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96、明仁宗改变明初酷政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公元1424年,在位二十二年的朱棣皇帝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嫡长子朱高炽继位,被称为明仁宗。

明仁宗当皇帝不到一年,就病重去世了。他称帝虽然短暂,却在历史上留下贤名,受到人们怀念。因为他改变了明初朱元璋、朱棣时期的酷政,推行仁政,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朱棣在十八岁那年,有了第一个儿子朱高炽,自然十分喜爱。朱高炽在小的时候,就端重沉静,言行有礼,稍大一点,开始练习骑射,能够百发百中。

朱高炽酷爱读书学习,自幼接受正规的儒学教育,长大后儒学功底深厚,讲起经典来滔滔不绝。最难能可贵的是,朱高炽为人宽厚,施行仁义,按照儒家标准做人处世。

朱高炽十八岁时,被册封为燕王世子。朱元璋为了培养儿孙的能力,曾经让几个孙子分别去军营阅兵。其他人早早就阅完回来复命,只有朱高炽时过半晌,才最后一个回来。

朱元璋问他,为何来迟?朱高炽说:“清晨寒冷,我让士兵们吃了早饭,才开始阅兵,所以回来晚了。”朱元璋很赞许,说:“懂得爱护士兵的人,必定会成为良将的。”

有一次,朱元璋让朱高炽分阅奏章。朱高炽见有的大臣奏章中有错别字,就隐瞒下来,没有报给朱元璋,唯恐大臣受到责罚。

朱元璋曾经问朱高炽:“百姓如果遇到灾荒,依靠什么?”朱高炽十分干脆地回答:“依靠朝廷的抚恤政策”。朱元璋很高兴,说:“孙子有君主的眼光。”

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建文帝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朱棣率主力转到外线作战,命朱高炽坚守北平城。北平城内只有万余兵马,朱高炽沉着冷静,指挥有方,多次打退李景隆的进攻。到了晚上,朱高炽令将士们往城墙上浇水,城墙上结了冰,根本无法攀登。在朱高炽的指挥下,北平城始终屹立不倒,有力配合了朱棣的外线作战。

朱棣称帝以后,就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明确了他继承人的身份。那一年,朱高炽二十七岁。从此以后,朱棣经常率军出征,由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十分勤政,把国事处理得有条不紊,他又宽厚恭谦,善待大臣,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因此,满朝文武都对朱高炽十分佩服和拥戴。

后来,朱高炽有病,身体肥胖虚弱,行动不便,需要由两个人搀扶,才能跌跌撞撞地走路,朱棣有些不喜欢他了。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早就觑觎太子之位,见有机可乘,经常在父亲面前进谗言,还在大臣中散布对朱高炽不利的流言。

朱高炽知道以后,充耳不闻,并不计较。有人问他:“太子知道是谁在背后说您的坏话吗?”朱高炽说:“不知道,也不用管,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朱高煦、朱高燧与朱高炽是亲兄弟,但性格截然不同,他俩骄横放纵,多有不法之事,常被父亲责罚。朱高炽念及一母同胞,总是为他们求情。

朱棣见朱高炽有病,便产生了更换太子的想法。朱棣喜欢次子朱高煦,认为他很像自己。朱高煦英武,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而且几次在战场上救了朱棣的性命,朱棣想传位给他。

可是,满朝文武都不同意,说不能违背太祖定下的立长制度。大臣解缙独出心裁,以“好圣孙”为由,说服朱棣不要更换太子。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却十分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朱棣始终没有下决心更换太子。

公元1424年7月,朱棣在征伐蒙古班师途中病逝。大臣杨荣、金幼孜等人担心朱高煦兄弟作乱,于是严密封锁消息。车队所到之处,奉送给皇帝的饮食同往常一样,同时,派人火速赶往京城,告知皇太子朱高炽。在大臣们的运作下,朱高炽顺利继承了皇位,被称为明仁宗。

明仁宗在明朝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在执政理念上由酷政向仁政转变。朱元璋和朱棣,都实行酷政,这对巩固帝位、稳定江山是有利的,但也带来不少弊端。明仁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决心努力改变以往的酷政,推行仁义,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与朱元璋、朱棣不同的政策。

明仁宗称帝不久,就下诏赦免了建文帝时期的旧臣,赦免了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被害官员的亲属,被流放外地的召回,沦为奴仆的恢复身份,并归还没收的田地财产。此举彰显了仁义,大得人心。

明仁宗下诏说,肉刑严重违背了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是不仁义的做法,因此,废除刺字、割鼻、断手、斩足等肉刑,并且减轻刑罚。同时规定,除了重大叛逆罪之外,其他犯人均不得牵连亲属。

明仁宗组织公平正直的办案人员,对朱棣时期的案件予以复查,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职和爵位,从而缓解了矛盾,稳定了政局,开始形成良好的政治环境。

明仁宗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楷模,修明纲纪,关心民间疾苦。他下令减免赋税,妥善安置流民,鼓励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努力发展经济。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和勤俭治国,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计划,解散了向云南、安南采办黄金珍珠的使团,停止对外用兵,停建了一批大型木土工程。明仁宗带头节俭,减少了宫中开支。

明仁宗崇尚儒学,在京城兴建弘文馆,使儒家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仁宗重视科举考试,重用儒生。当时南方文化发达,科举录取的多是南方人,不利于北方文化发展。明仁宗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录取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六十,北方人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十。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公元1425年5月 ,明仁宗病情加重,不幸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明仁宗当皇帝只有十个月时间,却被人们称赞为是一位开明的儒家君主。明仁宗效法历史上的贤君,坚持仁爱、简朴的治国理念,努力克服朱元璋、朱棣时期酷政的弊端,实施一系列推行仁政的措施,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

明仁宗犹如一道流星,虽然短暂地划破夜空,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由于明仁宗奠定了良好基础,他的儿子继位以后,便开创了仁宣之治,成为明朝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请看下一集,仁宣之治明朝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北平   儒家   明朝   仁政   儒学   科举   仁义   大臣   太子   时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