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村屯:400年劝学传世 尚书香成风化人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五清晨7时许,记者从市区赶赴平南县大新镇新和村罗村屯,探访刘氏家族当天举行的劝学日活动。

关于劝学,古文有不少。荀子代表作《劝学》,开篇便论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相关内容。直至今天,这篇《劝学》仍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到唐宋,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朱熹的《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一路上,记者寻思,历代劝学名篇启发、引导世人尤其是学子奋发向上,学有所成。罗村屯的劝学日活动,又是怎样的呢?

豪气门联 生动写照

罗村屯始建于明初,距今600多年。屯中刘氏一族的劝学日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天劝学日活动就在村屯南面的刘实轩学祠里举行。记者刚到这里,便被豪气的门联“西江正派,南粤名家”深深吸引。

“这副门联,为清末平南县教谕石廷瑞(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所题。”新和村老支书刘业威介绍,屯中刘氏一族历来重视教育,英才辈出。明清以来共出8位举人、70多位秀才,加上本村宾氏出有7位举人、30多位秀才,这个小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举人村”“秀才村”“文星村”,举人秀才们的故事广为流传。

罗村屯首位举人刘登铭,5岁习文,7岁主攻武艺,常年闻鸡起舞,于明万历丁酉科(1597年)高中武解元。但他并不“满足”,另攻考文举。在族人长年累月大力支持下,6年后他经科考再中文举,为罕见文、武双科举人。

刘登铭功成名就,却不骄不躁,学以致用,以武艺保护乡亲。他组织族人练武强身,成立村寨防卫队,抵抗山贼土匪进村抢劫,全力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让家族代代有贤良,尝到读书好处的刘登铭晚年定下族规:每年正月初五为族人的“劝学日”,劝学日活动固定在刘氏后裔敬奉祖先血脉相连的圣地、当时村中的学堂刘实轩公祠(2011年重修时改名学祠)举行。

刘实轩公第十五世孙刘振威,广州大学毕业,解放前曾任两广监察使署调查科科长,后在华南联合大学修业三年并留校工作;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调至中山大学工作;1980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诗词、书法、楹联的研究、创作、教学及推广工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所出版的《千字文》《前后赤壁赋》《校正草诀百韵歌》等三本草书字帖,被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教学资料,担任多届广东省内外征联比赛评委和顾问。

“西江正派,南粤名家”正是罗村屯学子在劝学日教化下发奋读书、英才辈出的生动写照。

优良传统 历久弥新

每年大年初五,罗村刘氏一族劝学日活动,参加人员多为族中成绩优异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和年满60岁以上德高望重的长辈。活动中,学子在长辈引导下,首先祭拜先祖,接着坐在小板凳上听长辈讲述先贤的治学故事,最后由一位学有所成、事业卓著的长辈作重点劝学。

“西汉有匡衡凿壁偷光,汉代有朱买臣背着柴草读书,隋代有李密骑牛读书的‘负薪挂角’等治学典故。”在那座庄严的祠堂里,几百年来,刘氏长辈反复讲述着这些典故,每次讲述就是一次耳提面命,言之恳,心之切。

改革开放以来,举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罗村屯刘氏家族劝学日活动连绵赓续,历久弥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的罗村新乡贤刘汉辉,多次为本村青少年劝学,既赏析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又讲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志向,同时还为乡亲普及义务教育法。在罗村长大,现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刘启全,回乡劝学时既和学子们分享《诸葛亮诫子书》,讲述罗村先贤故事及自身奋斗经历,也把新时代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新气象带进劝学的“课堂”,为家乡的教育工作鼓劲加油。

“很多人说我们这里有‘文曲星’保佑。其实,真正的‘文曲星’就是劝学,是增长学识的道理,在读书人的心里。”刘启全说。

近20年来,参加劝学日活动的学子都获得一份书籍、笔记本或文具盒作为纪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获得适当资助。

2019年起,劝学日活动增加孝亲内容。在热烈的气氛中,村中学子代表、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刘效荣上台宣读慰问信,代表村中年轻人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勤奋学习,孝老敬亲,成人成材,感恩家乡 ,报效祖国。当年劝学日共慰问老人146名,每位老人获得慰问信一封、慰问金和慰问品。

2022年,罗村屯上榜广西传统村落名录。该屯世代传承的劝学日系列活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实在评选中获得较高的分数。

学风化人 继往开来

今年的劝学日,罗村屯迎来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晓兰,自治区纪委原常务副秘书长、《新时代风纪》主编常弼宇,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天飞,贵港日报社副社长、市作家协会主席徐强等7位劝学嘉宾。

当天,罗村屯刘氏一族大、中、小学在读学生及长辈共150多人参加劝学日活动。活动由本屯在读大学生刘家源、刘婷主持。三进大包围的学祠里,几位嘉宾与大新本地多位老师、罗村长辈轮番上台讲述先贤的故事,讲述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罗村乡亲一起分享学习的苦与乐。

石天飞教授说:“很多年轻人认为学习是乏味的。对,学习的过程的确单调乏味,即使有收获,短时内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处,有时急得你直挠脑袋。”这时,台下几名中学生呵呵笑起来,其中一名女生直言“老师说的就是我”。“虽然困苦,但这正是学习的价值。为了看到它的用处,我们可以先给自己设些小关卡,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你发现已越过了几个关卡,就会很高兴,我也一样。”接着,他说了自己上学时的困惑以及走出低谷的历程,大家专心聆听。

本屯德高望重的长辈刘春松,举着准备出版的《举人村的故事》样书,激动讲述先贤的不易以及成才的经历。“这些内容,几百年来不知被讲多少次了,但每一次,我们都有新的感受。”他说,“劝学的宗义,就是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就不会有巨大成就。此为大益之道,多说无妨。”

“老师和长辈们的教导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听了多位老师的讲学,我觉得不仅要记住教导,还要自觉学习,没有一下子就成功的事,不懈努力是最重要的。”学子刘小坤说。

从罗村屯走出的大学生、现在平南县政府部门工作的刘能华,彬彬有礼地在劝学日活动中迎送嘉宾和乡亲,并谦虚记下嘉宾关于进一步丰富劝学日活动的建议。他介绍,罗村屯共有2400多人,宗亲开创的劝学日传统,滋养一代代后人学有所成。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罗村屯共有600多名学生考取各类大专院校,其中不少学生考上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重点大学。现有在读大学生120多人。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一从事教师职业,三分之一进入公务员队伍,另有部分从事卫健、法律事务工作或自主创业。

现任新和村党支部书记莫勇玲表示,罗村屯的劝学文化历史悠久,与时俱进,是新和村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和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这一精神财富作为全村文化振兴的中坚力量,将强力带动全村以文化之美去塑造坚实的“心魂”,厚积薄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内容来源:贵港日报 记者张日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村屯   平南县   先贤   门联   举人   尚书   乡亲   秀才   长辈   学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