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流动的中国智慧:深挖数据价值 支撑业务发展


由北极圈而来的寒潮,可在整个北半球造成降温;在太平洋深处生成的台风,能够一路影响中国、朝鲜、韩国或日本。不断流动、无国界的大气,造就了千变万化的天气形势,而气象数据跨越国界的流动,则为预防气象灾害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MO)信息系统的全球信息系统中心之一,也作为全球气象数据交换的核心节点,中国气象局不断提升全球气象数据发现、收集、共享与服务能力,致力于深入挖掘数据价值,让来自全球的气象数据流动起来,到需要的地方去,为全球防灾减灾、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价值。

气象数据来源庞杂多样,实现气象数据有序流转共享,需要强有力的气象大数据中心。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局多措并举,推动数据“应传尽传”,实现“应收尽收”“应解尽解”,大力提升数据资源挖掘应用能力。当前,中国气象局通过5种主要渠道收集全球多圈层数据资源,年增量15.2PB、日增量41TB;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GTS)每日稳定收集8大类178种国际数据资源, 实现全球气象数据应解码尽解码,可用数据种类与数据量同欧美发达国家相当,每日数据量达3.1TB。这些数据经由收集、整理,又通过GTS与全球进行数据交换,日提供数据服务量1.1TB,每年对外提供数据服务总量达400TB。

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自2011年首次在孟加拉国落地以来,已覆盖亚太和非洲的大部地区,可提供12大类392种资料,每天播发数据量数百GB。在去年巴基斯坦暴雨引发洪水过程中,CMACast提供的气象数据解了当地“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风云气象卫星观测数据逐步通过合作共享惠及全球。2022年4月,南非出现极端降水,风云二号H星、风云三号D星持续监测服务南非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助力全球气象防灾减灾,获得南非政府肯定。

收集与分发,只是发挥气象数据价值的第一步。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局致力于挖掘GTS交换的资料和产品的更多价值,进一步提升气象数据对全球监测预报服务业务的支撑能力。

2022年9月,中国气象局基于GTS交换资料新增72种数据产品服务业务应用,在降低数值预报误差、扩大卫星遥感监测范围、增强全球监测预报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新产品丰富了全球日值降水和温度资料,较明显地提高了全球强降水及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实时性,日暴雨监测时间由两天缩短至6小时。更多的卫星观测资料,填补了风云气象卫星的观测盲区,新解码的静止卫星数据进入业务后,与风云静止气象卫星协同,能保证全球静止卫星时空连续观测,有效扩大静止气象卫星的有效观测区域。


中国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刘钊
编辑杨奥清 张艺博 简菊芳
审核段昊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世界气象组织   孟加拉国   中国   气象局   南非   气象卫星   价值   数据   信息系统   暴雨   气象   智慧   能力   风云   全球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