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以少胜多击败金军重铠骑兵,李自成优势兵力,却输给清军骑兵

在古代冷兵器时期,战场上,骑兵是非常厉害的,因为骑兵冲击力强,杀伤力强,往往横冲直撞,所向披靡。

比如,西汉时期的匈奴骑兵,曾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刘邦无法脱身,遂派人用计,贿赂匈奴单于的爱妾,这才脱身;汉末三国时期曹操的精锐骑兵虎豹骑,追击刘备一日夜行军三百余里,将刘备军冲击的七零八落,幸亏赵云单骑救主,救了刘备的儿子刘禅。

当然,骑兵有时在战场上,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得看他们遇到的对手是谁?

南宋时期,金军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曾率一支精锐骑兵,与岳飞军决战,结果,岳飞以少胜多,用步兵将金兀术的重装骑兵摧毁,金兀术惨败,都被岳飞打哭了。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金军十余万人马大举进兵中原,而岳飞只有数万人,迎战金军,双方在郾城(今属河南漯河)大战。

当时,金兀术率一万五千精锐骑兵,这些骑兵,都是重铠骑兵,人和战马都披着厚厚的铠甲,每三匹马连在一起,被称为“铁浮屠”,意思是像铁塔一样坚固,另外,两翼迂回包抄的则被称为“拐子马”。

除此之外,还有十万步兵,层层推进。

岳飞当时只有几万人,兵力上明显弱于金军,但是,岳飞并不畏惧,岳飞率领步兵,以麻扎刀入阵,也不抬头,根本不看骑兵什么铠甲,而是专门攻下盘,砍马腿,一匹马倒了,另外两匹马因绳索相连,根本就跑不起来了,倒下的马则成为了金军骑兵拖着的一块大石头,实实在在的累赘。岳飞军再奋勇杀敌,金军大败,死伤无数。

金兀术哭着说,我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没想到,今天彻底完了。

史书有详细记载,见《宋史 岳飞传》: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岳飞一战,将金军重铠骑兵打垮,金军遂有了阴影。岳飞以少胜多,更是以步兵击败金军精锐骑兵,堪称奇迹,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

几百年后,到了明朝末年,当步兵与骑兵作战时,却发生了另一种结果。

当时,李自成率领二十万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与吴三桂军作战,双方大战难分难解,就在李自成大军一番苦战后,即将击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之时,埋伏在旁边的几万满清骑兵,突然杀出,箭如雨下,最终,将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击败。

史书记载,见《明史 李自成传》: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万,阵于关内,自北山亘海。我兵对贼置阵,三桂居右翼末,悉锐卒搏战,杀贼数千人,贼亦力斗,围开复合。战良久,我兵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万马奔跃,飞矢雨堕,天大风,沙石飞走,击贼如雹。自成方挟太子登高冈观战,知为我兵,急策马下冈走。我兵追奔四十里,贼众大溃,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僵尸遍野,沟水尽赤。

有资料记载清军有八万人,而出动的骑兵是四万人,由阿济格、多铎率领冲击,多尔衮则在后督战。

此时,李自成在附近一座山冈上督战,看到农民军战败,败局已定,策马就走,清军骑兵一直追击四十里,李自成大军死伤无数。

为什么岳飞用步兵击败了金军骑兵,而李自成却败给了清军骑兵呢?

这是因为,岳飞找到了金军的致命弱点,而李自成败给满清骑兵,是有好几种原因的。

其一,李自成与吴三桂军作战时,对埋伏在一旁的清军没有提防,毫无准备。

也就是说,李自成忽略了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他认为清军不会出战,因此,没有任何准备。

其二,李自成与吴三桂军大战,双方精疲力尽,清军突然杀出,以逸待劳。

当时,李自成大军与吴三桂军大战很久,虽然吴三桂即将惨败,但是,李自成大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和代价。清军骑兵出现,完全是以逸待劳,捡了一个大便宜。

其三,清军突然杀出,箭如雨下,李自成大军一时间没有任何对付清军骑兵的经验,也来不及找出对付清军的办法。

清军骑兵冲出来的时候,万箭齐发,加上当时突然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李自成大军看不清周围的环境,毫无还手之力,成为了箭靶子。

经此一战,李自成军溃不成军,再无取胜的把握,清军一路追击,李自成匆忙退出北京,一败再败,满清遂占据北京,入主中原。

如果李自成有岳飞的军事才能,满清未必能占到便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令人万分遗憾。


参考资料:《宋史》 《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宋史   骑兵   拐子   官军   以逸待劳   步兵   精锐   兵力   满清   大军   大战   优势   李自成   金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