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作为秦汉时期的“临时工”,因何兴起,又如何运转的?

引言

“冗”在中国汉语中比较生涩,是一个使用度较为狭窄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使用度最高的时期是在中国古代。

出土的秦汉时期简牍中“冗”字出现的频率颇高。

这里的“冗”指代的并非长期服役的人或者士兵,而是一种特殊的提供服役的方式,即临时服役。

为了和正式服役的人员区别开来,这类提供临时役的群体被称为“冗者”。

“冗者”在完成临时的事务或任务之后,便可以恢复本来的身份。

他们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古代官府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同时也能节省开支,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

“冗”的探索之初

在1975和1983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冗”多次出现在其中。

按照“冗者”身份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是官吏群体,在睡虎地秦简中有“群吏”的词汇,也就是说秦时上下官吏都可以以“冗者”代替其职务。

当然这里的“冗者”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拥有和正任官吏同等的能力。

其二是官府供役者,这里指的便是在地方政府中职务的代替,比如县官、司寇等等。

其三是以庶民为主体,其主要作用是临时参与兵役,即“冗募”。

“冗募”大多出现在战争时期,国家兵力不足情况之下,“冗募”便成为了一种被动增加战斗力的方式。

其四是冗隶妾,隶妾可以理解为秦汉时期的官奴婢,即做零散杂货的苦力。

纵观以上四种“冗者”的身份,可见秦及汉初“冗”的覆盖群体,上到官吏,下至隶妾都有包含,几乎囊括了除统治阶级和贵族之外的所有社会群体。

现在已知“冗”是一种特殊的供役方式,这些在社会各个部门和区域提供劳作的群体被称之为“冗作”。但是需要思考的是,这种以“冗者”为主体的供役方式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并且是否有长期服役的含义。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冗”较早出现在传世文献中“冗”较早见于《周礼•槀人》:“槀人掌供内外朝宂食者之食。”

东汉著名儒学家郑玄批注此文道:“宂食者,谓留治文书若今尚书之属诸直上者。”

而唐朝儒学家贾公彦云:“宂食者。宂,散也。”

无论是东汉的郑玄,还是唐朝的贾公彦,都将“冗食者”解释为临时当值的人员。

这些人会留宿在朝中,轮流在皇帝身边当值,这期间的衣食起居都有相关部门负责提供。

郑玄和贾公彦提出的“临时当值”的概念是“冗”最好的注解,也是其之本意。

而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更隶妾”、“冗隶妾”等概念,又该怎样去理解呢。

郑玄

“更”与“冗”之间的拉扯

睡虎地秦简中有关于对隶臣妾等官奴婢的规定:“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

从秦简中可以获知,隶臣妾等群体在为官府劳作的时候,雇佣他们的部门会为其提供禀食,也就是食宿资源。

这一点和《周礼·槀人》中提到的“冗食者”的行为和规则几近相同。

不过睡虎地秦简中还有“婴儿之无母者各半石,虽有母而与其母冗居公者,亦禀之,禾月半石。”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意为隶臣妾生产下来的婴儿如果没有母亲的话,那便由官府按月份提供食物;反之,如果隶臣妾的孩子母亲健在,那么必须要在其母在官府劳作的时候,孩子才能够获得官府提供的食物。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即作为隶臣妾的婴儿母亲,可以免除为官府劳作的义务吗?

官奴婢

若要讨论这个问题,那便必须要明白“隶臣妾”身份,根据目前各种史料推测,“隶臣妾”主要由秦及汉初的官奴婢和刑徒组成。

在汉文帝刑制改革之前,是没有刑期概念的,所有的刑徒都是无期刑制。

也就是说,一旦成为刑徒,那么就要终身为官府劳作,永远没有人身自由。

而能够不为官府劳作的群体,只有是官奴婢身份的隶臣妾。

知晓以上信息,那么关于禀食之事便有了清晰的逻辑。

如果婴儿的母亲是刑徒,那么根据秦及汉初的律法规定,刑徒要无限期的为官府劳作,那么官府自然而然的就要为其孩子提供食物。

如果婴儿的母亲是官奴婢,因为其拥有一定的自由度,那么婴儿只有在跟随母亲为官府劳作的时候才能够获得食物。

综上,睡虎地秦简中的“冗居公者”只能是为官府提供临时性劳作的人员。

另外,秦简中提到的“更隶妾”应该就是“官奴婢”身份的隶妾之一。

“更隶妾节(即)有急事,总冗,以律稟食;不急勿总。”

睡虎地秦简

更隶妾与一般的隶臣妾有所不同的是,他们不必长居于官府之中,只需要定期提供劳作即可,也就是说他们的自由度很高。

秦简中还出现了“总冗”的概念,这里指的是将零散的人员(更隶妾)集合起来,现在再看秦简的这句看似晦涩的语言,便比较容易理解了。

如果官府有急事,那么就会将更隶妾紧急集合起来,根据相关律法为他们提供食宿;如果没有急务,就不需要集合。

综上来看,更隶妾部分中出现的“冗”显然也是“临时”的意思。

既然更隶妾的核心也是“临时”的意思,那么“冗隶妾”这个名词便有些多余了,为什么会在隶臣妾、更隶妾之外增添冗隶妾呢,这个问题的解释可以在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找到。

岳麓书院藏秦简

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有“司寇冗作者”的语言,“冗隶妾”或许就是“隶妾冗作者”的另一种称谓,两者可以相互代替使用,即被临时派遣完成某种工作的隶臣妾。

“冗祝”的与众不同

根据上述资料已知“冗”指向的是临时承担劳役的供役方式,这部分群体被称之为“冗者”。

以现在的逻辑思维理解,“冗者”是临时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员,与长期正式员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其管理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张家山汉简中有关于“祝”和“冗祝”的规定,下文便以此为参考,来了解“冗者”和正任群体之间的管理问题。

“以祝十四章试祝学童,能诵七千言以上者,乃得为祝,五更。太祝试祝,善祝、明祠事者,以为冗祝,冗之。”

张家山汉简

这里出现了新的名词“冗祝”,要想更好的理解,还需要结合《二年律令·史律》中对史学童、卜学童的录取规定:“史学童以十五篇,能风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史学童如果能够达到官府审核标准就拥有了成为“史”的资格,但是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史”。

官府需要对这些“史”的候选人进行新一轮名为“最殿”的考核,只有通过最终的考核,那才能够真正成为“史”。

考核过程也是评选过程,在考核中表现优异的“史”,可以直接担任县令使,甚至是尚书卒使。

已史学童为参考,关于祝学童的选拔和任用的规定大同小异。

祝学童达到官府规定的标准即拥有成为“祝”的资格,而正任太祝则会在一众“祝”中选拔出能力突出的作为自己的“冗祝”。

与史学童不同的是,“冗祝”不会以其他官员调任的方式来替代,因此“冗祝”职位应该不再太祝所率领的正式官员之中。

太祝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古代的祭祀,众所周知,祭祀是各朝各代最为看重的祭天法礼的重要活动之一,特别是皇帝的祭祖,更是祭祀中的重中之重。

以西汉后期皇帝祭祀先祖为例,所需要用到的各种人员高达一万两千多人,而当时的太祝所率领的下属不过几百人,肯定无法支撑如此大规模的祭祖,所以“冗祝”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了。

古代一年中的祭祀活动屈指可数,所有太祝没有必要常年储备万人,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开支。

“冗祝”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人员紧缺的问题,在祭祀开始之前,他们会集中起来提供临时的劳动力,在祭祀结束之后,这些“冗祝”会返回原籍,官府只需要提供祭祀期间的食肆即可,极大地节省了开支。

结语:

综上所述,“冗”的含义是临时性的供役方式,秦朝及汉初“冗者”以各种身份出现在社会各阶层,从事各种职位。

“冗”的出现很好的缓解了当时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并且像“冗祝”这类的“冗者”国家只需要提供几天的食肆即可,既节省了官府开支,又能够满足祭祀的人员的庞大需求。

其实“冗”和现代的“实习生”比较像,培养能力,学习经验,为国家未来储备人才资源。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古人一步步探索学习的难得成就。

参考文献:

《睡虎地秦简》

《张家山秦简》

《二年律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臣妾   学童   奴婢   官府   史学   临时工   秦汉   祭祀   群体   时期   身份   方式   人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