动声色不伸手,你以为那容易吗?

还有种说法拿他和周延儒比,认为前者不过更“巧于纳者也”。那就是说他心中还是有所顾忌的,还是相信头上三尺自有神灵,那我们就该疑罪从无。

前边已经说过温体仁陷害、排挤才华超群、颇负重望的钱谦益和文震孟的事儿,据说这也是温体仁出于武大郎开店的心理,既然不能水涨船高,那为何不干脆来个水落石出?

鹤立鹤群不显高,鹤立鸡群你再看看?之所以内阁同僚多为庸才,正是温体仁惨淡经营的结果。

对此,官方的结论是:“其所引与同列者,皆庸才,苟以充位,且籍形已长,固上宠。”这也许是真的。

但崇祯毕竟是一国之君,而且脾气暴躁阴晴不定,要讨取他的欢心,温体仁还有一套已然是炉火纯青的暗器:装傻充愣。

————————————

————————————

装傻不是真傻,而是典型的大智若愚。

凡是人没有不爱听好话的,尤其是皇上们。在阿谀声中浸泡日久,再混蛋再草包的皇上也不会认为自己真是草包混蛋,甚至还会真的从心里认定自己是贤皇圣君尧舜再世。

即使偶有疏漏,那也是伟大的错误、英明的不正确。颂歌盈耳神仙乐,皇帝能不乐?

深谙个中三昧的温体仁拍马有道也有术,常常是不着一字便尽得风流。

例如,每当皇上向他追问搞得皇上焦头烂额的兵饷事宜时,他总会很谦逊地说:

“臣夙以文章待罪禁林,上不知其驽下,擢至此位。盗贼日益众,诚万死不足塞责。顾臣愚无知,但票拟无欺耳。兵食之事惟圣明裁决。”

一句话,就轻轻巧巧推卸了责任不说,还捎带脚地向皇上表明了自己的朴实,讴歌了皇上的英明。

这样的臣子就算你当了皇上,也只会欣赏不已加倍信任,尽管他实际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总是这样逢迎有术,少不了有人说他善于揣摩上意。这时候温体仁又会委屈万分地辩解说:

“我的职责就是代行票拟,还每每不合圣意,屡经御笔批改,我是心服口服还又诚惶诚恐,哪还能有工夫和心思揣摩圣上的意思呢?”

这话后来又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更加认定其人憨厚朴实忠心耿耿,也就更加宠信不已。

就这样,时光流逝,国事日蹇,其他阁臣纷纷落马,唯独温体仁稳坐相位达八年之久,而且还一升再升,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俸。

甚至就是魂归道山之后,朝廷给他的谥号里还有一个忠心耿耿忠贞可嘉的大大的“忠”字!

人比人,气死人,你不服气还真不行!

✎待续ღ

————————————

【周末阅读】敬请关注】

更多阅读 点击链接

作者:蔡磊 郑泉宝

编辑:@云山

配图: 杯子

校对: 绿篱

————————————

免责声明

本文选自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明日落——崇祯王朝的人与事》,经过作者蔡磊、郑泉宝授权网络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否则视为侵权,作者保留追责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崇祯   候温   大明   王朝   刑部   明史   异己   刑场   内阁   尚书   疑心   皇上   痕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